台灣設咖啡閣供照顧者喘息 7旬婦照顧患癌夫:一點雜聲也驚醒

撰文:盧君朗
出版:更新:

許多城市人都會在周末假日抽空去喝一杯咖啡,吐出心中積存的悶氣。然而,對現時香港十數萬的照顧者而言,他們可能幾個月才能抽出十分鐘的時間,抒發心中的鬱悶和情緒。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在10月21日,聯同多個民間機構,以及來自台灣的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下稱家總),舉辦了一次有關港台照顧者的交流會,當日亦設有照顧者咖啡閣,讓他們早已緊崩的精神得以喘息,並與有著相近處境的人互相分享、傾訴。
咖啡豆散發的甘,與照顧者生活中的苦澀,就在這小小的空間裡混和成一陣無奈的氣息。

李太太四年前曾經照顧患癌丈夫,體會到照顧者的辛苦,她指照顧期間,連感受都被抹去,每一刻只想着有什麼要完成。(盧君朗攝)

照顧者生活:根本沒有時間去想自己

到底照顧者日常生活的面貌是如何;他們在照顧的過程中,究竟面對著何種的處境;照顧他人怎樣影響著他們的生活、身心健康,以致於他們連酌一杯咖啡的時間和空間都沒有?

已逾70歲的李太太,丈夫在四年前因病去世。她自我介紹時,滿臉幸福地說自己仍然希望被稱作李太太:「丈夫走得急,前後不過三、四個月。」從確診末期肺癌開始,便由她照顧其起居飲食。「我當年剛好70歲。每天5點半起床,準備替他梳洗、煮早餐、覆診或電療、下午買菜回家準備晚飯、晚上幫他洗澡,約10點半自己也洗澡睡覺。」她屈指數算當日的生活軌跡:「他胃部做過手術,要少食多餐」、「他吞嚥有困難,食物不能太濃稠,也不可過份流質」、「晚上睡覺也無法熟睡,一點點雜聲,便會令我驚醒,以為他出了什麼事」。

她未曾言累,「不如說是什麼也感受不到。」她把那四個月所承受的沉重,連同這句話一同吐出。「每天都要想:『今日要覆診、要煮幾多餐飯、幾點要食藥、今個星期要做這樣那樣』,根本沒有時間去想自己。有次牙肉腫痛,腫得像雞蛋那麼大,都放不下心去看醫生,只能吃止痛藥。直到丈夫走後,便開始感到成身散晒,身心俱疲。」幾月間累積的疲乏與情緒,一直被壓抑著,直至丈夫的離世,傷心過後,精神回到自己身上,驀然發現,自己早在崩潰的邊緣。

Jennifer(左)自己沒有經歷過照顧,但因誠觀而產生興趣,經常為自己所屬團體的活動做義工。(盧君朗攝)

「原來好多隱性照顧者,好需要外人幫助」

另一位女士Jennifer並非照顧者,但因以往沒有花時間照顧年邁母親而留下遺憾,加上去年看到姊姊照顧患病失去行動能力的丈夫,才察覺照顧者也是需要求關顧的一群。

「每次跟姊姊聊天,她都會說壓力大。得病的人好容易性情大變,影響照顧者的情緒。」她的姊姊因為照顧丈夫,從全職工作轉為半職,除了精神健康,亦面對財政壓力。自此,Jennifer開始留意這一群「仿佛隱形,卻極需要被幫助的人」,經常到香港婦女中心協會做義工。她透過協會舉辦的身心靈健康活動、以及不定期在社區中心出現的照顧者咖啡室,接觸這群難以接觸的人。「最近識到一位40來歲的女士,照顧患腦退化症的母親,她本身在公共圖書館工作,後來轉做兼職,因為希望日後即使母親不在了,也能再度轉回全職。」她一方面支持這位朋友的決定,卻又擔心她轉兼職後,失去了社交與私生活:「看到她經常不外出,經常窩在家中,我便常常拉她外出,叫她陪我去聽音樂會之類。」這位女士曾與Jennifer分享,說照顧母親時,雙方的關係愈變愈差,有時母親出言不遜,甚至令她有輕生念頭。

「我這時才知道原來有這種隱性的照顧者,平常言談間也不覺得她有什麼問題。」Jennifer認為,即使自己無法分擔他人的照顧工作,至少嘗試多與這些朋友聯繫,把他們從家中拉出來、傾聽他們的鬱悶。

喝一杯咖啡,只需要十多分鐘(甚至更快),對照顧者而言卻已經十分奢侈。(盧君朗攝)

一杯咖啡的時間,對照顧者而言奢侈卻重要

一杯咖啡的時間,一個與他人傾訴的空間,對他們而言原來是如此的奢侈,而且確實能夠在他們最彷惶的時刻,成為暴風雨中的避風港。

無獨有偶,台灣也有相似的咖啡館,在台灣與民營咖啡店合辦的「照顧咖啡廳」,讓照顧者能有一個相聚、稍作喘息的空間。更重要的是,照顧者們能在店內取得相關的資訊,如照顧資訊小冊子、輔導班開辦的日期時間等等,亦載有咨詢熱線電話、各縣市服務站位址等等,隨時可供他們求助;部份非照顧者亦會因為光顧這些咖啡店,從而發現他們的聲音。

從2016年起,家總向政府倡議照顧者需要喘息的時間、空間,至2017年4月,全台灣已有六間咖啡館加入計劃。目前在香港,民間團體與社署合作,舉行不定期的咖啡閣,在數量、規模上,未能與台灣比擬,亦未能與現行的咖啡廳為照顧者提供喘息服務。一杯咖啡,對於照顧者而言的重要性,或許就像李太太在訪談過程中的一句說話:「可能有人會覺得好誇張,會質疑,但當你自己經歷過後,便會知道成為一名照顧者,是何等辛勞、沉重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