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環保假象】環保人恃回收狂飲紙包奶 慚悔:一直在騙自己
回收=環保?可能,不自覺間我們都變得自欺欺人……最近在「不是垃圾站 Waste-no-mall」臉書專頁見到這段:「經常聽到街坊拎紙包飲品盒來『不是垃圾站』回收時話:『原本戒咗唔再飲㗎,係你哋回收先飲返咋~』真係好傷心,好傷心⋯」
我……竟然成為了那個令人傷心、也令自己傷心的人……從前我明明總是堅決拒絕即棄品,如今卻因有回收而忘了初心、不再環保……
撰文:不是環保L
笑面迎膠的日子
最近的日常,是這樣的:
周末下午,在咖啡店坐到有點悶,就和朋友去看看櫃檯有什麼好吃。朋友說:「吃乳酪吧。」「嗯……但是用膠杯裝的。」我說。「哦……那……」她沒法再建議,靜下來了——因為全部都有膠。
「但我會拿去回收。」我微笑着,以為贏了逼我用膠的餐廳。
手起錢落,乳酪連同膠杯就送到我手上。吃完看着那些黏黏的乳酪漬,心想:嗯……不想洗,不如丟了它吧?但這個膠是我「製造」的……過了十分鐘,我提一提起勁,好吧,拿去洗。加點洗手液沖兩沖,膠杯很快就光潔如新,其實很簡單嘛。
「你真的好叻。」朋友由衷地說。
我卻有點心虛:「呃……但我剛剛想丟了它。」
變身紙包飲品狂魔:早晚各一包
「很叻」的我帶着膠杯回到家中,心想幸好洗了,遲些又可以帶去可靠的地方回收。我一邊把膠杯放進已近爆滿的大膠袋,又想:何時才找到時間去回收呢?好想快點清走這袋東西。
裏面裝着早前平日家人買蛋卷時的膠盒、好些剪開了的紙包飲品盒——平日天氣熱,雖然明知喝完還是要喝水才能真正解渴,但我依然是早上一包、晚上一包……可以回收嘛。
而且我很乖的,會研究怎樣剪才可以攤平,雖然最後因為不懂而把飲品盒的頭尾都剪走——即那些部份都不會獲回收……是但啦,都剪開咗啦,都有好大部份有回收到呀。
「回收又如何?都是膠」
除了紙包飲品盒不再是我的敵人,膠也好像不再是十惡不赦。有次我餓着肚在某小吃店發現有許多素食選擇的飯盒,立刻高興地和朋友說:「原來這裏才是我的天堂。」——完全無視了那些盒是膠兜。朋友卻說不買了,寧願咬麵包,他說:「現在我對膠很……就算有得回收,始終都是膠。」
我呆了呆:是呢,就算回收又如何?
但我還是繼續間中買膠,直到今天見到那篇短文。是的……其實我知道,紙包盒和膠生產了出來後,就會幾乎永遠地存在於地球上了。我明明知道,回收不過是讓它們在機器裏滾啊滾,壓縮成另一團東西,然後繼續永遠地存在於某一角,然後再被丟棄,然後……
然後是落到海裏哽住魚類的胃,或埋在堆填區裏直到永遠。
回收=贖罪券/Lesser Evil?
原來我不覺間已任由自己將破壞大自然的帳,卸給做回收的人,明知有點問題,還是由他,不欲想到那些膠被魚吃到的情境。原來我去回收就當拿了贖罪券:夠環保了。
但不是垃圾站的人說,回收飲品盒的背後是環團用捐款貼錢處理,每個耗費$0.44;飲盒品可以運去泰國做紙和建築材料,但船運的碳排放會導致全球暖化;回收再造後的成品,殘舊了之後,始終會掉入大自然變成傷害下一代的賀爾蒙污染物……
問題清清楚楚放在眼前,看着家中那袋垃圾(垃圾兩字沒有加括號,是因為回收再用到最後,它們還是會變成垃圾),還可以只想着什麼時候把它丟了(給回收者)一乾二淨?
我們批判自己,生產者呢?
從前不用膠明明很容易啊,袋裏有水卻很想渴冰凍的珍珠奶茶時,打開自己的水樽喝一大口水,熱氣就消散,欲望也就不再存在,身體也不用受太過份的糖和添加劑影響,多輕盈。回歸最初,源頭減廢好嗎?其實你本身是可以做到的,對不對?
只是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有時間、有心力這樣做吧。曾經覺得不自備餐具的人是懶,有個朋友卻說:「其實會不會是我們都沒有選擇?餐廳一來到就是給我們膠匙。」
是啊,你如何叫一個在被壓迫得要抑鬱的特殊需要兒童照顧者在出門透氣時記得帶餐具?又如何叫一個已筋疲力竭的地盤工人自備飯兜走10多分鐘去買外賣?當我們只是想天熱時喝包飲料,都要批判自己、被人批判,生產者呢?
一切都靠自己的世界
近年不少人都在提倡設立生產者責任制,政府卻沒有積極回應,什麼時候我們才不用被逼用膠?如果生產者一早不提供膠或其他即棄物,上面那些洗不洗一隻膠杯的掙扎和叻不叻的心虛,就不需經歷了。
在這提倡「自由經濟」卻實際是資本傾斜的世界,我們已被要求一切都要靠自己:買樓、找一份有合理待遇的工作(「市場供求係咁㗎啦」),現在連環保都要靠自己,都只是自己的責任?
全球暖化的同時:港回收商被收地
最近將軍澳環保大道有10間回收商被政府收地,卻沒獲得安置,處理回收品的地方又少了一大截。當我們不想紙包盒運往泰國增加碳排放,香港卻連原來的回收用地都要剔走;土地大辯論只說要有地,卻沒說清公營房屋、護老、環保回收需要多少地,反正是要地啦。最後填海、剷去農地,甚至削去郊野公園,環境進一步被破壞,換來的卻是什麼?更多的私人樓宇,以確保繼續有樓給人炒、讓人把資金經香港轉出轉入?
不想太灰,不如一起想想,如何一起讓政府正視問題吧。想要什麼,只管努力地說,或者去影響身邊的人——例如是個人減廢,雖是愚公移山,但總會有人由說「你好叻」,變成一起做。你不知道誰會是下一個環保局局長。
重新放棄紙包盒和各種即棄用品吧,不要見到有得「真回收」,就以為盡完責任。正面去面對那些想「是但」地繞過的東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