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咖啡店.北角】老闆搞live gig文化沙龍:城市要養住咖啡店

撰文:謝慧心
出版:更新:

Brew Note,香港淺炒咖啡龍頭店,以風味輕盈、偏重果味酸味的咖啡為賣點。但這家咖啡店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有許多:夠膽在地舖炒豆、在咖啡店辦過不下40場Jazz live gig;去年與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教授周保松合力在咖啡店搞文化沙龍,最近便請來程翔談他寫的六七暴動新書,幾乎忘記了這家咖啡店座落於北角的身世。
攝影:歐嘉樂

Got my mojo working, but it just won't work on you
Got my mojo working, but it just won't work on you……

星期天午後,下著傍沱大雨,Brew Note卻人頭湧湧,因為這天有香港二人藍調組JR Blues Line的live gig,咖啡客有老有嫩,都聽得專注入神。樂手Ram興之所至,唱到壓軸的藍調經典《Got My Mojo Workin'》幾乎想叫大家「識唱嘅一齊唱!」

身處這樣的咖啡店,簡直想揉一揉眼睛:我現在身處香港嗎?

藍調音樂在香港算是冷門,JR Blues Line這隊本地藍調爵士二人組,這天來到咖啡店做live gig。(歐嘉樂攝)

「香港幾悶!需要多啲得意嘅地方」

Brew Note老闆Vincent Hung開店時只有24歲,選於北角堡壘街只因「啲budget咁碎」。這三年來,BN不只在咖啡圈備受認同,亦是許多想找場地做有趣事的人會想到的地點,Vincent對城市空間、咖啡店經營有很多看法,他愈來愈知道做著的是什麼一回事。

「社區是你做自己便可以的地方。這裡我們提供服務、有quality的空間,不是雀籠雞籠,塞晒你入去那種。我們想有空間。」

「這裡最初都冇乜feel,但做了一年兩年,慢慢有好多事情發生,似是有了自己的生命。形成這種活力,不只是來自老闆,他只是一部份;也來自同事、客人、發生過的event。我們要做的,只是open to任何的可能性。」

Vincent讀中學時已流連咖啡店酒吧,八年前未夠二十歲便入行,最初是咖啡導師。他一直知道,要擁有自己的店。「除了搵錢,也希望開一間有趣的café。你睇,香港幾悶?香港最需要多啲得意嘅地方,不是倒模那般。」

咖啡店搞Jazz Live:「啲人好認真聽歌,我都唔知點解」

BN的有趣是一種氣場。堡壘街是住宅區,除了年輕的小家庭,也有老街坊,初時Vincent會通宵在店內炒豆,味道遍全街,翌早街坊會跟他說「你噚晚炒豆?聞到嘛……」,從沒收過投訴,可見BN在街坊圈中頗有人緣。Vincent喜歡聽爵士樂也認識一些樂手,開店時有人建議搞live,最初樂手朋友帶個amplifier擴音機過來便玩,後來發展至每月都有live gig時段,「對樂手來說,這是很特別的場地。或者因為飲咖啡,啲人好認真聽歌,氛圍好犀利,我都唔知點解。人們就常說,我們的客人好好。」雖然聽來好玩,但BN無收入場費,其實每一次都蝕錢,「收咗(入場費)就變HA(Hidden Agenda),費事啦。」

然後,去年有了文化沙龍。「我不是周保松學生,是透過好多人才認識到他。那時我常想,若有機會找學者來講talk都好啱數。」兩人一見如故,首次見面5分鐘已經拍板成事,沙龍由去年八月開始,最近有莊梅岩、程翔的分享,全場滿座氣氛熱烈。

上周日,BN的文化沙龍請來程翔談他寫六七暴動的新書。(歐嘉樂攝)

「香港開café,可以好似文藝復興咁,真係好正,呢啲先係café應有的狀態。」什麼是咖啡店?「Café的本質應該是有好多可能性。餐廳與酒吧都有種拘謹,但café可以容納好多嘢。這是我對café的理解。」

味道的探險

滿腦子咖啡店異想,但Vincent不是大浪漫主義者,對那些跟他說「你開café係夢想,唔賺錢都唔緊要啦!」的人,「我會一句粗口問候佢。夢想可以唔賺錢?!即係你以我嘅痛苦,換你的快樂!」

理想不落地,如夢幻泡影。這道理對老闆、客人如是。Vincent這樣認為:「一個好的城市,最基本要養得起幾樣嘢:書店、餐廳、café。如果餐廳會話唔夠皮費要做垃圾畀你、好café會變到目標想做Starbucks、而書店會執晒,呢個城市好有問題。」

咖啡店座落於北角的小街,剛續租六年,對面的展覽場地則結束了。(歐嘉樂攝)
就算個時代係咁,我唔鍾意日日坐喺度話啲租好貴,娘嘅。我會鐘意講,不如我哋搞啲屎尿屁出嚟,諗吓有咩怪雞嘢,總之搞啲嘢啦。
Brew Note 店主 Vincent Hung
咖啡店為街坊帶來了咖啡香味,和一個歇腳的地方。(歐嘉樂攝)

好的咖啡店,說服力始終來自咖啡的質素。BN當年開拓淺焙咖啡為招牌口味,難度高亦niche,「一來要有夠靚的咖啡豆,是成本;第二,淺炒的容錯率好低,酸一點會爆,苦了會不好飲,好難拿捏準確。」最終,淺焙咖啡在世界上,近年漸成主流口味。「淺炒做得好,personality會出晒嚟,花香、菠蘿、無花果、士多啤梨……味道好易認。我們的客人,豆名都未必認得,只是認住個味。這是一個language。」

八十甚至過百元一杯的手沖單品咖啡不乏捧場客,他們買的是一種味覺經驗:「原來呢個世界,有好多可以adventure(探索)的味道。我們沒有特登去教,而是耳濡目染,(客人)見到你沖,好奇便飲吓。」與其說是賣多一杯半杯,Vincent認為培養一班open-minded的客人,是咖啡店長遠的生存之道:「這來自信任。最重要是不要讓這80元帶給他負面經驗,包括被push、被hard sell、挫敗感。」

莫論新客、熟客,Vincent希望讓BN的特色,是客人都知道在這裡會飲到前衛的口味。「你唔飲手沖?哦,它可能酸、可能淡,你可以試試。可能鐘意,也可能不鐘意,但那是跟你飲開的口味不同的。」

在全店Vincent最喜歡這個吧枱:「與客人距離剛剛好,可以傾談但又不會太近,反而可以放鬆下來。」(歐嘉樂攝)

回到有品味的正軌

對不認識的事物不感覺新鮮、沒有探索的興趣,而是拒絕、繼續逗留在的comfort zone,這是Vincent看到香港的問題,而且不只是品味咖啡的問題。「香港人的消費,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下的routine,賺錢是為了在周末亂洗錢,不求質素,只求快感、方便。如何令城市回到right track,懂得appreciation?是否我們這一代人可以做的事?」其實好的品味,豈會不是一種通識教育?「對美醜有了標準,你不會容許一些醜事發生。有好taste,城市才會變好。」

下月,BN會在中大的龐萬倫學生中心開設首家分店,Vincent不是沒有使命感的:「香港沒有一間大學覺得需要搞好啲咖啡,或者邀請好的咖啡店入去。人的品味培養好重要,年輕時有好taste好重要。為何在大學一定要食頽餐?」如果用親民的定價,在大學來一場咖啡店的社會實驗,聽來不是很有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