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GS.下】長者靠兼職乖孫過海睇醫生 政府懶理居家安老?
Ben是一個兼職乖孫(Part-Time Grandson),他現在每星期陪三個天水圍老友記過海做白內障手術,早出晚歸。在街坊眼中,他是個表現超乎合格的孝順孫。在社區,他是街工社區幹事,每天看著老人家來來回回,洞見現時社區照顧服務的問題。
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顯示,每三戶住戶中,就有一戶有至少一名長者要照顧,當中基層家庭面對照顧之難:若想留在社區安老,必須乾等政府服務。過去兩屆政府都強調鼓勵「居家安老」,但為何只淪為口號?Ben 希望,在政府遲遲未變之前,社區的互助可以紓緩照顧者及獨居長者的困境。
攝影:李慧筠
兼職乖孫入行須知:不要輕易踩入禁區
Ben在此分享PTGS的入行條件:細心和窩心。「睇醫生、覆診、或處理福利申請手續,記得前一日和當日要提老人家日期、時間和地點。」他也會提醒做白內障手術的老人家多穿開胸衫,避免穿過頭笠,以免傷及眼睛。
至於窩心,更多講和老人家相處的心法,乖孫對著長者,應該做什麼,不應說什麼?「第一,避免講自己肚餓。有些長者經濟能力不好,但也想感謝有人陪他看診,會想請食飯。不要讓老人家破費,要話自己食到好飽!」另外還有一件事:「仔女有時是老人家的禁區,我不會輕易踩入,除非他們主動提起。」
獨居長者無人陪診,只是個人問題?
「有時兩輩人關係最大障礙,是他們過去的經歷,雖然講到以前會較勞氣,但講起孫仔讀書,其實又會自豪。」他接觸很多地區長者的子女分身不暇,大多七、八點才回家,也很難在上班日額外請假。這也牽涉標準工時久未落實的問題。工時長說到底是為了供養自己和身邊人生活,但到頭來誰也沒時間關心誰。「打工仔寧願唔請假,覺得阿媽又唔係入醫院。」
一些長者和子女關係差,直接放棄治療。「他們對於沒人陪診和等待政府服務習以為常,可能是晚年的經驗讓他們覺得所有事都要等,要自己搞掂,無人會幫。」2016年,65 歲及以上長者人口高達116萬餘人,全港有81萬戶家庭要照顧長者,佔全港家庭住戶三成,而只有長者的家庭則有30萬多戶,其中15萬餘戶為獨居長者。「這仍然是個人問題嗎?這是全香港的問題。」
不足100隊服務隊睇晒全港有需要長者
Ben曾經見過老人申領社區照顧服務,兩年後卻因情況變好而被終止服務。「錢、資源是現有政策最大的問題。」他說。全港現有73間長者日間護理中心/單位、34隊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隊,以及60隊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為全港輕度缺損的長者及有需要人士提供服務。
事實上,現有安老服務仍然令用者深感個人負擔能力決定命運,諸如社會福利署的社區照顧服務輪候時間長達14個月,現約有5,902人正排隊,李婆婆(化名)笑言,「有政府都要等年幾兩年,過咗世都唔定咯!」;就算放棄居家安老,入住老人院,津助及合約安老院舍輪候年期更長達3年。等無可等,稍有經濟能力的長者或其家人只能選擇私人陪診員或私營安老院,任由市場決定價錢。但私營安老服務缺乏監管,Ben舉例,單是公司向老人家銷售平安鐘,長者也未必搞清楚應買什麼、不應買什麼;2015年,媒體更揭發大埔劍橋護老院虐老。
圖表出處:【01倡議】零等候時間又如何 長者:居家安老非困在家中
長者未必想住入老人院,他們過往十年有自己在地的經歷,不應該要一個人和過去割裂。或者有人覺得不切實際,『顧唔到佢嘅經歷同人生,佢唔仆親唔使死咪得囉』。但要他們離開熟悉的地方其實幾絕情。
「安老政策只是一個口號」
在自己熟悉的社區安老,本應是一種生活選擇,亦是終老的尊嚴。Ben 說:「長者未必想住入老人院,他們過往十年有自己在地的經歷,不應該要一個人和過去割裂。或者有人覺得不切實際,『顧唔到佢嘅經歷同人生,佢唔仆親唔使死咪得囉』。但要他們離開熟悉的地方其實幾絕情。」而且,在政策層面上,社區照顧其實可以節省未來照顧成本及醫療開支。
過去兩屆政府都強調居家安老和社區照顧,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2017年《施政報告》甚至承諾將服務的輪候時間減至零。但今屆《財政預算案》亦只提出增加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的服務券數目,變相要用家自己在市場上尋找服務,未有確切解決社區照顧服務名額和人手不足的問題。Ben覺得,政府應該投放資源提升現今只有60隊的社區照顧服務隊數目及改善服務質素,並加強以不同社區需求為本的基層醫療及安老服務規劃。「政府要想想是否應承擔責任照顧長者?現在的取態是,給你照顧券去私人市場啦!口講就話社會老年化,實際政策仍然當個人問題處理,安老政策仍只是口號。」
政府要想想是否應承擔責任照顧長者?現在的取態是,給你照顧券去私人市場啦。口講就話老年化,實際政策仍然當個人問題處理,安老政策仍只是口號。
政府遲遲不變,稱職的PTGS也不會停下腳步,Ben 提議在社區或區議會層面成立委員會,組織區內街坊擔任照顧員,政府亦應投放資源去支持這些照顧員受薪工作。他相信未來也會由社區推動政府變革,如地區墟市亦是由團體自己摸著石頭過河作示範。「可能先由比較有時間空間的人如大學生、退休人士或主婦去做。」不過在社會因素環環相扣下,工時長、負擔昂貴房租的人們如何騰出時間關心家人,遑論他人和社會?把問題逐個擊破的過程漫長,也殊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