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大澳?】村民年年換家具救災問題未解決 學者:終或要搬村
颱風季又將至,去年颱風「天鴿」襲來,大澳水浸至腰。「一聽到颱風進了馬尼拉、400海哩之內,我們便心掛掛,驚住驚住。」80多歲的村民馮新榮(榮叔)說。這次又有多少家具電器要報銷?又要花多少天抹走淤泥、拭乾木櫃?
政府近年在大澳永安街一帶,建了河堤和防水板,卻反令其他地方水位升高,救災工作也問題多多。除了繼續任水幾乎年年一浸,還有什麼方法?有學者提到大澳或要搬村,如果想預防極端天氣,還來得及嗎?
宜居不宜居?
近年氣候變化的惡果,漸漸顯現在大澳身上——去年一連2次水浸,彷彿在說着這地方不再宜居。然而踏進村落,有人在家門前乘涼聊天,小狗舒服地伏在地上睡着,鷺鳥偶爾在紅樹林後方停留……榮叔的太太榮嬸挨坐在屋裏露台邊,滿足地笑着:「剛剛好多鷺鳥飛來飛去啊,你看,又飛來了。」
一切都如此靜好——如果忘了水浸。
但其實沒人可以忘記。他們家的冰箱用木頭墊高了一呎,水浸至最高水位時,卻可及腰。但沒辦法,現在冰箱已頂住屋頂了。「這雪櫃也是去年紅十字會捐來的。」榮叔說。爐頭、洗衣機,都是浸了就要掉,「是浪費很多東西的了。」榮叔搖搖頭說。
每次聽到颱風逼近,他們都要急急忙忙地把家當搬上閣樓,但他常說:「兩老做到多少吖?」最重要的是衣服、床鋪、電飯煲,其他的搬到便搬,「搬幾個鐘都喘氣吧。」
兩老:抹屋都要抹幾天
水浸時,還是要吃飯,幸好棚屋電線貼着屋頂,不怕浸到。「用電飯煲蒸一碟(餸)就是吃飯囉。」大小二便則只能忍一忍。颱風走了,還要待半天到一個星期才完全退水,那時才能清理家居,「抹都要抹幾天。」榮叔說。「要清走那些淤泥,再用淡水抹,天氣好曬兩天就乾了。」但浸得多木頭始終會有耗損,有個木櫃一扇門爛了,他就撿塊膠片自己鑲上去。「人類都是要食腦的了。」他平常地笑笑。
就像一件衫,洗得多都爛吧。
救援金遲發放、垃圾圍城
腦還可以用,但更多的問題卻不是一個村民可以解決。去年颱風「天鴿」揭示了許多救災問題 ,如遲遲未啟動緊急救援金、大量垃圾堆積。「整條街都是垃圾。」榮叔說。有隨水飄來的,也有居民浸壞了的家具,放了至少一星期,每天他就只能忍受着垃圾的臭味。「大澳永續發展教育工作室」執行幹事謝世傑指,政府應成立一個針對地區救災的基金,日後若再遇風災也可讓大澳盡早恢復。
庇護中心環境未完善
除了事後救災,事前防災工夫也有待改善。謝世傑指,往日雖有防災演習和庇護中心參觀,但安排在正午,居民一般正在家中避暑,因而甚少參加;即使短期內未能配合,也可另外向居民講解防災流程。
「至少要讓他們去過知道在哪裏、是什麼環境,他們才願意去。再去提有什麼要改善,才配合到他們的需要。」他又指現時庇護中心多是雙層床,長者上落不便,而且沒有風扇又缺乏打掃,桌面滿是塵埃。對於整個大澳共有多少庇護中心,民政處稱非其職務範圍未能回答。其中一個中心「龍田臨時收容中心」由房署署管理,署方稱每星期打掃一次,每個單位皆裝有掛牆風扇。至於演習時間,民政處稱今年則會調整。
記者曾向民政總署查詢改善處理垃圾的機制,民政處回覆指這非其職務;食物環境衞生署則指他們會在收到民政處通知時加派人手。記者又曾就庇護中心數目、統籌救災等問題向民政總署查詢,民政處均回覆指非其職務範圍。
然而據政府新聞網在去年颱風「天鴿」襲港期間發出的新聞稿:「民政處已啟動設於大澳鄉事委員會辦事處的緊急事故協調中心,中心由民政處、消防處、警務處、社會福利署、其他有關政府部門及非政府機構成立,以協調疏散、救援及緊急支援的工作。」如果民政處或民政總署職責只負責「啟動」協調中心,則統籌部門成疑。
據立法會文件,2008年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曾指,政府會加強統籌工作、考慮改善部門之間的溝通。但至今各部門似乎仍然各為其政。
大澳防災、救災問題一覽
1. 緊急救援金啟動程序不清;
2. 災救垃圾清理不及時,無完善的通報及協調機制;
3. 未有地區性救災基金讓大澳盡早恢復原貌;
4. 庇護中心環境參差;
5. 演習時間仍待與居民作息配合;
6. 堤防不完全,是否有效防洪方法存疑。
村民:大澳有幾樣好
然而即使面對這種種問題,榮叔仍說:「我們不會離開這裏的了。」這裏住過5代人,鄰里都從小認識,「大澳有幾樣好:空氣好,治安都幾好,這裏的人都好,沒什麼磨擦。」
但現實是,「大澳很大機會變成第一條氣候難民村。」推動環保經濟的社企「低碳亞洲」行政總裁黎廣德說。他指氣候變化比想像中快,水位上升速度增加,「還要加上將來更加多的極端天氣,包括海潮、颱風,到時大澳會經常水浸,50年一次的水位,會變了2年一次。每2年一次浸至膊頭這麼高,那條村根本很難繼續下去。」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莫慶炎曾指,2091年低窪地區如大澳、鯉魚門等或會被淹浸。
堤防防不了
現時政府主要以堤防阻擋洪水,但去年颱風「天鴿」吹襲時,水照樣流進,更有滲水情況,而且更難退水,有居民更指防水板反令水潮流向其他地方,加劇水浸。渠務署回覆指只有極少防水板滲漏,已商討加強檢查;另指當日防水板因行人出入通道要保持開放而未及時裝上,已聯同各部門優化安裝流程,另會加設流動樓梯供居民通過;至於會否在其他地方加裝防水板等改善工程,要考慮地理限制、工程對附近屋宇的結構影響等,將繼續研究防災方案。
事實上,大澳三面環海,難以完全阻截海潮。「海岸防護工程需要做,但有局限,做到差不多,再做也沒有用——最終可能要搬。」黎廣德說。面對這問題,榮叔說:「都沒得我們想了,要日後子孫和政府談。」整條村消失,是他無法想像的事。
大澳其實正面對一個生死存亡的問題。
黎廣德說:「是搬上山?搬到幾高?找到地方搬嗎?這是居民未曾意識到、政府也不願意講的問題。」他又指:「長遠要想如何造一個新大澳,整個社區天翻覆地,經濟、生活模式都會不同。」從前西貢建水庫搬村,安置了居民,村的生態、經濟、人際網絡卻被截斷了。防災、救災、搬村的問題,在在仍待正視。
更根本的,或者是:「如果不減少碳排放,始終很難保住大澳。」謝世傑說。「不斷發展,不止大澳,大家將來也可能受影響。」
除了影響大澳,氣候變化還會如何影響你我的生活?我們又可如何保住大澳、保住香港?詳看【大澳以外】如果氣候變化水淹旺角……食素、減廢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