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灘告急.四】趁泥灘仍在,推廣泥灘生態
幸好東涌灣在東涌新市鎮發展的同時保留下來,泥灘生物仍有居所,我們仍可在這裏細看灘塗生物。初冬早上,一群修讀生物科的中學生拿着泥灘生態普查用的樣線、樣方、泥鏟等工具,在距離民居約五分鐘路程的東涌灣蹲下來,細看泥灘裏各種各樣的小生物。這群學生來自觀塘官立中學,他們穿過一大片紅樹林,原本,泥灘上爬行着滿地的蟹,一見人來,立時四散回到各自的小泥洞,移動速度快得好像一層細沙揚起。同學低頭點算樣方裏的生物:蟹、螺、蛤……又拿起一份泥灘生物物種圖鑑來核對,在「環境大使」大學生的指導下,漸漸掌握如何憑紋理、形狀分辨這些小生物的種類。
攝:吳煒豪、受訪者提供
(「泥灘告急」系列之四)
許多同學都是第一次來泥灘,沒有穿上合適的水鞋,不然可以走到泥濘更深、更多生物的地方;蟹是當日最受歡迎的生物,他們一發現極細小的蟹便非常興奮,可是膽小的蟹總是立即躲在海螺後,伺機逃離這一大群觀察者。這是「泥灘生物多面睇」的戶外考察活動,這個計劃由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學科主辦,為期一年半,期間,他們也會舉辦公眾講座、展覽、到校分享、小學生劇場等活動,希望向不同年齡層的人推廣泥灘保育知識。他們在全港各大專院校招募了120個大學生擔任「環境大使」,先後到不同泥灘考察,再協助參與活動的中小學生認識泥灘生物。戶外考察是他們的重點項目,希望參與者親身接觸泥灘,親眼見證泥灘生物的豐富。
負責人林嘉善博士(科大環境科學學科講師)表示:「其實現在市民到泥灘活動是很普遍的,如掘蜆,這熱潮因為資訊發達而蔓延得很快,人人都去泥灘玩,卻很少人講如何保育泥灘,所以我們希望辦一個計劃,讓不同年齡的人都知道泥灘有很高的生物多樣性,以及如何欣賞牠們。泥灘是一個很特別的地方,海岸積了一層泥,因為海浪不大,便積累了一些有機物,如海藻在這裏生長,蟹和螺等小生物可能會吃海藻,較大的蟹就走來吃小蟹或是小螺、小蜆,又有彈塗魚在吃泥裏的腐爛物質,雀鳥又被吸引過來吃魚、吃蟹……因為泥灘的生物如此豐富,所以我們要保護它,也要令市民知道泥灘活動不止掘蜆,不要忽略泥灘的其他成員。」
「泥灘生物多面睇」的其中一場講座「香港海岸探索」,講者張瑪珊博士(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科學事務經理)也一直推動泥灘教育活動。去年,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籌辦「海洋嘉年華」,模仿電子遊戲Pokémon GO製作紙牌遊戲卡「海岸小精靈」,20張遊戲卡列明青蛤、奧萊彩螺、彈塗魚等不同海岸生物的生境、外形特徵、生存技等資料,參與者可按照卡片列明的尋找難度,嘗試在泥灘找出這些小生物。
她接觸的活動參與者,從五六歲到五六十歲也有。「很多人覺得泥灘很髒、很危險,不適合小朋友,但其實你給了他們足夠的指引,如不要跑——跑就看不到生物,不要徒手挖泥,也要注意自己和動物的安全,這樣他們就可以很開心、很安全地自行發掘。」最受小朋友歡迎的泥灘生物是招潮蟹,因為蟹鉗是紅色的,又大隻又易看;其次是波子蟹,因為顏色是吸引的粉紅、粉藍色,而且波子蟹打直行路令小朋友覺得很神奇。「小朋友以為蟹一定是打橫行的,但它向前行,其實也有些蟹是向後行,或者是游水而不是走路的,我們不可以用一個理所當然的心態去做自然觀察,你要親身去看才知道蟹到底怎樣走路。」
小朋友以為蟹一定是打橫行的,但它向前行,其實也有些蟹是向後行,或者是游水而不是走路的,我們不可以用一個理所當然的心態去做自然觀察。
很多活動都是一次性,有時她會質疑活動的成效,沒料有次活動,一個小孩子主動上前打招呼,說他之前跟她到泥灘觀察後,常常叫爸爸媽媽帶他到泥灘玩,還用手機拍下一大堆海洋生物的照片。「香港是一個很適合做生態活動的地方,你只要一小時就可以到達不同的生境,問題是我們怎樣觀察?有沒有適合的配套和教育?你去到那個地方會做什麼?掘蜆?把海洋生物捉回家養?現在到郊外的人多了很多,第一步是認識這些地方,下一步是如何減少對那個地方的影響?現在香港的教育未追得上郊遊的普及程度,為生態帶來壓力,但環團、政府、教育團體都很努力地追回,這可能是一個生態災難,同時也是一個加快生態教育的機會。」
「我希望更多人知道香港有很多天然海岸,同時因為城市發展而不斷減少,很多人覺得這些泥灘很骯髒,不能游水,破壞了也不要緊,不如在泥灘興建一個停車場更好,但只要你有耐性,在泥灘細看,你會看見很多不同的動物,泥灘是牠們很重要的家園。」
為了令更多人認識泥灘生態,有團體辦講座、辦考察,有團體製作生物遊戲卡,也有人選擇用影片記錄泥灘生物的故事。拍影片的馮漢城,每逢假日便到馬鞍山一帶的泥灘消磨時光。他自大學開始,每逢假日便沿着馬鞍山的海岸踩單車,途經海星灣、泥涌灣、輋下、企嶺下等地的泥灘,他隨身攜帶相機,出遊的另一目的是沿海拍下獨特的雀鳥,而從觀鳥開始,他漸漸留意到泥灘裏的不同生物,如泥灘上一個個圓形的小沙球其實是蟹進食時搓成的,和尚蟹蟹洞上的沙球總是堆得特別高,而蟹洞往往深逾一米。他的鏡頭開始記錄雀鳥以外的泥灘生物。一天下午,他忽然看見整個海灘都是和尚蟹——這些蟹的外表渾圓光滑得好像和尚的禿頭,牠們像一大群軍隊一樣在潮退時分的泥灘覓食——和尚蟹的英文名是Soldier Crab。忽然,幾隻候鳥灰尾鷸飛來泥灘啄食和尚蟹,幾隻瀕危鳥類大濱鷸也降落在這裏吃和尚蟹,就連躲在泥灘廢棄車輪的寬額大額蟹也走出來捉起和尚蟹分屍食用,嚇得和尚蟹四散逃亡,趕緊逃回自己的小泥洞。他拍攝了這個發生於下午的泥灘生死故事,製成影片放上他的臉書專頁FHS Wildlife,獲數百網友分享。
要夾潮水、要夾蟹的心情,所以你要非常細心地觀察,而且持之以恆,才會有特別的發現。
他從小到大都喜歡生物,近年來泥灘多了,慢慢熟知不同蟹類出沒的位置,開始想在這裏拍攝影片,而人與生物的相遇往往講求緣分,他在這裏吃了幾次白果,才在一個下午遇見如此浩大的廝殺陣容。翌日再來,泥灘安靜,無事發生。「生物是你要有心看才能看見,如果你無心看就什麼都看不見,而且要夾潮水、要夾蟹的心情,所以你要非常細心地觀察,而且持之以恆,才會有特別的發現,一次半次是很難看見的,你要下星期再來,以年月計地來。」
小時候,父親會帶他到泥灘玩,他對龍尾灘的印象特別深刻,拿起地上的蟹摸幾下再放回原處,漸漸喜歡這些小生物。最近,他買了一部水底攝錄機,「我覺得泥灘有很多拍攝題材,但只在水面拍好像無法進入牠們的世界,我想嘗試把攝錄機放進水裏拍,最想先拍龍尾,怕這個泥灘捱不下去。龍尾的事令我更有動力去拍攝,因為美景會忽然消失,而香港經歷過不少這樣的事。」為何拍片?「最誠實的答案是自己無事做想拍靚嘢,但也有少少使命感,就是記錄香港的美景,拍片後如果大家喜歡看,好像大家就會喜歡大自然,想保護它。我拍完和尚蟹後,我身邊的朋友都知道什麼是和尚蟹。」
重溫泥灘的故事:
上文刊載於第97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月29日)《泥灘告急》。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29日(星期一)出版的第97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