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食物.三】富瘦窮胖新常態 學者營養師:窮人難選健康食物
「出街食唔健康啊!」這句話誰沒有聽說過?但香港人因工時、居住環境和社會發展,愈來愈難吃住家飯。有機食物價錢貴,並非人人可以負擔。快餐和碟頭飯都是港人的日常,但早前消委會就發現,香港人常吃的碟頭粉麵飯,鈉含量全部超出世衛建議。要吃得健康,談何容易。學者和營養師均認為,在這個溫飽不成問題的時代,窮人更易肥。
健康食品貴 窮人乏健康資訊
早前衞生署2014-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發現,港人罹患超重或肥胖、高膽固醇、高血壓、糖尿病這些非傳染性疾病比10年前嚴重。衞生署署長陳漢儀回應調查結果表示:「可能係物質富裕,市民食山珍海味,一啲好豐富、好美味嘅食物多咗。」不過,香港中文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黃偉豪就質疑,她根本沒有數據提供:「據統計署數字,香港四人家庭平均一個月花7,000多元購買食物。這個價錢不能天天大魚大肉吧。」
他指出,不少先進國家或地區的研究均發現,窮較容易患上與飲食有關的非傳染性疾病。另外,衞生署亦有數據顯示低收入家庭的肥胖人口比例較高,心血管病高風險比率亦較高。
香港營養師協會會長兼降低食物中鹽和糖委員會非官方委員林思為說,在發展中國家,窮人瘦富人胖比較常見,但在已發展國家或地區,情況卻是相反。首先,不少健康的食物,例如有機的蔬果及肉類都比一般工場式製造的食物要昂貴。其次,富人對健康的資訊掌握比較多,意職亦較強,同時會多做運動保持健康。
不少打工仔平日需要在工作地區「搵食」,但當區不一定有健康的食物可以選擇,也有時工人的工作地點離市區遠,只能購買飯盒。為了工作,不少人要付上健康代價。
工時長 港食物霸權比內地嚴重
黃偉豪和林思為均認為香港人工時長,令到更多人選擇外出吃飯,或買外賣回家。林思為說:你出街食,控制不了別人放什麼材料和調味。你要好味才有客,調味料自然比住家飯多。」她認為,近年不少傳媒推廣「大件夾抵食」的餐廳,讓市民覺得有時出街吃比自己煮更化算,所以「近年飲食文化比以往更差」。
黃偉豪與吳曉鋒合著的《食物霸權:吃什麼,真的由你決定?》,研究全球食物正義問題,也探討香港的情況。黃偉豪指,香港的食物霸權比很多先進國家,甚至內地都要嚴重:「我們對於什麼是有機、基因改造食物的規管,比內地還要寬鬆。」
默默逼你出街食的發展模式
香港人近年時常說「地產霸權」,而這問題正延伸至「食物霸權」。黃偉豪說 :「香港好多商場,而商場們例如領展都不喜歡小店。香港的街道又在消失,城市發展傾向興建商場而非街道,像奧運站一帶,全都是商場。小店在商場很難生存,而連鎖店又多用加工食物。」林思為指,連鎖快餐店為了吸納大部分人的口味,食物會傾向多油多鹽,不過近年有食肆加入「有營食肆」計劃,情況開始改善。
黃偉豪又指,近年香港的發展模式,都不利港人吃「住家飯」。例如,政府近年減少興建街市,一些地區只有超市,變相令食物的選擇減少。加上發展商愛建「納米樓」,廚房不具備完善的煮食設備和空間:「可能它只有個微波爐,但可加熱的食物都是加工食物,不比外出吃飯健康。」又因為港人在「住」的一項支出增加,「衣食行」的支出便要減少,「食」質素也降低。
他認為,要紓緩香港的食物霸權問題,政府應考慮重新發小販牌、讓墟市恆常化,也可參考新加坡的熟食市場,改善本地的熟食市場設計和管理,讓市民有更多食物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