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車城市.三】車速愈快,馬路愈暢通?專家:兩者未必相關
鄺子憲是交通工程師,道路安全是他念茲在茲的事。鄺是聯合國在亞洲和亞洲開發銀行在中國的公路安全設計及標準顧問,他對香港的城市和運輸設計有以下觀察:「香港的整體街道設計,以考慮車流需要為優先。」
在香港這個交通擠塞的城市,讓車行得愈快愈好,聽起來不是皆大歡喜嗎?這樣平常、似乎順理成章的問題,在鄺子憲的專業裏,原來是不能簡單回應的,答案要涉及宏觀視野—考慮要兼顧車流和行人的關係。從鄺子憲身為行人安全專家的角度來看,戰後香港的思維已不管用,現在需要用新思維來考慮問題。他說:「戰後香港建設大量過路設施,比很多發展中地區都先進,這些都有助確保行人安全。但到了後來,發覺儘管已運用了這些措施,但行人的環境仍然不舒適、不吸引,仍有一大部分安全問題未能解決,包括每年仍然有七八十名路人死亡。」
撰文:何雪瑩
攝影:李澤彤
問題是,以「汽車為本」思維來規劃城市出現了什麼問題?鄺這樣說:「從設計上來說,概念是先考慮車輛的需要,然後再考慮行人,原本這樣是合理的。但隨着車輛數目增加,實際上對非駕駛者會愈來愈不利。」因為,「如果車輛流量較大,在設計上會留意更多行車的考慮,例如提高行車速度、增加行車線,或至少在路口增加行車線。所以一條普通的道路可能要擴闊,由兩條行車線增至四條,轉彎位也要擴闊,讓車輛能更有效通過。」
而結果,道路是擴闊了,汽車行走是通暢了,但它亦對城市街道和行人發生一連串潛移默化的衝擊效應,也對行人的安全構成更多威脅。鄺繼續說明:「這些措施,無形中令行人路的舒適性及可使用性降低……增加了行車線,會令過馬路的時間增加。」然後,行人路沒空間擴闊,路人擠在交通燈等候過馬路的時間更長,於是又要設置更多欄杆、取消一些過路位置等等。總之,令行人不會在不適當的位置過馬路,免生危險。於是乎:「客觀上,由於要避免塞車而令車流增加的做法,這些所謂『改善』工程,結果會令行人使用道路時,沒有那麼舒適安全。」
道路安全議會多年來的宣傳是這樣的:行人要遵守交通規則、跟交通燈訊號過馬路、使用行人天橋和行人隧道過馬路;駕駛者則不要超速,不要酒後駕駛……鄺子憲指出這套思維有很大局限性,是上個世紀戰後發展的思維。當然,現今香港的城市和道路設計已經有很大變化,其一變化是把行人遷離路面,例如第三代新市鎮如將軍澳的「天橋之城」模式,可能是最安全的了。它把行人和汽車分隔,行人在天橋上通行,於是兒童能亂跑亂跳,長者不用趕過馬路,但鄺子憲指出:「這個思維有一定的好處,但亦有些不好的後果:街道失去對人的吸引力,城市的活力便下降。」
道路限速不一定拖慢車程
鄺子憲考慮行人安全,同時也考慮彰顯城市活力。他說:「一個好的、安全的行人路面,我們不需要過太多的行車線,最好每個方向一條;第二,車速應為40公里以下,甚至最好30公里以下;第三就是重型車輛流量偏低,因為大型車輛有其一定的危險性,牽涉司機視線較差的情況,司機未必能夠看見行人。」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以改變車流和方便行人:把道路分三級制、街道設不同限速、開放橫街做行人專用區,具體是劃分三級制如「主幹道」例如高速公路、告士打道、金鐘道等無人過路的幹道;「區域幹道」如軒尼詩道;及一般「橫街」。他指出,目前市區道路除特別標明和高速公路外,一律限速50公里,但其實不需要這樣僵化,可以彈性限速40或甚至30公里。
據鄺解釋,減低車速會增加道路安全,但不一定會拖慢車程,因為「速度影響幾個因素:第一,車速愈高,煞車所需的距離愈長;第二,假如途人被車撞倒,車速直接影響他受傷的嚴重程度。研究數據顯示,假如長者被一輛時速40公里的私家車撞倒,死亡率為50%,就算不死也可想像會重傷。而若時速是30公里,死亡率只是4%。所以,限速多少不是無所謂,而是有很大的差別。現時市區所有道路限速在50公里,為什麼一刀切會是合理?這需要反覆討論。」就此,他正向運輸署建議在部分地方實施減速。
然而,調低車速不怕拖慢汽車流程?對此,鄺又有說明:「在市區街道,車速與道路流量未必直接相關。直覺上,當你以為行車速度加快,但其實只是沒有塞車下行車的正常速度。市區街道的容量其實受制於路口:停車讓路的路口,或是燈位。在路口之間開快一點,對道路容量幫助不大。只要車主能不用塞車盡快進入幹線公路,便可以減少旅程時間。」至於行人專用區,鄺提議:「主幹道如皇后大道中、德輔道中等這些可能已經飽和,但橫街可能尚未,這樣就不需要特別優待汽車,而可以讓出空間予行人。」
讓駕駛者明白自己非道路主角
市區道路限速並配合道路設計,已是大勢所趨。倫敦市中心Islington區就率先全區限速20公里。鄺子憲說:「巴黎目前有一半街道限速30公里,2020年將會達到90%。這段時期,他們會先更改道路設計,因為駕駛人士覺得,如果其他設計不變就限速是不合理。所以兩者是相輔相成。若有較好的道路設計,道路使用者會自願減速。各方面配合後就可以減少欄杆、減少行車線,令街道和行人步行的環境更舒適。」
「對道路的設計,要讓駕駛者明白自己不是道路的主角,令他們自動減速,而不是靠大量警力執法,請車主食『牛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