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上情緒化自己】太開心易衝動失理性 認知偏誤令人亂買嘢

撰文:書摘
出版:更新:

「開心買鞋,唔開心買鞋」,一句廣告用語道出女士們的購物心態,其實購物慾是與心情真的息息相關。
有逾20年經驗的臨床心理學家陳皓宜博士,在新書《愛上情緒化的自己》中指出,強烈的快樂感覺會造成認知偏誤,如出現初始效應、光環效應等情況,即是在心情愉快時,或遇上漂亮售貨員時,會令人較易衝動消費,買下不需要或負擔不起的物品。此外,心花怒放時亦會令認知出現盲點,影響人作出理性決定以及分辨資訊的真偽。

專家指心情愈好,人會買得豪爽,也特別衝動。(視覺中國)

下載「香港01」App ,即睇城中熱話:https://hk01.app.link/qIZYuEC5LO

以下是《愛上情緒化的自己》的節錄內容:

快樂可成癮,樂極也令人忘形!強烈的歡愉感會為我們造成認知的盲點。原來, 當人為了專注享受當下一刻的歡愉感,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會暫時停止與其他腦結構連結,以致腦部無法把環境資訊整合分析。

換言之,歡愉感可以是一個騙子,送來討喜的禮物,轉移了我們的視線,然後不知不覺間偷走我們的專注力,令我們無法成就更有意義的事。研究人員已找出與正面情緒相關的認知偏誤,當我們樂極而全不為意這些認知偏誤,這些偏誤便有機可乘,影響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你有沒有遇過購物狂同事呢?有很多在中環區工作的OL,對名店和奢侈品毫無抵抗力,會不時趁午饍或幫老闆、同事買下午茶的空檔時間,偷偷溜去商場看有沒有最新、最潮的服飾或手袋。當覺得心情好的時候,或得到老闆的讚賞,或與重要客戶成功洽商了一宗大交易,她們可能都會到名店購物,為自己慶祝一番。心情愈好,愈買得豪爽,也特別衝動。

正面情緒會形成初始效應,令人買下一些根本不需要或難以負擔的東西。(視覺中國)

事實上,正面情緒可能造成四大認知偏誤,影響一個人做決定時的理性思考。其中一種可以形成錯誤認知的稱為初始效應(Primacy Effect)。人對於首先看到的資訊,會產生偏離現實而相對上比較正面的印象,而當人處於較正面的情緒,初始效應的影響會更明顯。如上述例子的OL,當她懷著美好的心情步入名店,想要買一份禮物獎勵自己,售貨員此時便率先介紹她今季最新推出的棗紅色大衣,價值一萬元。

雖然這位OL 認為放在櫥窗邊價值三千元的粉紅色披肩比較適合自己,也比較能負擔得起,但可能她最後還是會買下棗紅色大衣,因為這是她開心時率先看到的貨品,令她覺得棗紅色大衣比淺紅色披肩更值得買。在愉快心情下購物,可能就會受初始效應影響,買了一些根本不需要或難以負擔的東西。

另一個受正面情緒影響的認知偏差是光環效應(Halo Effect)。「光環效應」就是我們對一個範疇的印象,會影響到我們對另一個範疇的印象。 再用以上的例子說明,當那位OL 感到快樂的時候去購物,她可能會傾向光顧外表漂亮的售貨員或裝潢較華麗的商店,認為他們所推薦或銷售的貨品都比較好。因為光環效應,她的好心情影響了她無法審慎地作出決定。

在「光環效應」影響下,會傾向光顧外表漂亮的售貨員或裝潢較華麗的商店,認為他們所推薦或銷售的貨品比較好。(視覺中國)

此外, 當人感到快樂時,也較容易犯下基本歸因錯誤(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這種偏差是指傾向把別人的行為推斷由內在因素引起,同時低估了外在因素對於行為的影響力。

例如那位熱衷於在 YouTube 及 Instagram 爭取別人關注的少女,當她心情愉快的時候收到朋友的讚好,又或者發現她的朋友竟然沒有讚好她的新影片,她都可能會把這些歸因於朋友的內在因素。例如她會認為朋友讚好是因為他們很喜歡自己的新影片,不讚好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欣賞,或者妒忌自己成為受歡迎的KOL,繼而認為朋友小器、不支持她,甚至因此疏遠對方,但其實朋友可能只是在忙,沒空瀏覽社交平台。這些基本的歸因錯誤令她對朋友的印象產生偏差,也可能為她的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當面對有關陌生、不熟悉事物的傳言,心情愉快的人比哀傷的人更容易相信這些傳言。所以,當那位少女因為很多人讚好她的貼文而沾沾自喜,短期的快樂會令她面對似是而非的事情時警覺性下降,容易被蒙騙。對於她來說,懂得分辨資訊的真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她每天花時間經營她的社交平台來獲取愉悅感,也會從這些平台接收到不少資訊:哪一種宣傳的方法最有效又划算、下一季會流行甚麼色調的妝容、這一件服裝在東京和紐約的售價分別是多少…… 而當她在社交平台的新貼文獲得很多好評時,心花怒放之下可能會難以分辨資訊的真確性,而接收或發放了錯誤的訊息,影響她在日常生活眾多的決定。

書名:《愛上情緒化的自己》(天窗出版)

作者:陳皓宜博士

香港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的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香港精神健康基金會及再生會精神健康資源中心榮譽顧問,對治療精神病及輔導各種心理問題都具豐富臨床經驗。

陳博士曾任職香港醫院管理局轄下青山醫院的臨床心理學家,先後服務於成人、法醫及老人精神科。在法醫精神科期間,她主要負責法醫心理評估,並經常被法庭邀請作專家證人。及後更被香港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和保安局局長委任為監護委員會及監管釋囚委員會會員。

她對業界貢獻良多,曾擔任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副主席,亦任職過香港大學醫學院榮譽臨床助理教授、香港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心理學系榮譽臨床導師,為培育本港臨床心理學家盡心盡力。 

出版社:天窗出版

《香港01》獲出版社授權轉載,標題為《香港01》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