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離開香港|享受科研——香港客觀多元值得留下|走吧!2022

撰文:王寧慧
出版:更新:

創新科技及工業局上周四(12月22日)公佈《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銳意循「完善創科生態圈,推進香港『新型工業化』」、「壯大創科人才庫,增強發展動能」、「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建設智慧香港」和「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好連通內地與世界的橋樑」四大方向推進發展。對普羅大眾來說,這些政策口號和自己毫無關聯,但對於從內地來港、剛剛碩士畢業、正在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從事數字經濟和創新創業研究工作的馬宋若文而言,《藍圖》繪畫了不一樣的未來。

2022,過得並不容易。很多年輕人遠走他鄉,但還有更多年輕人留下來守護家園,他們仍然懷揣着各種各樣的夢想,希望和這座城市共同承擔、一起走得更遠。

內地就業競爭壓力愈來愈大。(資料圖片)

薈萃中西
客觀多元

馬宋若文去年來港就讀全球政治經濟專業的授課制碩士,期間感受到香港學術氛圍的莫大吸引力,對於導師所選取的研究課題也越來越感興趣,所以決定在此發展,追隨導師從事研究工作。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背景下,馬宋若文的導師想以此為背景尋找有價值的研究點。本科學習國際關係的馬宋若文認為,香港非常適合研究中西關係,因為既能夠連接西方文化,又可以連接中國內地,但如果只在中國或者西方國家做研究,可能不夠全面,只有在香港,會比較客觀和多元。她想深入探究相關議題,就要繼續取得博士學位,不過目前還沒確定是留在香港深造還是前往英美國家,但終究會回來工作。

可能因為本科是在廣州就讀,作為北方人的馬宋若文覺得不難適應香港的生活環境,即使目前還不太會說廣東話,好在大學的研究工作以英文為主,所以影響也不算太大。

在粵港澳地區居住了五六年,馬宋若文感受到政府在大灣區建設和兩地交流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她相信,當學校和研究機構獲得資金支持,將會吸引更多學生,因為研究項目的推進需要較大成本,尤其一些些需要進行調研的項目。除了資金支持外,她認為,特區政府也很重視人才交流,例如在廣州讀書時,該校老師已經參加香港實習項目,也有不少香港學生前往當地進行交流;而她在香港求學時,也感受到校方積極為本地和外地學生提供一個更加國際化的視野。事實上,香港高校歷來重視國際化程度的指標,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22年度全球國際化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分別位列世界排名的第1、第3和第9名,有利於匯聚更多人才。

根據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公布的《2022年度全球國際化大學排名》,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分別位列世界排名的第1、第3和第9名。(圖片來源:泰晤士高等教育)

成果轉化
急起直追

眾多外地學生當中,馬宋若文注意到,內地生畢業後比較願意留港工作,不過很少有人從事研究,而是選擇投身金融行業或者會計事務所。她有些同學,畢業後回到內地,不久後又返回香港就業,她相信這些同學之所以改變就業地點的選擇,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喜歡和適應香港氛圍;另一方面是香港工作機會較多,而內地就業市場競爭過於激烈。

今年內地高校畢業生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然而根據國家統計局,16-24歲人口城鎮調查失業率於2022年7月上升到19.9%,最新公佈的10月數字輕微下降至17.9%。實際的就業情況可能比統計數字更加嚴峻,智聯招聘發佈的《2022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4月中旬,應届畢業生只有46.7%求職成功,低於2021年的62.8%,平均簽約月薪為6507元,較2021年的7395元下降約12%。空前慘淡的就業市場使得赴港就業成為許多內地畢業生的考量,根據香港入境處的統計,在2022年1至9月,申請優才計劃的人數為9252人,合共1853人獲批,其中95%申請者來自內地。

不過,馬宋若文也觀察到,一些同學對留港就業持觀望態度,因為近年社會變化導致香港在西方媒體上遭受非議,關口封鎖等問題也使得香港的不確定性增多,相比之下他們認為內地更加穩定。儘管如此,馬宋若文仍然看好香港的發展。前幾個星期,她參加由立法會選委界議員李浩然舉辦的創科交流會,更加深刻感受到很多政策都在鼓勵香港加強與國家和世界的聯繫,「這個話聽著就挺有動力的」,也相信香港值得她留下。

不過,馬宋若文表示,要從事香港和內地的研究工作,依然面臨著許多難題,比如科研成果比較難轉化,兩地的標準不太統一。科研轉化率低是香港高校長久以來的問題,根據《香港01》報導〈創科發展藍圖|與資深院士呂堅對話:香港科研成果轉化率有多低? 〉,香港高校獲批專利總數和知識產權收入顯然落後於英美院校,因為政府缺乏統一的政策指導去引領高校做科研產業化的工作。馬宋若文希望政府可以提供更多資源,引領學生參加競賽和講座,幫助學生進行創新研究,從而鼓勵更多科創項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