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家庭醫生被低估 疫情參與很有限?
本港爆發新冠肺炎疫情近六個月,現已進入抗疫後期階段,值得注意的是,往年維持四、五個月之久的流感高峰,由於在時間上與新冠肺炎疫情重合,多重防疫措施間接降低了流感的感染率。由此可見,相比着眼於先進治療技術,重視預防意識和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更能保障市民的健康。然而,作為守護市民健康「第一道防線」的家庭醫生,在疫情中的作用卻被低估,他們在今後的衞生工作、公共衞生危機中,又能否發揮真正的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爆發期間,不少病患在確診前都曾前往私家診所求醫,私家醫生因而成了嚴防社區爆發的「第一道防線」。
在疫情中的參與其實很有限?
自政府陸續擴大病毒檢測計劃,截至6月1日,由私家醫生安排或經私院轉介而進行的深喉唾液樣本測試共有逾12,000宗,當中有84宗確診。若本港7,000名私人執業醫生都能夠參與檢測,便可形成覆蓋範圍大且有效的檢測網絡。
不過,私家醫生在疫情初期遇上了不少挑戰。香港家庭醫學學院於1月31日起向醫生會員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了解其提供臨床服務的情況,結果有87.2%醫生表示臨床服務受到疫情影響,過半受訪醫生仍在提供日常基層醫療服務,但大部份醫生都選擇減少非緊急服務或診症時間,有六位私家醫生需要關閉診所。
受訪醫生主要擔憂難於取得個人防護裝備(PPE)、缺乏快速診斷測試及應對新冠肺炎的培訓,認為有需要訂立更有效遏制疫情的公共衞生政策,並做好公營和私家醫生的協調工作。另有多位受訪者要求政府設立指定診所,儘管醫管局於2月6日晚公布 18 間「指定診所」,用作接收輕微發燒或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的病人,以盡快找出感染個案並及早處理,但其他憂慮折射出的問題一直未獲解決,限制了家庭醫生能在疫情中發揮的作用。
林露娟除了是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家庭醫學及基層醫療學系主任,亦會在鴨脷洲診所家庭醫學科看診,她認為家庭醫生就像是中間人,先將病人區分為有病或無病,然後再區分嚴重或不嚴重,再按病情推薦其往醫院就診。「今次疫情中,很多病人需要做測試、做化驗,10%都是在社區醫院這裏做的,包括『復陽』(指符合出院標準,但其後在新冠肺炎病毒檢測再呈陽性結果)的人,也需要家庭醫生為其解釋注意事項和原因。」當身體出現症狀時,人們往往會因不了解而擔心,此時需要一個可信賴的醫生來向他們作出解釋。
李國棟是家庭醫學的私人執業專科醫生,現為WONCA世界家庭醫學組織主席和智經研究中心理事。他表示,香港沒有像內地一樣的發熱門診去接收發燒的病人以作前期篩查,因為很多區域擔心這些中心會把病毒傳染給當地的居民,所以大力反對,但政府其實早就應該與全科醫生一起計劃安排選用哪個門診,考慮怎麼選址能安全一點,令公眾能夠放心。「但一直以來,基層醫療的參與程度都不夠。不論是政府一般的計劃,又或是分流、深切治療這些,都是從醫院做起,社區層面的參與度還是不夠。如果計劃多點全科醫生參與,從基層方面做起,疫情就會控制得特別好了,也會更有效。」
「第一道防線」淪為「開轉介信」?
家庭醫生在疫情中承擔着什麼責任?為什麼被形容為「第一道防線」呢?這要從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談起。而要釐清家庭醫生的角色,首先需要弄清楚家庭醫學、基層醫療、全科醫生、家庭醫生的關係。基層醫療在整個醫療體系的第一個層次,而第二及第三層次主要包括專科和醫院服務。根據食物及衞生局資料,基層醫療為持續醫護過程中的首個接觸點,為市民在就近居住及工作的社區提供廣泛的服務,包括:
1. 健康促進
2. 急性及慢性疾病的預防
3. 健康風險評估和疾病偵察
4. 急性及慢性疾病的治療和護理
5. 支援病人自我管理
6. 為殘疾人士或末期病患者提供復康、支援和紓緩治療
基層醫療可以由不同的醫護專業人員提供,包括西醫、牙醫、中醫、護士、脊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臨床心理學家、營養師、藥劑師、視光師、言語治療師及足病治療師等。家庭醫生是基層醫療的主要提供者,家庭醫學知識的核心衍化於其他專科,主要為內、外、婦產、小兒和精神科醫學,並使「行為科學」與傳統生物和「臨床醫學」融合成一種新的醫學領域。
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的專科註冊醫生名單,家庭醫學是其中一個類別,需要受到嚴格的訓練和考核。那麼,家庭醫生等於普通科醫生嗎?其實,家庭醫生是一個職業、一門工種,可以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來做,也可以由兒科、婦科等醫生擔任。普通科醫生即全科醫生,顧名思義可兼顧內外全科,其理念、工作程序在一定程度上與家庭醫生相似,如均以病人為中心、根據病人的家庭、生活、環境找出病因等。
家庭醫生在市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與香港的醫療體系相關聯。公立醫院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過長一直為人詬病,而各區聯網的輪候時間不同,緊急病症通常可在一個禮拜內,但穩定新症多要等一至兩年,如何判斷病患是否屬緊急病症、病患有否需要轉介專科醫生診治,對病患以至整個醫療體系的負擔尤其關鍵,而這個重要責任往往會落在作為「健康守門人」的家庭醫生之上。家庭醫生可說是一名篩查官,負責甄別出這些需要不同醫療服務的病人,將其準確放置在不同的輪候區,並治療其他毋須尋求專科診治的病人。但亦因為此,很多人對家庭醫生的要求僅僅是為了拿到專科醫生的轉介信—這是嚴重低估了家庭醫生的角色。
正如林露娟所言,家庭醫生是一名「中間人」,他們會判斷病人最有可能患上什麼疾病、需要什麼治療,亦會提供基礎治療及預防疾病的服務,「普通科門診除了有着分流醫院壓力的作用外,還提供一些以家庭醫學為基礎或必須的醫療服務。很多病症其實在普通科門診已可以解決了。」
繼續閱讀︰【新冠肺炎】疫情下人人恐慌 家庭醫生可作解鈴良方?
相關文章︰
【社區醫療.一】醞釀三十年 萬事俱備 基層醫療欠了什麼東風?
【社區醫療.三】康健中心應以「醫福社」為本 紓緩公營醫療負擔
上文節錄於第21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22日)《後疫情思考 家庭醫生為健康守門未上力》。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