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孫中山與美洲華僑】當中國革命運動在美國
近年,香港和台灣出版了不少關於美國華僑的好書,筆者一本接一本地讀,希望可以理出一點頭緒。美國華僑是一個很複雜的海外華人族群,他們的背景和心理有莫大差異,不同世代的美國或美加華人,想法並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一言以蔽之:我們無法簡單概括海外華人的族群心理。撰文:鄭政恆
已故美籍華裔作家張純如(Iris Chang)寫於十六年前的英文著作《The Chinese in America-A Narrative History》,去年在台灣出版了中譯本《美國華人史:十九世紀至二十一世紀初,一百五十年華人史詩》,譯筆相當流暢,可是,譯者不懂廣東話,一些譯名我們會感到哭笑不得。
這本《美國華人史》視野廣闊,適合由零開始、作美國華僑研究的入門書。往後的進階閱讀,就需要看一些專題書籍了。
冼玉儀的《穿梭太平洋:金山夢、華人出洋與香港的形成》、伊萊恩佐巴斯(Elaine Zorbas)的《唐番和合:加州母親脈上的中國人》也都是出色著作,將來如有機會,可以再談,但本文將焦點放在陸國燊的《孫中山與美洲華僑:洪門致公堂與民國政治》一書。
洪門致公堂的名稱由來
顧名思義,《孫中山與美洲華僑》一書的重點是致公堂與革命運動之關係,此書由華人千山萬水越洋開始談起,在美國找到機會,也遇上排華浪潮與《排華法案》。美洲華僑聚居於唐人街,而洪門致公堂就是美洲華人的秘密社團(即堂口),有人說淘金熱時期,「當時華僑十居其九乃是洪門中人。」
洪門致公堂的名稱由來,令人感到撲朔迷離。本書只是略為談及,不算十分詳盡,以下參考去年逝世的黎全恩所著《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一書,互相參照。
《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指出,洪門又稱天地會、三點會、三合會,洪門的名稱常見就有八種說法:漢門說、滿兒無頭說、洪武說、紅洪諧聲說、洪二和尚說、洪英說、洪光說、洪盛說,實在莫衷一是,畢竟洪門是地下幫會,重口傳多於文字記錄,以避文字獄和官府追迫,以上說法,相信也難有結論了。
洪門或創於清初順治或康熙年間,以「反清復明」宗旨,多次揭竿起義。隨着華僑飄洋過海,洪門子弟立足北美,1879年,致公堂在舊金山(現三藩市)成立,本書並無點出致公堂名稱來源,《洪門及加拿大洪門史論》就收錄四種說法:洪門五房之一為致公說、大公無私說、同宗致公說、致力為公說。
任何革新都有路線之爭
以下就從名稱來源轉向革命史話。孫中山從浙江觀潮返上海後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世界潮流走向如何,不是簡單問題,而是大哉問。任何社會革新都有路線之爭,在晚清的十多年間,康有為、梁啟超的立憲改革派,以及孫中山、黃興的反清革命派,是兩大變革路線。
梁啟超是戊戌變法的要角之一,惜因袁世凱告密,百日維新變法功敗垂成。康有為與梁啟超流亡日本,孫中山和陳少白想與康梁談合作,可是康有為託事不見。1899年,康有為在加拿大維多利亞成立中國保皇會(又稱中國維新會),興中會會長楊衢雲與梁啟超,商談革命與維新兩黨聯合,但無結果,兩派難免分道揚鑣。
保皇運動和革命運動都在美洲發展,對美洲華僑的政治覺醒,都有功勞,又正如《孫中山與美洲華僑》一書所描述:「兩者的活動方法亦十分相似:成立自己的組織、籌款、演講、辦報。」
《新大陸遊記》呈華僑面貌
1903年,梁啟超遠赴美國,期間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都收於《新大陸遊記》一書。梁啟超說舊金山的華人愛鄉心甚盛、不肯同化於外人、義俠頗重、冒險耐苦、勤、儉、信,可是短處有三:無政治能力、保守心太重、無高尚之目的。
梁啟超對於中國人之缺點,有較多的闡述,他說,華人有族民資格而無市民資格,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有村落思想而無國家思想,能受專制不能享自由。這些華人特點,有的沿襲至今超過一個世紀了,有的因為國際關係時移世易,已有改變。
當時,梁啟超的願望在其中體現:「吾祝吾禱,吾謳吾思,吾惟祝禱謳思我國得如管子、商君、來喀瓦士、克林威爾其人者生於今日,雷厲風行,以鐵以火,陶冶鍛煉吾國民二十年三十年乃至五十年,夫然後與之讀盧梭之書,夫然後與之談華盛頓之事。」
梁啟超希望以數十年時間倡言自由、立憲、共和,孫中山的內心卻是焦急如焚,但求以革命達致民主立憲。至於海外華人的想法,就是期望中國能變革和強大,藉此保障華人的生存空間和權利。由於政黨的倡議宣傳,海外華人就以金錢支持改革或革命的事業。
孫中山得洪門致公堂助力
孫中山生於廣東香山縣,十三歲遠赴夏威夷,十七歲回到中國,二十八歲再赴檀香山,在當地成立革命團體興中會,宗旨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由於清朝光緒乙未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又再赴檀香山,更進一步在1896年到了舊金山。
本書詳細說明孫中山數次赴美籌款的得失,是目前所見最仔細梳理辛亥革命前後,革命黨在美的籌款活動和實在功績。其中一個重要主線,就是孫中山數次赴美的成效。孫中山首赴舊金山,毫無成績可言。但同年轉赴英國,在倫敦被拘禁蒙難,事件令他名聲更響。
1903年底,孫中山在夏威夷加入洪門,翌年,他再次進入美國本土,書中指出,「第二次訪美是孫中山整個革命過程中的重要分水嶺。日本是一個宣傳和滲透中國大陸武力反清政府的中心,以學生為主,流動性頗大。其餘兩個革命基地為香港及美洲。這幾個革命基地各有優劣:香港是計劃及財務的總指揮部,若然不是明目張膽『動武』,那邊的英國人還可以忍受,而北美是革命軍的糧倉,三者缺一,革命難成。」
簡單說,晚清革命運動中,香港是指揮部,日本是宣傳部,北美是物資部,香港和日本有人力,北美有物力。晚清留學日本的華人知識分子有鄒容、章太炎、張繼、陳獨秀、陳天華、秋瑾、胡漢民、汪精衛等,都長於文字著述或辦報宣傳。而孫中山遊走各地,在美國為革命奔走,過程中得洪門致公堂幫助不小,他也希望散漫的致公堂,可以變成革命社團。
1896和1904年,孫中山兩赴美國本土,成績強差人意;1909年與1911年,他先後再赴美國,成效較彰,終於,舊金山金門致公堂在1911年7月成立籌餉局。書中指出:「武昌起義前後,金門致公堂上下投入籌餉,成績輝煌卻又是事實。」到了辛亥革命發生之時,孫中山正在美國丹佛的旅館,繼而再到紐約,轉往歐洲,從法國馬賽啟程回到上海。
革命是捨命和出財的事業
革命起義以後,形勢急轉直下,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但他上任不久就將大總統之位轉讓袁世凱,以換取清帝下詔退位,而致公堂請求在中國註冊也遭其拒絕。致公堂與孫中山都討伐袁世凱,但關係也日漸疏遠。致公黨更在1925年雙十在舊金山成立,以陳炯明為首,但致公黨只是面目模糊的政團。
《孫中山與美洲華僑》一書交代了致公堂的轉變,從一個社團和革命領袖孫中山,側寫了美洲華僑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具體地刻劃出這一頁的歷史,闡述詳盡分明。革命是捨命和出財的大事業,從書中所見,革命成功後的權力分配,又是另一番大事業。
《孫中山與美洲華僑》副題:洪門致公堂與民國政治作者:陸國燊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出版日期:2019年7月
其他《香港01》周報書評:【書評.讚爭】按讚已成為武器 社交媒體成政治戰場【書評.建築裏的中國】學子回鄉尋根 探訪六大古民居建築【書評.余英時回憶錄】華裔史學家憶述香港緣
上文節錄自第183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0月8日)《《孫中山與美洲華僑》秘密社團和革命運動》。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