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贊!神力集結.影評】 關於一個尋找家庭歸屬的童話故事?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3、4月份漫畫英雄電影一部緊接一部,《沙贊!神力集結》(SHAZAM!)是DC漫畫旗下最新一套,在漫威電影前後擁簇中算是殺出重圍。華納影業選擇由大衛辛堡(David F. Sandberg)執導,講一個青少年版本的漫畫英雄故事,多少讓人意外。大衛辛堡前兩部作品《切勿關燈》及《詭娃安娜貝爾:造孽》顯然不是青春電影,其過去的風格與原本漫畫版及七十年代劇集版的《沙贊》也相去甚遠。恐怖片導演如何講述超級英雄故事?這聽起來有點像多年前史提芬京原著改編的電影《伴我同行》或《小丑回魂》,只是《沙贊》講的是一群被收養的小孩如何發現神力的故事。撰文:寇斯珮

「沙贊」本身是一個數種氣質相加的結合體,在美國漫畫的黃金年代,他是幾家公司互相複製創作風格的產物之一,他的制服與人物設定流露出強烈的camp氣質。這位1939年由美國福西特公司創造出來的超級英雄已80歲高齡,本身叫Captain Marvel,卻被漫威搶先註冊了所有權,版權被賣到DC後不得不易名Shazam,其經歷幾乎算是半部美國漫畫歷史。

電影儘管有大量真實的社區場景,但主創們無意讓觀眾將故事和現實連結起來。(《沙贊!神力集結》電影劇照)

與漫威熱潮相比,DC電影的際遇和他們陰冷的畫風一樣,讓觀眾難以興奮。有鑑於此,高層決定劍走偏鋒,先放棄大堆頭大卡司的大製作,轉向針對特定人群或單個英雄的電影,儘管正義聯盟系列屢被負評,《神奇女俠》、《水行俠》及《自殺特攻:超能暴隊》都在全世界獲得不錯的票房,《沙贊》這面向青少年的題材,在故事、演員投入和特效方面都算游刃有餘,從北美影迷及傳媒口碑來看,也比正義聯盟系列收穫更多。

《沙贊》肯定不是《伴我同行》,甚至不是《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和《蜘蛛俠:強勢回歸》。主創無法捨棄這個故事原本帶有的氣質,選擇將所有元素糅合在一起。電影既嘲笑各種原生人物的設定——制服、與超人的相似程度、改名的自嘲,也希望講一個年輕人找到家庭歸屬的故事。

(《沙贊!神力集結》電影劇照)

「沙贊」的確有先天優勢成為青少年題材故事,他的重要能力之一是讓孩童(形體上)變成大人,其中有很大空間可以書寫青少年的成長陣痛。不知為何,電影採取了一個很抽象的角度,儘管有大量真實的社區場景,但主創們無意讓觀眾將故事和現實連結起來,整個事件的背景一直維持着卡通化的線條,若不是其中的生活科技,很難確切地看出年代,它不包含任何具體時事信息,也不想帶入任何議題。

從抒情的維度,《沙贊》反覆強調家人的重要和世代之間的溝通。結合劇情和細節,電影裏男主角獲得的禮物(指南針)、電影中的大反派(七重罪),以及男主角走失最後找到家庭的過程,便具備了強烈的宗教意味。如此分析,它對現實的抽離似乎就不是一個單純的選擇,抽離或許是為了抒情的力量,也為了加強這故事背後的寓意。

(《沙贊!神力集結》電影劇照)

與現實的斷裂或許有效,卻不見得高明,電影只顧抒情,完全迴避了「家庭」的意義是什麼,也完全沒有用實際的內容去強調家人的意義是什麼,一切都彷彿是教科書,沿着書裏所說的走下去,最後的結果一定沒有錯。所以在與反派的戰鬥中,劇情安排男主角看到身邊朋友的付出,感受到家庭的重要,觀眾很容易便能分辨出那是一種程式化的橋段,難以被說服。

轉而回想《蜘蛛俠:強勢回歸》這部戲做了什麼呢?它講男主角得到鋼鐵俠肯定之後內心受鼓舞,一心要為社區作貢獻,可是無論成年人還是整個社群,都不把他當一回事;另一邊廂,城市的藍領階層因為政府機構的冷漠,最後變成了唯利是圖的強盜,這些劇情在細節上很能體現美國經濟下行時城區青少年所能看到的景象,因此,男主角的成長可以輕易讓年輕觀眾聯繫到自身的經驗,這種戲劇寫作之所以更有效,因它明白童話不可以繼續下去了,至少不能絲毫不變地繼續下去。在隔絕的空間裏,夢工廠可以毫不費力地繼續製作離地的故事,但如果離開了現實的矛盾,所有教化都很空洞。

(《沙贊!神力集結》電影劇照)

《沙贊》希望青少年回歸怎樣的家庭?重拾怎樣的家庭價值?電影語焉不詳,彷彿認定觀眾會各自皈依於身邊最趨同的傳統下,一切罪惡就不會靠近,一切壞事便不會發生。希望所有青少年看完之後,抖落身上的爆谷,對自己說:只是又一部不真實的電影而已。

+10

上文刊登於第15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4月15日),原標題為《《沙贊!神力集結》  空洞的童話故事》,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淘金殺手.影評】非典型西部片 敘述社會寓言【密室逃殺.影評】 驚險有餘人物欠缺靈魂 猶如經典的「A貨」【銃夢戰鬥天使.影評】豪擲二億美元搞特技 借動漫外殼角色無神【綠簿旅友.影評】黑白同行 60年代窩心故事至今仍感人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