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殺.影評】 驚險有餘人物欠缺靈魂 猶如經典的「A貨」

撰文:李美
出版:更新:

密室逃脫遊戲,一度是潮流玩意,但近年已見式微,在港密室更買少見少,以此為藍本的《密室逃殺》(Escape Room),能否重掀密室熱潮?不必諱言,本片賣點就看氣氛有多驚險、密室設計有多特別,以至戲裏人物如何生死。凡此種種,本片肯定合格有餘,觀眾不難看得血脈沸騰,尤其片中的密室玩法,誇張程度絕對出乎意料—如非涉及死人,相信許多密室粉絲,都想置身其中一起「玩」!

(電影劇照)

然而,捉一班人來困獸鬥的玩法,始終不算太陽底下新事;本片跟《恐懼鬥室》(Saw)系列以至日本片《大逃殺》的最大不同,僅限於引入密室遊戲元素罷了。再者,它也不似前者核突變態,亦不及後者濫殺血腥,故在港只被評為IIB級而非III級;這固然有利吸納一般觀眾,但對相關愛好者而言,卻恐到喉不到肺。

(電影劇照)

果如是,單靠密室二字,又是否足夠吸引呢?愛感受緊張刺激氣氛者,不妨入場。平情而論,在錯過密室熱潮高峰的今日,《密室逃殺》不單似明日黃花,更難成為上述經典以外的另一新經典。

毋庸置疑,《密室逃殺》試圖建立一個新系列,冀似連續八集的《恐懼鬥室》一般,每集找一批新人來玩密室。只可惜,當大家連《恐懼鬥室》都看厭了,編導也玩爛了,《密室逃殺》又豈容易另起爐灶,另闢新途?

本片的最大缺點,乃是缺乏靈魂。《恐懼鬥室》系列之所以成功,非但在於橋段吸引,還在於有位靈魂人物—「Jigsaw」(拼圖殺人狂),單看他那張邪惡公仔臉已夠嚇人。

(電影劇照)

《密室逃殺》呢?居然,背後策劃僅以「黑影」示人—這無疑是極之低手的角色塑造。誠然,電影或不想抄襲十足,故轉用帶有機關的「密室盒子」來做iconic串聯,包括在宣傳時大用特用;但毫無疑問,盒子的效果跟Jigsaw相比,肯定差之千里。

密室設計方面,也不見得如戲中指「think out of the box」,具備跳出傳統框框的「wow」突破創意。將密室化作焗爐和北極,確令人意想不到,值得一讚。不過,這對安坐戲院的觀眾來說,充其量只帶來「奇觀感」,無法傳遞「現場感」;另外,懸空酒吧、幻視黑白房、牆壁擠壓房,無疑也有相當「奇觀感」,卻不見得十分獨創,畢竟大家總有聽過類似玩法,甚至在日本綜藝節目《DERO密室遊戲大脫逃》也出現過。

(電影劇照)

更重要是,主角Zoey(Taylor Russell飾)的所謂跳出框框、不按遊戲規則「扮死」,恐也是「參考」其他玩法而已,這條破關「大橋」實跟《大逃殺》一模一樣。進一步而言,後者涉「頸環」此一新科技作監測,本片則只用上最簡單的閉路電影……大概,編導是押注看荷里活片的觀眾,不曾看過相關日本作品吧!

劇情上,本片亦未見出類拔萃。密室遊戲不似「食雞」遊戲,沒要求參加者互相殘殺,重在大家通力合作;於此,理應存在不少發揮空間,好牽引與別不同的劇力。電影前段,確在合作二字花過心思,例如一起按掣、一起融冰,以至犧牲自己保住重要道具,拿自己做實驗品以求過關等。

然而,電影最後還是捨不得放過「內訌」這個最具戲劇性的情節。而且,內訌還要一用再用,除於「現在」時間點用上,於角色「過去」經歷也用上。

(電影劇照)

故事開初已經引入內訌種子,即成功逃脫的一人可獲一萬美元獎金。但後來,由電影到角色,彷彿將此拋諸腦後。在生死攸關之際,相關獎金固然不值一哂,所以眾人都齊心合作多於內訌,這本來有助電影踏上正軌,至少不落俗套。但到尾二關卡,電影卻只提供一支解藥;這不為重新引入內訌,到底又所為何事?

此外,片裏人物設計亦嫌不夠深入。即使這類「生存遊戲」的角色,注定要逐一「領便當」,但問題是,連最後生還者的形象都不算鮮明獨特,則難免損及再開續集的後續力。說到底,《密室逃殺》除新增密室外,各方面俱只屬昔日類似經典的「A貨」。儘管電影不難吸引密室粉絲入場,但就難似昔日作品吸金,亦難以成為新經典。

李美資深影評人

上文刊登於第155 期《香港01》周報(2019年3月27日),原標題為《《密室逃殺》 驚險有餘 惟欠缺靈魂人物》,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爭寵.影評 】奧斯卡影后演活無常昏君 意韻猶勝中港宮廷劇​【銃夢戰鬥天使.影評】豪擲二億美元搞特技 借動漫外殼角色無神【綠簿旅友.影評】黑白同行 60年代窩心故事至今仍感人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