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照顧者.四】照料認知障礙症母 居家安老非只是經濟條件

撰文:歐陽翠詩
出版:更新:

【照顧照顧者.三】嫁給輪椅使用者 前路已知 卻仍需要社區支援

現年60歲的吳紹平,可說是經濟能力不錯的提早退休人士。除了和家人自住的單位外,他還有能力負擔另一個單位供母親居住。數年前,60多歲的哥哥入住資助院舍,作為一位雙重照顧者,吳紹平形容自己在照顧家人方面壓力不算大。他的故事看起來比較「平淡」,但他直言,有能力的家庭,就可以居家安老、請傭人照顧。不然,輪候政府的院舍遙遙無期,又不想把長者送入質素參差的私營院舍。事實上,他能花時間照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母親,也是因為他已提早退休。照顧長者的工作,除了體力及精神方面,還有認知方面的照顧。若然沒有經濟能力和時間,照顧認知障礙症長者確會面對不少困難。

吳紹平有空時會花時間跟母親讀報,讓她仍對普通事物有認知。

堅持托米買菜 不願外傭照顧

多年來,他一直想說服母親,接受一位外傭照顧她起居,母親卻不想跟外人共住。哄了她四、五年,她總是說「沒事情讓傭人做」,並堅持自己去買菜、托米,更曾多度跌倒。媽媽動手術後,他更不忍心。

最後,他跟母親說政府資助3,000元,他只需付1,000元,母親總算接受聘請外傭。但實際情況是,他們不合資格領取護老者津貼,他只是為了母親更易接受才這樣說。

認知障礙症並非正常的老年退化現象,是不能逆轉的病,分為早期、中期及後期。病人的記憶力會退化、失去時間感,以及在熟悉的地方迷路。不但有溝通困難,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情緒問題,而且失去自理能力。

吳紹平說,最擔心媽媽的情緒惡化。幸好她性情溫和,得病後性格亦沒有大變或出現情緒問題。現時母親的起居飲食,由外傭照顧。情緒差的患者可能會打人、罵人、講粗口,有些甚至會出現幻覺,以為別人偷他們的東西,跟照顧者關係易變得緊張。

母親的情緒和體力都還可以,故吳紹平暫時在照顧上的壓力還不算太大。

吳紹平的母親在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和循道衛理中心接受有關認知的訓練,他希望藉此紓緩病情。母親一直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問題,他常常陪同覆診。他認為,陪診工作無法外判給外傭,因為需要向醫生說明病況。

吳紹平是香港認知障礙症協會的執行委員會委員,不時跟其他家屬了解和分享照顧時面對的困難。他坦言,如果有全職工作,難以經常請假照顧母親。

讀報聊天開鎖 幫助訓練記憶

他說,有時會花時間向母親讀報,令她知道社會上發生的事,也會藉報刊圖片讓她辨認日常生活用品。但他承認,畢竟自己也有家庭要照顧,並不是經常陪她讀報,而母親沒有什麼嗜好,早已習慣獨居生活。

自從心臟出現問題後,他的媽媽走路時常氣促,站得久也會覺得辛苦。她已經無法外出買菜,也減少參加長者中心的活動。她主要的外出活動,就是他吃完晚飯後,帶她到附近的商場走走。對於一般人而言,看似平平無奇的花草、公園雕塑等,他也會停下來,問問媽媽這是什麼,說說那是什麼。

對於一般人而言,看似平平無奇的花草、公園雕塑等,他也會停下來,問問媽媽這是什麼,說說那是什麼。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會讓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開門鎖門。這些看似簡單的動作,對她而言也是一種訓練。母親握着兩把鎖匙,偶爾也會混淆。訪問當天,她也弄了數分鐘,後來他親自提醒,才能成功上鎖。

吳紹平說,他們的情況不是典型的家庭,他算是比較幸運,經濟壓力不算大,他也慶幸媽媽仍認出他是誰。對他而言,金錢有助解決不少照顧上的困難,但是,他亦認為很多家庭需要暫託服務,不少照顧者更需要24小時陪伴長者。有些照顧者既放棄自己的工作,即使想去短途旅行,或是有急事,也難以找到支援服務。現時,大部分暫託及院舍服務,並未有特別針對認知障礙症長者。他認為,部分有行為或情緒問題的長者需要特別的照顧技巧,資助院舍應該多投入資源聘請相關的人手。

支援服務不足 錯失治療良機

及早識別長者的認知障礙症,有助及時治療及減慢退化,但現時社會對認知障礙症的了解仍不足夠,加上照顧者未必常在長者身邊而察覺先兆,容易錯失治療良機。

2015 / 16年度約有12,000名認知障礙症患者在醫管局精神科專科接受護理服務,而實際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人數應該更高。據醫管局2017年估算,全港約有5%至8%長者患此病,80歲以上的患病率估計達20%至30%。但是,2015年數據顯示,醫管局老人精神科專科門診的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為11個星期,這段期間長者的身體變化可能很大。

若長者難以自理或無法外出,可申請政府的家居照顧服務,包括送飯及陪診等,但是,服務支援嚴重不足,兩個主要計劃—「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體弱個案)」及「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達14個月。部分難以全職親自照顧或需聘請外傭照顧長者的家屬,在現行制度下,可安排長者入住政府資助院舍。按今年最新數據顯示,入住津助 / 合約安老院舍及獲受資助長者日間護理中心 / 單位提供服務的平均輪候時間分別為37個月及10個月。

上文節錄自第12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8月6日)《誰來照顧照顧者?》中《照料認知障礙症母親 居家安老 並非只是經濟條件》。

看完照顧者的故事,政府可如何支援他們?

【照顧照顧者.五】照顧者無處不在 卻在政策中「隱形」

【照顧照顧者.六】外國立法肯定貢獻 喘息服務有助減壓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