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電影夢.五】電影發展基金以商業掛帥 定位不清資助成空談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香港政府不重視電影。電影發展基金(「發展基金」)十多年來才花幾億元,政府不要說自己幫過香港電影了吧?」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教授卓伯棠氣憤地說,電影發展基金在資助電影製作方面的工作寥寥可數,多年來基金獲注資逾五億元,但從2007年起,屈指一算,每年平均僅投放於五齣電影製作。

發展基金早於1999年4月獲注資一億元成立,資助電影從業員培訓課程及本地電影海外推廣計劃等項目,另成立承擔額為3,000萬元的「電影貸款保證基金」,以循環貸款方式運作,為電影融資提供貸款保證。及至2006年10月,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宣布由工商及科技局(重組後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全面統籌與電影相關的政策、規劃和活動,如人才培訓、外地推廣等,翌年4月,成立非法定的諮詢委員會「香港電影發展局」,以取代「電影發展委員會」,主要負責就推廣電影業政策向商經局提供意見,當中亦負責管理及審批基金的撥款申請。

電影發展基金如何推動本地電影發展?(資料圖片/潘安奇攝)

發展基金旨在資助各項有利電影產業長遠發展的項目,主要分為資助電影製作及其他電影相關計劃兩大範疇,政府在過去十年先後向電影發展基金注資5.4億元,截至今年5月,當中約1.08億元直接用於資助電影製作(包括融資及製作成本),反觀在其他電影相關計劃方面,局方更顯得大刀闊斧,有3.57億元資助其他電影相關計劃,如資助影片參與香港境外影展、舉辦大型電影頒獎典禮及培訓計劃等。

在資助電影製作方面,局方先後推出「電影製作融資計劃」(2007年)及「電影製作資助計劃」(2015年),前者為中低成本的電影製作提供部分融資,後者資助小型電影的製作經費,而在「首部劇情電影計劃」(2013年),則透過電影創作及製作計劃比賽,選拔及培育具潛質的電影製作人才。上述三項計劃自成立以來,迄今合共資助了52齣本地電影製作。發展基金推出時,正值電影業低潮期,基金遂以提升港產片產量、培育製作人才、鼓勵市民觀賞電影、在非本地市場宣傳和推廣「香港電影」品牌為四大宗旨,多管齊下推動香港電影發展本屬無可厚非,但多年後,本地製作的電影萎靡不振,上映的港產片長年維持約20齣。

發展基金早於1999年4月獲注資一億元成立,惟多年後本地製作的電影與多年相比萎靡不振,上映的港產片長年維持約20齣。(《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電影預告截圖)

雖具存在價值 卻無明顯作用

身為香港電影發展局委員兼基金審核委員會成員,卓伯棠雖然認為發展基金有存在價值,但在提升產量方面沒有明顯作用:「港產片(年產量)由輝煌時期的200多齣跌到約20齣,即只餘下10%,基金要提升至五、六十齣,才說得上幫忙。」但他承認,近年發展基金有所改善,如分別在2013年及2015年推出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及「電影製作資助計劃」(試行期結束,已暫停申請),可培育人才及支援電影製作,但政府的理財思維一天未改,仍有不少問題待解決:「每季電影製作資助計劃只有三個名額,一年只有12個。每齣電影僅獲200萬元。其實,可以資助多點,人們總認為基金是公帑,要小心看待,但電影業需要幫助時,能否暫時鬆手點呢?」

現時,除融資計劃不設名額上限外,其他計劃所提供的名額屈指可數,而且製作費屬數百萬元以下的商業電影甚為罕見,政府資助金額卻如鳳毛麟角,全靠不少人以義工或是低薪形式幫忙才能成事,遑論邀請明星演員。

「電影製作融資計劃」旨在為中低成本的商業電影製作提供有限度的融資,並以收回成本及攤分盈利作為資助條件。自2007年推出以來,共有32齣電影獲融資,每齣電影的融資佔電影預算製作費約20%至40%。香港電影發展局在接獲申請後,會由基金審核委員會及電影業界專門人士組成的評審顧問團評核申請。卓伯棠解釋,業界顧問團會分為製作預算、收入預算、創意性等組別,並就劇本、預算開支及收入等方面評分,完成後交由委員會參考,檢視劇本及計劃後再作決定。惟其透明度及以商業為主的評審準則早為人詬病。

《中英街一號》曾向香港電影發展局申請資助,卻因「商業元素不足」被拒絕。(《中英街一號》電影劇照)

《中英街一號》在第13屆大阪亞洲電影節榮獲「最優秀作品選」,導演趙崇基在接受《香港01》專訪時透露, 曾向電影發展局申請資助,對方卻以電影的「商業元素不足」為由拒絕。趙崇基批評:「如此本土、講香港歷史的非商業電影,也實在需要政府支持。豈料電影發展基金竟以『商業元素不足』這種荒謬的理由拒絕。如果商業元素足夠,又何必找政府支援呢?」他猜想或因電影以六七暴動為背景,題材敏感而落選。在未有任何確實證明前,便斷言評審委員會對電影進行政治審查,此舉未免過於武斷及對委員會成員不公, 但當中反映審批申請透明度不足。

考量商業回報 業界難以受益

香港藝人夏雨2016年接受《明報周刊》訪問時,也曾批評發展基金的透明度不足,他以自己擔任出品人及監製的《ATM提款機》(2016年)為例,當局指其計劃不周詳,因此未批資助。「當然,我不可以說我們計劃好周詳,但這是一齣純港片,題材好正面的電影,講述老人院問題,並不是商業片。他們不批,反而一些入了內地,有百分之九十九在內地拍的,他們就批了,可見定位沒有準則。」

夏雨認為,政府雖然撥出資源,但對香港電影幫助微乎其微,反觀韓國電影,由於得到政府大力支持,進步神速,「人家是全力將韓國文化推出去,但香港政府幫到什麼?所以,我不會再申請。」現行制度的模糊不清及過於僵化的準則,令業界及申請者失去信心。

上文節錄自第12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7月23日)〈東方夢工廠有夢難圓〉專題中的〈電影發展基金定位不清 商業掛帥令資助成空談〉。

更多【香港電影夢】專題文章: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