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灣區】區域融合醫療先行?深圳醫生:港應向內地宣傳醫療旅遊
南豐集團主席、前財政司司長梁錦松近兩年積極投資內地醫療產業,他創辦的創投公司新風天域,去年就向深圳一所醫療機構投入10億元人民幣(約12.3億港元)。梁曾經表示,是次投資是粵港合作的例子,將給予香港醫生更多內地發展的機會,理念跟他2003年代表香港簽下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以及中央提出的大灣區合作一脈相承。
然而,在接受資金的深圳博德嘉聯醫生集團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謝汝石醫生看來,10億元人民幣不算大數目,因為「單純要錢的話,國內資本更多」,之所以選擇梁錦松,其一重要考慮就是,他能帶來香港的管理經驗及學界、商界資源,可為集團與香港業界合作搭橋。
醫療水平差距大 促港深交流
謝汝石在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肝膽外科執業多年,2016年與外科醫生林峰成立內地第一個經工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的「醫生集團」,使醫生可脫離公立醫院自行接診,開啟行業先河。該集團已在深圳、廣州、惠州建立醫療基地,旗下有逾300個醫生。據內地醫學媒體《看醫界》報道,醫生結盟已成熱潮,截至2017年11月,就有210個醫生集團在深圳註冊。
謝汝石認為,廣東近年發展迅速,殷實經濟基礎產生了對高質醫療的需求,而目前在整體醫療水平上,「深圳與香港差距還很大,(深圳)落後是肯定的。」因此,當地迫切需要和香港業界交流合作,而有了大灣區規劃後便可做到「政府搭台、企業唱戲」。他相信,香港的醫學教育、家庭醫生全科服務、公立及私立醫院管理體系等,均值得內地學習,內地則可為香港提供廣闊市場。
當記者質疑中港醫療體系迥異、可能難以照搬經驗時,謝汝石有些着急:「不一樣才有交流的迫切啊!一樣還交什麼流?」
香港可成為醫療人才培訓基地
不過,當下似是「襄王有夢,神女無心」。謝汝石說,香港並未向內地業界開啟足夠的窗口,也沒有因應需求和優勢成為醫療人才交流和培訓的基地,「台灣、新加坡、美國現在(面向)大陸市場做得很好,香港(醫療人才交流培訓)基本上沒什麼推廣……本來可以做得很好的事情,從地緣、一國兩制制度上,香港比新加坡有更多優勢。」
「浪費!」謝汝石如此評價香港業界。他認為,香港有條件成為亞洲醫療人才培訓中心和醫療旅遊中心,至少應利用好一河之隔,頗為可觀的內地市場。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曾表示,香港可發展醫療旅遊。然而,儘管近年內地醫療旅遊需求激增,香港卻未因此有多少得益。根據內地旅遊網站「攜程網」發布的《2016在線醫療旅遊報告》,報名參加海外醫療旅遊的人數較2015年翻了五倍,有超過50萬人次,人均消費逾5萬元人民幣(約6.14萬港元);而該網與中國旅遊研究院聯合發表的《2016中國出境旅遊大數據》顯示,十個最受歡迎醫療旅遊目的地當中,日本、韓國、美國、台灣、泰國,甚至印度均榜上有名,唯獨不見香港。
日本在醫療旅遊上位居榜首,熱門項目包括癌症治療、身體檢查、溫泉療養等。究其原因,除成熟優質的醫療產業外,原來日本政府一直有意提升醫療旅遊吸引力,例如當局曾於2011年起增設「醫療居留簽證」,開放給患者、體檢客人和同行者,官方更與商業機構合作,為中國遊客提供中文諮詢、辦理住宿、機場接送等一條龍服務。
「先不和美國、日本比,香港(醫療)條件起碼比泰國好,為什麼那麼多人跑去泰國,不去香港?」謝汝石感慨,作為同行的他,很欣賞香港的管理水平、醫生服務態度及與病人溝通的能力,惟醫療產業缺少對內地市場的營銷,他相信若能做足宣傳,私立醫院的空置率會顯著降低。他續稱,因為制度不同,香港醫院有許多內地未引進的醫療設備、藥品、疫苗等,「這個先機不把握,我認為是很可惜的。」
上文節錄自第11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5月28日)《透視大灣區之醫療產業——香港如何開拓醫療進出口》。
瀏覽更多大灣區文章:【01大灣區專頁】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