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跆拳道】電子護具爭議:以跆拳道為例
上回跟大家介紹過兵器武術比賽的電子護具爭議,今次則轉入爭議更大的空手武術。
跟兵器搏擊不同,空手搏擊很難像劍擊一樣以「一擊必殺」作為勝負準則。因為當手執利器,並假設對手空身上陣時,簡單的砍割和刺擊便足以令對方失去戰鬥能力。反觀在空手的情況下,除非針對要害作出攻擊,否則很難一擊制敵。因此,在空手的搏擊比賽中,亦分成不同取向的比賽方式,例如「全接觸式」、「得分式」、「回合10分制」等等,有分成有護具和沒有護具之分。各種武術比賽的不同規則下,其攻擊方式、可打擊部位亦不盡相同。
而電子護具所適用的比賽形式,應該最貼合「得分式」的搏擊運動競賽。接著本文將先以經已應用電子護具的跆拳道為例子,探討其應用情況及得失。
世界聯盟跆拳道的電子甲應用的過程
自跆拳道成為了奧運會項目後,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中頻頻出現裁判員不公正評判的現象,這引起了人們關於跆拳道是否要從奧運項目中剔除的討論。跆拳道搏擊是一個打點計分的競技項目,比賽的勝負受裁判員判斷而決定,而裁判員的判斷受外在因素和自身因素共同影響,這些因素對要求公平公正的奧運會是個巨大的隱患,因此跆拳道要面臨被踢出奧運會的危險。這種情況下,世界跆拳道聯盟(下稱世跆)決定展開對電子護具的研究與應用。
世跆為此專門成立了電子護具特別評估委員會,在韓國舉辦的多場跆拳道比賽試運用成功後便在2009年的世界錦標賽上正式使用電子護具,以便在國際上推廣,為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準備。2014年在世跆組織下KP&P與大道(Daedo)推出了各自研製的電子頭盔,並且在2015年的世界跆拳道錦標賽中電子頭盔正式運用。電子頭盔的運用完善了跆拳道電子護具打分系統,完全取代了裁判打分,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亦正式應用。
傳統護具的評分準則
傳統護具的跆拳道比賽中,會有三位副裁判負責判斷得分是否成立,若有兩位或以上副裁判認可得分,該得分便算成立,即時計算在總分當中。按照現時競賽規則,應用傳統護具時,教練可就上段攻擊作出錄像申訴,而中段攻擊則不可申訴,除非是對方違規後得分。
中段攻擊方面,裁判大多是依選手踢擊力道所產生的聲音大小,或以被攻擊方的反應動作,作為給分的依據。因此,有時候選手沒踢到有效得分位置,可能只踢中對方手臂護具,裁判卻因踢到的聲音大就會給分。因此選手一般會用力重踢,以擊出較大聲響,亦因力量擊出而很難做出連續攻擊。
上段攻擊方面,則主要以被擊中者的反應作為給分依據。在十多年前,會要求「明顯有力」擊中頭部才會給分,但近十年則改為「擊中」便可。有時候,即使攻擊沒有擊中,但防守者的閃避動作跟擊中的反應相似,對方便會得分。甚至某些國家隊會特別針對上段攻擊而作出抗擊訓練,要求選手在被擊中頭部時,不能有明顯反應,以避免失分。
電子護具的評分準則
在電子護具的比賽中,仍然配有至少兩名(一般情況為三名)的副裁判,專責判斷拳擊得分、技術得分(即旋轉踢技)及擊中面部的得分。其餘一切電子護具所覆蓋的得分,則全數交由電子系統感應和判斷。在最新賽例修訂前,教練仍可就面部得分主行申訴。修訂後,使用電子護頭時,所有頭部得分皆由電子護頭判定,擊中臉部未得分,副審不給分,教練不可如舊制般提出申訴。
電子護具則以Daedo系統為例。整套電子護具系統包含:電子護甲、電子頭盔、電子感應腳套(俗稱電子襪)、判分手掣和電子軟件。Daedo公司採用的是液壓原理,以電子襪打上的力度作爲評判標準,因此它對於肘擊、肩撞等無法進行感應。在中段攻擊方面,是由腳上電子襪的感應貼片接觸到身上的護具後,電腦依據踢擊強度、接觸面積大小自動給分。比如男子68公斤級的比賽必須有220焦耳以上的壓力,即踢擊力量需要達到23磅方會認可得分。不同量級要求的踢擊力量亦有分別,愈重量級要求更大的踢擊力度。
在上段攻擊方面,由於現時電子頭盔未能做到力量識別。所以現階段的頭部分數以「觸擊」為主,即以電子襪的感應器部分碰到電子頭盔的任何部分,便可得分。至於電子頭盔沒有覆蓋到的頭部正面(面部)位置,則交由副裁判定斷得分與否。
傳統護具和電子護具的比較
主觀與客觀:電子護具嘗試最大地撇除評分中的人為主觀成分,把評分的職責完全地交給電腦處理。因為打擊力度、擊中與否都會顯示在得分屏上,而且雙方都是按照同一準則給分,這能大大地減少關於得分的爭議。
打擊點:傳統護具的打擊點的要求較為寬鬆,只限制在腳踝以下,但電子護具則必須以電子襪的感應器進行打擊,變相對選手的打擊角度和腳法準繩度的要求有所提高。以下圖的里約奧運的電子襪為例,以旋踢踢擊中段時,以腳背踢擊對方會較容易得分。而踢擊時亦要注意到對方的擋格動作,避免擊中對方的防守,又或者引誘對方作出反應,然後乘隙攻擊。
力度:這大概是電子護具遭人咎病的其中一個原因。對於很多觀眾而言,會覺得跆拳道搏擊淪為輕觸式運動,尤其是頭部得分方面。但其實並不盡然,因為電子護具的踢擊仍需一定力度。
只是相比起傳統護具,電子護具需求的力量或許真的較小,因為過去為追求「響甲」,或對方格擋後都有聲響,需要的力量可能較大。但另一方面,電子護具令選手進行更多連續攻擊或更靈活的踢擊。尤其對於上段踢擊方面,由於只需以感應器碰到對方頭部,使踢擊速度和腳法的展現將有更大發揮空間。
電子護具對跆拳道搏擊的影響
首先,電子護具是根據運動員擊打感應區力度來判分,不經人為判斷。所以對運動員連續、快速的擊打動作可以更客觀、更有效地評定,使運動員的技法應用更加迅速與簡便。過去,在裁判評判技術動作是否得分時,有部分的動作因不易判斷,故直接判為不得分。電子護具的運用改善比賽中這類情況,電子護具打分的過程經過電子系統判定快捷準確,對感應的技法動作不會出現漏判、錯判等現象。電子護具能最直觀、公開地反映競賽中運動員的計分情況,由此讓觀眾明白比賽的技術表現。
再者,電子護具的運用使運動員比賽得分增多,擊頭技術成為現今跆拳道比賽制勝的主要技術,變相使攻擊方式轉趨多元化,並不如以往般整場比賽都只使用旋踢,令比賽更具觀賞性。在2015年跆拳道電子頭盔正式投入跆拳道的國際賽事中,並替代了原有的頭部計分裁判後,針對電子護具的跆拳道擊頭技術又有了新的變化,亦間接推動跆拳道競技搏擊技術發展。
現時跆拳中電子計分的不足
有人會以里約奧運中,莊佳佳踢到南韓對手吳慧麗的頭部(有護具位置),而重播畫面亦證實踢到,但裁判最後沒有給分為例子,質疑電子計分的公平性。其實這不是「誤判」,而是競賽規例所導致的。
按照規例,現場教練「申訴」只能觀看「沒有電子護具的頭部」(也就是面部)有無被攻擊,簡單來說就是,只要是踢中電子護具,就全依賴電子護具顯示得分才算,就算錄影中看到踢中護具都不計分。所以踢到了護具但電腦沒計算,就算申訴也無助於莊佳佳逆轉。而規例是適用於雙方的,就比賽而言是公平的,但規例是否合理則另作討論。
從另一方面看,現時跆拳道電子護具的確還存在很多改善空間。正如剛才所說的奧運例子,就顯示出現時跆拳比賽過份倚賴電子計分方法,對於電子護具以外的得分仍然存有一定爭議。尤其是面部打擊的分數,是電子護具很難處理的技術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雖然電子襪的感應器分佈是按照跆拳道腳法而設定的,但同時會衍生出一些針對電子系統的腳法。以旋踢為例,正常最佳的打擊角度是腳面以水平切入。但為遷就感覺應器的分佈位置,有一些選手會把旋踢更加扭向下,以大於90度的角度進行踢擊,將感應器高速擦過對方護甲,讓電子系統錯判踢擊力度。又如中段前勾踢,實際搏擊時打擊力量很難穿透護甲對對手作出傷害。但在應用電子護具的情況下,這些踢擊卻能在輕量級的比賽中得分。
是電子護具的問題嗎?
在武術界中,有不少人認為自跆拳道應用電子護具起,便不再像一個武術搏擊項目。其一,是因為跆拳道比賽的搏技方式更著重快速打擊,變相所顯示出的力量表現較少。但其實現時的電子護具仍需以力量作為得分關鍵,並不是一般人以為的「輕觸」。基本而言,世跆絕對可以提升得分打擊力度,令選手需要更大的力度才能得分。現時打擊力度較細,並不是電子護具的罪過,而只是世跆的選擇罷了,這在下文會解釋。
其二,是因為電子護具在感應頭部打擊上,以「觸擊」作為得分準則,不時出現以感應感碰到頭盔便得分的現象,令人覺得跆拳道比賽失去武術性。其實這是受技術所限而導致的。世跆正研發可感應力度的電子頭盔,以解決觸擊的問題。可是,電子頭盔技術仍是無法覆蓋整個面部,若加上透明面罩則會引申出其他更為複雜的問題。在折衷下,跆拳道變成了現時的模樣。
結語:世跆的取向
就電子護具的應用上,無可否認它能使賽事的判分去人性化,一定程度地撇除主觀因素,令選手們站在同一評分標準下作賽。可是,礙於現時技術所限,電子護具仍是有改進的空間,例如頭部面部踢擊方面等。即便電子計分未能完全代替人手判分,但電子護具應該能某程度上協助賽事公平進行。
跆拳道比賽的電子護具較劍擊的電子護具更進一步,加入了打擊力度的判斷功能,令打擊不再停留於「擊中」或「不擊中」的層面上。可是,對於搏擊運動而言,打擊力度能否充分反映武術技術表現呢?
但究竟怎樣才能在發展運動形式同時,避免抽空武術的搏擊本質及競技精神呢?這不是電子護具可處理到的層面,反而應是競賽規例的制定,或是武術組職的發展取向決定。以跆拳道為例,並不是電子護具令跆拳道失真了,反而是搏擊規例決定了搏擊運動的表現方式:世跆希望奧運中的跆拳比賽更快、更好看,同時又更少受傷。
或者,核心問題在於,得分制與擊倒制相比,哪一個更適合空手搏擊運動;又或者問,哪一種空手搏擊運動應使用觸擊得分,而哪一種又應使用擊倒制規則呢?而普通護具的應用又會否令武術搏擊失真呢?
最後不得不提,電子護具應用必然引起科技資源競爭問題。電子護具每套的費用較一般護具高,而新運用的電子頭盔又抬高原有的價格。高昂的跆拳道電子護具價格大大增加了跆拳道專業隊的訓練成本,對發展中國家的競技跆拳道運動不利。世跆在規定競賽所用護具時經常更換廠家,致使各國的訓練隊需頻繁地採購新護具並且適應新護具,從而加大了原有訓練經費的投入。大概這是所有體育專門化時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