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術護具】現代社會中 防具對搏擊運動發展及技術的影響
在早前的文章《防具與武術的關係》中,武備志討論過防具跟兵器之間的演變關係。但在現代社會當中,一部分的武術漸漸發展成搏擊運動,跟武術本身有種若即若離的關係。
在現代搏擊運動跟實際格鬥的最大分別之處在於「規則的訂立」。換言之,就是禁止某些技術的應用,以保障選手和觀眾的安全。除此之外,防具應用亦在搏擊運動的發展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但必須承認,「競賽規例」本身才是真正影響著搏擊運動的發展和方式,而防具亦只是其中一環。
本篇文章首先捨難取易,從防具發展入手,簡單探討防具對搏擊運動的種種影響。本文中的防具不僅指一般的護具(頭盔、護甲、護脛等),更指一些輕量化、特制改良、加強保護性能的兵器用具。
【討論之前,大家可先縱觀一下不同搏擊武術的護具應用情況】
▍對搏擊運動發展的影響
搏擊運動中的護具應用並不只停留在個人保護層面上,更左右了搏擊運動的普及和公平。
(一)提升搏擊運動普及度
危險性一直是普及武術搏擊運動最大的挑戰。
防具在搏擊運動中最直接的功用,莫過於在練習或比賽中保護選手。因為傷患不單會縮短運動員的職業生涯,亦會令他們難以持續地參與武術活動,尤其錯過親身累積搏擊經驗的時段,難以達到更高的技術階段。延長參與者的參與時間,對於該搏擊運動的技術研究和人才發展有莫大的關係。
此外,減低受傷機會可以吸引更多大眾參與該搏擊運動。因為對於一般人而言,並不是每一位參加者都希望成為職業選手,他們可能只是想減肥、學一技防身、建立自信等等。適當的護具能夠讓一般參與者在學習搏擊技術之餘,避免受傷,為他們提供一個安全的空間慢慢成長,培養興趣,享受搏擊運動,從而增加投身搏擊運動相關的人數。
(其實拳套並無法大幅降低打擊力度⋯⋯)
另一方面,護具能夠減低比賽的「負面」觀感。護具能夠減少選手在比賽中受傷的機會,尤其是流血傷患。在一般意識形態,「血」是暴力、邪惡、恐懼等負面感受的象徵。在比賽中出現流血受傷的機率,某程度間接反映了大眾對該搏擊運動的觀感形象。因此在大部分搏擊比賽中,都會要求選手配戴拳套作賽。這不單是為了保護選手指骨,更是避免指關節割開皮膚造成流血。更有研究指出,其實拳套無法大幅降低打擊力度,更會令選手更易感到暈眩。但在現代搏擊運動界中,拳套彷彿已經成為「文明」的表現了。
更進一步,護具能夠讓比賽表現得「更精彩」,增加搏擊運動的吸引力。「更精彩」並不直接等同「技術表現」,反而是更能讓觀眾投入到比賽中。減低打擊威力,減低選手受傷機會,能夠延長比賽急速的節奏,避免選手因過分害怕受傷而令比賽變得沉悶,變相令選手更勇於發揮技術,增加比賽可觀性。
(二)護具保障競賽公平
傳統護具其中一個功能便是標示合法得分部位及選手。不同運動都會自然透過顏色,讓裁判及觀眾更易辨認選手,在搏擊運動中有時會以不同顏色的護具以作分辨。有時候,護具更能讓選手的打擊更集中,間接讓裁判更易作出評分判斷。就如奧運拳擊拳套上的白色圓圈,以及跆拳道護甲上的著色部位。
為進一步提升搏擊運動的公平程度,更發展出不同的電子護具,以取代人手判分。在之前的文章《武術護具電子化——兵器篇》及《電子護具爭議:以跆拳道為例》中,武備志曾詳細探討電子護具在兵器搏擊及空手搏擊上的表現。
就電子護具的應用上,無可否認它能使賽事的判分去人性化,一定程度地撇除主觀因素,令選手們站在同一評分標準下作賽,使比賽更加公平。可是,礙於現時技術所限,仍有很大改善的空間。
例如在兵器搏擊方面,電子計分系統對於觸擊得分的回合式比賽(如劍擊、HEMA)較為有利,但在連貫打擊型的比賽中,則未能具體地模擬真實兵器格鬥的情況。在打擊效果較為明顯的兵器競技中,電子護具的功能仍只能停留在有效分析「擊中」或「不擊中」的層面上。
又如WT跆拳道的電子護甲系統,雖然它較劍擊的電子器材更進一步,加入了打擊力度的判斷功能,令打擊不再停留於「擊中」或「不擊中」的層面上,卻仍是無法處理面部踢擊分數的問題。或者,對於搏擊運動而言,打擊力度能否充分反映武術技術表現呢?
▍防具對武術搏擊技巧的影響
既然護具能夠保障選手安全,護具是否對武術發展百利而無一害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護具跟競賽規例一樣,都會直接影響搏擊運動的表現,以及技術發揮。護具對於武術而言,可謂是柄「雙刃劍」,恰當保護可讓更多技術應用在搏擊運動之中,但過分保護卻又會令武術失真。防具跟武術的爭議,永不休止。
(一)減低傷害,助技術發揮
在搏擊運動中,肘擊因為容易割開皮膚,令拳手流血不止,以致要暫停比賽,甚至醫生會因此終止比賽,所以影響比賽節奏及觀眾體驗,被視為高危的招式。因此有不少搏擊比賽都會禁止肘擊。但假若因此便禁止高強度技術的話,會漸漸令技藝失傳,或是脫離搏擊應用。有時候,護具能「釋放」武術招式。
護具能夠對合法打擊部位作出保護,降低高強度技術(如肘膝擊)的威力,避免受傷,間接令選手更敢於嘗試發揮不同的技術。尤其對於業餘拳手而言,他們需要更多發揮技術的空間,同時避免受傷。所以一般在業餘、青少年、兒童的搏擊比賽中,會配備較完善的護具,如護肘、護脛、頭盔等。
其中一種值得一提的護具是「Neo頭盔」,亦即大道塾空道所用的頭盔。這種頭盔的防護性能,使空道能夠在比賽中允許更多元化的打擊技巧,如頭錘、肘擊、捉袍打擊等。讓大道塾的本質:格鬥空手道,更接近真正自由的搏擊的空手道,更有效地推廣至全世界,避免與其他空手道比賽方式混淆。
(二)護具設計影響技術發展
一些護具的設計亦會影響不同技術的發揮和表現,例如拳套。拳套的作用不單是保護對手,緩衝出拳的威力,減低對手受創的程度,同時也保護拳手自己的手腕、指骨和指關節,避免造成脫臼等嚴重傷害。
不同設計的拳套可以配合不同搏擊類型的需要和特性,因此大致上可分為拳擊拳套和露指拳套兩類。拳擊拳套適用於以「打擊技」為主的搏擊運動,如拳擊、泰拳、散打等。由於它的體積較大,護墊較厚,所以發展出把拳套置於面前頭側的防守方式。加上手指完全被拳套覆蓋,無法擒拿抓握,於是衍生出以臂彎、手腕、拳套掌部的抱頭接腿技巧。
露指拳套則適用於以包含「摔跤」、「鎖絞技」的搏擊運動,如桑搏、MMA等。它的體積比拳擊拳套小得多,拳套不再能抵擋大部分打擊,所以更著重拍擋、抱頭的防守技術。而且手指露出,更便於施展擒拿、抱摔等搏擊技術。
(三)過分保護反令搏擊失真
可是當防具的性能超出一定水平後,反而會對搏擊運動造成後效果。因為當選手得到過分的保護,變相對手的打擊失去效果時,便會容易無法作出正常搏擊反應,變成只會不斷進攻的模式。
以空手格鬥為例,某些選手在練習時通常戴上防護性能較好的護脛,因而養成不抓準時機起腳的壞習慣。當戴上護脛踢擊時,即使對方的「提腳擋格」、起腳時互撞,甚至踢中對方的手肘亦不會輕易受傷。但大家都知道,當不戴護脛搏擊時,根本不會隨便起腳。因為即使是經過鍛鍊的腳脛,亦會有機會在腳撞腳後受傷,影響之後的比賽表現。
過分保護令搏擊失真的情況在兵器搏擊中尤為常見。有時是因為兵器過分輕量化所導致,有時是護具過分保護。
例如在Krabi Krabong(泰國刀杖術)的比賽中,有些比賽會以海綿膠棒取代雙刀兵器。在兵器技術中,一旦改變兵器的重量或重心,便無可避免地使跟真實手法有所出入。兵器減輕雖然使選手動作變快,但同時會令應有的發力動作日漸喪失。以海綿制成的兵器根本無法重現真實兵器的強度,大幅降低擋格對方打擊的難度。
又如以上World Eskrima Kali Arnis Federation (WEKAF)的加墊短棍比賽,對於一般觀眾而言,便太難判斷出打擊的效果,及意識到當中的技術。因為在一般認知下的持棍對打,被棍打中理應會受到傷害,或是會有更多的閃避、抓握的動作。或者是因為比賽規例限制了相關的技術,但更顯而易見的是護具的保護令選手能夠完全承受對手的打擊。
雖然UWM系統能夠測量到打擊力度,但是無法探測「砍割」的傷害,而輕量化的兵器亦使打擊力度減低,令選手無法感受打擊的傷害。另一方面,由於比賽不累計手臂的傷害,令部分選手以手臂的護具擋格對手的砍擊,而這種技術絕不可能應用在現實兵器格鬥中。
防具是柄雙刃劍,但真正的關鍵卻是「競賽規例的制定」
在現代搏擊運動中,護具已不再只是保護用者的安全,更對普及搏擊運動,乃至搏擊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發展護具的時候,我們必須同時思考:「如何在應用護具之餘,避免令武術搏擊失真」。在護具應用的背後,其實隱含著今天各種傳統武術、搏擊運動都必須而對的問題「在普及搏擊運動之餘,又能保留武術的實用性」。
但究竟怎樣才能在發展運動形式同時,避免抽空武術的搏擊本質及競技精神呢?這絕對不是護具可處理到的層面,反而應是競賽規例的制定,或是武術組職的發展取向決定。以WT跆拳道為例,並不是電子護具令跆拳道失真了,反而是搏擊規例決定了搏擊運動的表現方式:世跆希望奧運中的跆拳比賽更快、更好看,同時又更少受傷。但這是武術搏擊運動惟一的出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