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委會】薯片薯條全部樣本含致癌物附名單 油炸3貼士健康啲
消委會就薯片及零食等中的「丙烯酰胺」進行測試,在77款預先及非預先包裝薯片、蝦條等香脆零食樣本中,除1款蔬菜脆片及6款蝦片外,其餘70款含有可致癌物質丙烯酰胺。在我們日常飲食中不難發現丙烯酰胺的存在,問題是它在食物中的含量高低更值得關注。令人驚訝的是丙烯酰胺高的食品似乎有一種「套路」,經高溫烹調,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屬高危一族。
消委會共測試了29款預先包裝的薯片和薯條、13款蝦片和蝦條、12款粟米脆片和粟米條、7款蔬菜脆片、3款藜麥片、3款番薯和甘薯類脆片。在薯片及薯條樣本中,全部檢出丙烯酰胺,含量介乎每公斤12微克至2,614微克,最高與最低相差近216倍,而平均丙烯酰胺含量在眾零食樣本中稱王,其中近30%更超出歐盟法規的基準水平。Aeon旗下品牌的Topvalu Best Price Potato Chip Salt Flavor的丙烯酰胺含量最高,每公斤含2,614微克丙烯酰胺,比基準水平超出近2.5倍。位列第二及三,依次為威斯比香辣味薯片及日清湖池屋激辣魔薯香辣味薯片。
下圖是「丙烯酰胺含量最高3名」的薯片樣本︰
以下9款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高於歐盟基準水平(750微克/公斤)︰
另外10款購自餐廳的即食薯條、薯格及薯餅,丙烯酰胺含量由每公斤38微克至964微克不等,相差約24倍。其中3款樣本超出基準水平,頭三名依次為Five Guys的大包裝炸薯條,宜家家居的香脆薯格和意粉屋的星星薯餅。整體而言,預先包裝的薯片及薯條比即食的含較高丙烯酰胺平均含量。
下圖是「丙烯酰胺含量最高3名」的即食薯條/薯塊的樣本︰
消委會指丙烯酰胺廣泛用於工業用途,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歸類為「可能令人類致癌」 (第2A組),表示對動物具有致癌性,會產生神經系統毒性作用,並且會損害生殖能力和影響發育,但流行病學研究尚無法證明為人類致癌物。由於,丙烯酰胺是基因致癌物質,也較難訂定安全攝入量。不過,消委會建議本港可參照歐盟做法,設定丙烯酰胺含量基準水平。
2002年瑞典國家食物局首次發現經高溫處理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即油炸及烤焗的烹調方法(一般攝氏120度以上),主要通過褐化反應(Maillard reaction)會產生丙烯酰胺。以往香港食安中心曾經檢測市售的馬鈴薯製品(薯片、薯條)、脆片(米餅、蝦片、粟米條及芋頭片等)、餅乾和芋頭製品,發現它們的丙烯酰胺含量也較高。經高溫處理的薯仔及芋頭食品,丙烯酰胺含量更是「高中之高」。
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柴灣分校)應用科學系曾進行油炸芋頭的研究,要減少芋頭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其中的溫度、時間及烹調前處理(走油)均有影響。研究利用170℃(中火)和190℃(大火)炸芋頭(2 x 2x 5)厘米,並以不同時間一分鐘、兩分半鐘(一般走油所需時間)、五分鐘(炸至全熟所需時間)烹調。另外,將芋頭切成塊狀生炸,及以凍水沖洗芋頭表面的澱粉,然後瀝乾水分,再沾一層薄粉漿(水及粟米粉的比例為1:1)生炸作比較。
按圖了解研究結果,及如何智慧地烹煮芋頭食品降低丙烯酰胺量:
在日常飲食中減低食物的丙烯酰胺含量會較明智,大量進食油炸、氣炸及烤焗食物,可能會增加患癌風險。
按圖有3個提議在日常烹調中減少產生丙烯酰胺︰
消委會在今次測試亦包括零食中的脂肪含量及鈉含量,當中55款預先包裝零食樣本屬高脂,預先包裝薯片及薯條類繼丙烯酰胺含量奪冠之後,在脂肪含量問題上再下一城。至於「即炸即吃」的樣本總脂肪平均含量是每100克有15.2克,同屬高脂食物。結果顯示,預先包裝的薯條及薯片樣本總脂肪平均含量約30.5克,比非預先包裝樣本高1倍,攝取過多脂肪恐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機會。
按圖了解超高脂薯片、整體評分最低薯片及最高評分的零食樣本︰
其次,蝦片、蝦條、粟米脆片、栗米條及藜麥片的丙烯酰胺及總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但它們的平均鈉含量較高,其中1款稱來源地為馬來西亞的蝦條,若進食一整包(105克),會攝入1,386毫克鈉,達每天攝取上限近7成。飲食中過量攝取鈉質,有可能增加患上高血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