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爭派「夾」泛民總辭 蔡子強質疑三大矛盾:何不帶頭辭區議會?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人大常委會昨日(11日)敲定香港立法會未來一年安排,第6屆議會延任不少於一年,直至第7屆立法會產生,因此全體議員可以延任,包括早前被裁定提名無效的4名民主派議員。民主派暫未決定去留,僅稱先了解民意,再作打算。
不過,北京尚未作決定之前,多名本土派、抗爭派人士已率先放話,要求民主派全面抵制未來一年的「臨時立法會」。港大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形容,北京的決定是促使民主派分裂的「高招」,不做到最盡,反而令民主派內部爭論是否留任。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質疑,抗爭派的總辭倡議,其實至少有三個矛盾之處:其一是今次延任立法會和1997年的臨立會不能相提並論;其二是如果抗爭派覺得不完美的制度就不應參與,為何不身先士卒辭任區議會;其三是抗爭派至今無法解答,一年後如果選舉仍有DQ,是否仍會參與。

「抗爭派」在民主派初選大勝。(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北京「刀下留人」 留空間予民主派自行爭論

總辭說到底還是「寸土必爭」與「政治花瓶」之間的矛盾。建制派原先流傳,原先4名被DQ參選資格的現任議員,不應獲得續任,甚至有人主張中央另立新議會,委任其他人充當「臨時立法會」。

民主派對於是否參加此議會有分歧,部分本土/抗爭派人士認為留在議會中,無法改變形勢,只是充當「政治花瓶」,變相承認新議會的合法性。反之,有支持留守的民主派認為,議員身份仍然具備有限但重要的作用,如迫使政府回應爭議問題和交出資料、以公職身份探訪在囚抗爭者、防止議會聲音一元化等。

如今北京「刀下留人」,以較溫和方式處理延任安排,政界分析其中一個考慮,便是放溫和民主派一條退路,不迫他們進一步向激進派靠攏,而民主派自身亦會因「議會路線還有沒有用」而自行鬧分裂,不能一致「槍口對外」。

民主派8月11日表示,須先了解民意後再決定進一步行動。(資料圖片)

抗爭派:參加議會等同「為政權背書」 馬嶽質疑總辭成效

事實上,自人大常委會決定內容傳出後,已有多名親本土/抗爭派的區議員,要求民主派抵制未來一年的議會。屯門區議員李家偉、張可森,分別於社交網站發文,張可森形容參加來年議會是「配合暴政做政治花瓶」;李家偉則稱來年的議會和當年臨立會如出一轍,不應為這個議會「背書」。元朗區議員王百羽更認為,繼續參加議會是「無骨氣」。

李家偉接受查詢時進一步解釋,未來一年的議會不論以何種方式過渡,民主派參與議會,實際上都是對香港和國際社會承認延遲選舉、臨時議會的合法性,也容易被外界質疑欠缺反抗意志,這是否抗爭者所希望見到的現象,需要想清楚。他又指,不擔心泛民總辭後「太陽照常升起」無事發生,因為上月民主派初選的結果,顯示民主派支持者對於抗爭路線仍是普遍受落的。

不過亦有部分人對於抵制議會的實質效果有疑問。《香港01》上周訪問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他表示提倡總辭者至今無法解答,如果日後議會沒了民主派,民主運動可以如何進行,而他們所指的「抗爭」和「留任議會」又為何有必然衝突。他又提到,現時西方國家對於北京和香港政府控制選舉結果的觀感已經存在,總辭與否不會有很大分別,除表態外看不到實質意義。

蔡子強認為,抗爭派的總辭倡議,至少有三處矛盾。(資料圖片)

蔡子強提三大矛盾:抗爭派是否永世不參選?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講師蔡子強接受《香港01》訪問時,質疑總辭的倡議前後矛盾,原因有三:

矛盾一:延任議會和臨立會不能類比

蔡子強指,1997年的臨時立法會,是中方另起爐灶下的產物,1995年立法局選舉當選的議員,不能全面過渡至新議會,中方重新委任新人,是以民主派抵制。但他認為,今次延任議會沒有另起爐灶,連外界最擔心的「DQ4」都能過渡至未來一年議會中,亦沒有增加其他條件如要求支持國安法、重新宣誓等,「將今次延任和臨立會相提並論,是引喻失義。」

矛盾二:何不身先士卒辭任區議員?

蔡子強提到,如果抗爭派認為加入一個不民主、不公平的制度,就是「美化制度」,那其實去年區議會選舉,前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也被DQ,為何他們仍要參選、當選後仍然參與區議會工作;政府架空區議會和建制派合作時,為何不身先士卒自行杯葛制度,於區議會總辭。「在你自己沒有席位的立法會,就大義凜然要別人辭任;但到你自己有席位的區議會中,就默不作聲。這樣做,外人看來會覺得太過自利了。」

矛盾三:公眾聽不到長遠路線圖

蔡子強又指,以現時的政治環境,未來民主派在議會的抗爭空間無可避免受到限制,明年的選舉一樣會有DQ出現,抗爭派如果覺得今日的制度玩不下去,那是否也要向公眾解答,他們是否永世不參與選舉,而之後抗爭的路線又如何走,但至今沒有人能清楚解釋,「如果你覺得現時的立法會是『政治花瓶』,一年後的議會都會是『政治花瓶』。那你需要清楚告訴公眾,一年後是否貫徹始終不會參與,不要一句口號叫人總辭就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