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同名專輯控」:從 American Football 最新同名專輯說起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選擇性失聰】同名專輯,英文是 self-titled album ,即是沿用音樂單位名字來作為專輯名字。通常音樂藝人/樂隊在其 discography 的錄音室專輯名單上,只有一張同名專輯,以免出現混淆。然而一連發表幾張錄音室專輯也是同名專輯,那又是甚麼玩法?這正是我所說的「同名專輯控」。從英國 progressive rock 名團 Genesis 前靈魂人物 Peter Gabriel到美國伊利諾州厄巴納 emo / post-rock 樂隊 American Football ,都是「同名專輯控」。

過去一個多星期其中一張叫我聽得最多的唱片,定是美國伊利諾州厄巴納樂隊 American Football 的第三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從在音樂串流平台上先聽為快,到購來其實體粉藍膠唱片,仍讓我聽得樂此不疲。

作為 American Football 自五年前重組之後所發表的三年來全新專輯,帶來是如斯美好而高質的 emo / post-rock / dream-pop 的歌曲,又找來加拿大蒙特利爾獨立搖滾樂隊 Land of Talk 主將 Elizabeth Powell 、 美國田納西州另類搖滾樂隊Paramore 主唱 Hayley Williams 、 英國 shoegaze 先鋒 Slowdive 的 Rachel Goswell 這三位女聲客串跟其靈魂人物 Mike Kinsella 合唱,這毋庸置疑是一張教人為之賞心悅目的專輯。

風格介乎 emo 與 post-rock 的美國伊利諾州厄巴納樂隊 American Football (互聯網圖片)

當 American Football 在去年12月釋出先行單曲〈 Silhouettes 〉及發布第三張專輯 teaser 預告時,我們亦得悉樂隊再次會出版一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也是說他們的三張錄音室專輯都同樣喚作《 American Football 》,從而好讓我把 American Football 加入「同名專輯控」樂隊/樂手系列。

先說 American Football 是一隊近代的傳奇性樂隊:1999年他們出版了首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翌年便告解散,只曾曇花一現地留下一張 EP 與一張專輯,跟著 Mike Kinsella 以 Owen 名義作個人發展。然而就在 American Football 名存實亡的時候,其首張專輯裡介乎 emo 與 post-rock 甚至有點 jazz rock 的聲音,乃得以被樂迷大為追崇,讓 American Football 成為一隊「傳說中」的樂隊。

1999年 American Football 首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LP1)
2016年 American Football 第二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LP2)
2019年 American Football 第三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LP3)

直到2014年,首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 由 Polyvinyl Records 再版發行,而 American Football 亦在同年重組舉行巡演;繼而在2016年發表復合後樂隊的第二張專輯,唱片名字同樣也是《 American Football 》。所以他們的第三張專輯已是其第三張同名專輯,連唱片封面上的字體設計( typography )也是一式一樣。何況首張同名專輯與第二張同名專輯封面的圖片,又是攝於同一間房子;所以來到其第三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已有了一點變化演進——唱片封面圖片已不再是那間房子,而是換上一片天空,也沒有了保留圖片上下留白的平面設計。

American Football 三張專輯也是喚作《 American Football 》,彷彿是看到一隊樂隊的執著。那麼三張專輯如何區分呢?2009年 American Football 的首張同名專輯是 LP1 ,2016年的第二張同名專輯是 LP2 ,新發行的第三張同名專輯是 LP3 ,都是業界與樂迷對其專輯的暱稱。

同名專輯,英文是 self-titled album ,即是說專輯的名字也等同音樂單位的名字,唱片封面上與封套脊位只見到音樂單位之名稱而已;某程度上同名專輯也算是「無題」,但因為唱片工業體制裡專輯要有個名字,所以就以該音樂單位來命名。

+25

據我的非正式統計,很多同名專輯都是音樂單位的首張專輯來。第一次出版專輯嘛,那就以自己的名字來作為唱片的命名,首張同名專輯彷彿是簡單直接的自我介紹,例子不勝枚舉,隨口數數已可說出 Elvis Presley 、 Bob Dylan 、 Joan Baez 、 The Doors 、 Led Zeppelin 、 Santana 、 Neil Young 、 Kraftwerk 、 Lou Reed 、 Roxy Music 、 Faust 、 Emerson Lake & Palmer 、 Black Sabbath 、 Queen 、 Kiss 、 Peter Gabriel 、 The Clash 、 Blondie 、 Pretenders 、 Iron Maiden 、 Madonna 、 The Smiths 、 The Stone Roses 、 The La’s 、 Elastica 、 Garbage 、 Foo Fighters 、 Weezer 、 Placebo 、 The White Stripes 、 Gorillaz 等經典名字的首張同名專輯來。(也想起美國 indietronic 樂隊 +/- (即Plus/Minus),他們在2002年發行的首張專輯喚作《 Self-Titled Long-Playing Debut Album 》,似是在諷刺這個唱片工業的傳統。)

有些音樂單位發展了多年、出版過多張專輯後,卻又會忽然發表一張同名專輯,著名作品有The Beatles的1968年同名雙專輯《 The Beatles 》(又名《 The White Album 》) 、 Metallica 的1991年第五張同名雙專輯《 Metallica 》(又名《 The Black Album 》)、 Blur 的1997年第五張同名雙專輯《 Blur 》等。何以中途來一張同名專輯?說不定是一時想不出專輯名字,又或者是這次的音樂風格好能夠代表自己吧。

通常一個音樂藝人/樂隊,在其 discography 的錄音室專輯名單上,只有一張同名專輯,以免出現混淆。然而一連發表幾張錄音室專輯也是同名專輯,那又是甚麼玩法?這正是我所說的「同名專輯控」。

前英國 progressive rock 名團 Genesis 的靈魂人物 Peter Gabriel ,便是經典的「同名專輯控」。

1977年的 Peter Gabriel。(互聯網圖片)
1977年 Peter Gabriel 首張同名專輯《 Peter Gabriel 》( Car )
1978年 Peter Gabriel 第二張同名專輯《 Peter Gabriel 》( Scratch )
1980年 Peter Gabriel 第三張同名專輯《 Peter Gabriel 》( Melt )
1982年 Peter Gabriel 第四張同名專輯《 Peter Gabriel 》( Security )

隨著 Peter Gabriel 在1975年脫離 Genesis 作單飛發展,他以藝術搖滾唱作歌手姿態先後在1977年、1978年、1980年及1982年所發表的頭四張個人專輯,都是喚作《 Peter Gabriel 》,他一連出版了四張同名專輯也成為一時佳話。不過每張都有其暱稱(通常是取材自其唱片封面設計),如1977年的是「 Car 」、1978年的是「 Scratch 」、1980年的是「 Melt 」、1982年的是「 Security 」(來到音樂串流時代這幾張專輯已被喚作《 Peter Gabriel 1: Car 》、《 Peter Gabriel 2: Scratch 》《 Peter Gabriel 3: Melt》《 Peter Gabriel 4: Security 》)。直至1986年他出版第五張個人專輯《 So 》,才是他首次有名字命題的專輯來,此專輯也為他取得重大的商業成就。

那麼美國洛杉磯另類搖滾樂團 Weezer 又算不算「同名專輯控」呢?沒錯他們已先後發表過六張同名專輯《 Weezer 》,但大多數都不是連續地出版,而且他們的同名專輯又早有「顏色專輯」的稱呼方式,所以來得並沒有那麼 control freak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