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同名專輯控」:從 American Football 最新同名專輯說起
【選擇性失聰】同名專輯,英文是 self-titled album ,即是沿用音樂單位名字來作為專輯名字。通常音樂藝人/樂隊在其 discography 的錄音室專輯名單上,只有一張同名專輯,以免出現混淆。然而一連發表幾張錄音室專輯也是同名專輯,那又是甚麼玩法?這正是我所說的「同名專輯控」。從英國 progressive rock 名團 Genesis 前靈魂人物 Peter Gabriel到美國伊利諾州厄巴納 emo / post-rock 樂隊 American Football ,都是「同名專輯控」。
過去一個多星期其中一張叫我聽得最多的唱片,定是美國伊利諾州厄巴納樂隊 American Football 的第三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從在音樂串流平台上先聽為快,到購來其實體粉藍膠唱片,仍讓我聽得樂此不疲。
作為 American Football 自五年前重組之後所發表的三年來全新專輯,帶來是如斯美好而高質的 emo / post-rock / dream-pop 的歌曲,又找來加拿大蒙特利爾獨立搖滾樂隊 Land of Talk 主將 Elizabeth Powell 、 美國田納西州另類搖滾樂隊Paramore 主唱 Hayley Williams 、 英國 shoegaze 先鋒 Slowdive 的 Rachel Goswell 這三位女聲客串跟其靈魂人物 Mike Kinsella 合唱,這毋庸置疑是一張教人為之賞心悅目的專輯。
當 American Football 在去年12月釋出先行單曲〈 Silhouettes 〉及發布第三張專輯 teaser 預告時,我們亦得悉樂隊再次會出版一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也是說他們的三張錄音室專輯都同樣喚作《 American Football 》,從而好讓我把 American Football 加入「同名專輯控」樂隊/樂手系列。
先說 American Football 是一隊近代的傳奇性樂隊:1999年他們出版了首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翌年便告解散,只曾曇花一現地留下一張 EP 與一張專輯,跟著 Mike Kinsella 以 Owen 名義作個人發展。然而就在 American Football 名存實亡的時候,其首張專輯裡介乎 emo 與 post-rock 甚至有點 jazz rock 的聲音,乃得以被樂迷大為追崇,讓 American Football 成為一隊「傳說中」的樂隊。
直到2014年,首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 由 Polyvinyl Records 再版發行,而 American Football 亦在同年重組舉行巡演;繼而在2016年發表復合後樂隊的第二張專輯,唱片名字同樣也是《 American Football 》。所以他們的第三張專輯已是其第三張同名專輯,連唱片封面上的字體設計( typography )也是一式一樣。何況首張同名專輯與第二張同名專輯封面的圖片,又是攝於同一間房子;所以來到其第三張同名專輯, American Football 已有了一點變化演進——唱片封面圖片已不再是那間房子,而是換上一片天空,也沒有了保留圖片上下留白的平面設計。
American Football 三張專輯也是喚作《 American Football 》,彷彿是看到一隊樂隊的執著。那麼三張專輯如何區分呢?2009年 American Football 的首張同名專輯是 LP1 ,2016年的第二張同名專輯是 LP2 ,新發行的第三張同名專輯是 LP3 ,都是業界與樂迷對其專輯的暱稱。
同名專輯,英文是 self-titled album ,即是說專輯的名字也等同音樂單位的名字,唱片封面上與封套脊位只見到音樂單位之名稱而已;某程度上同名專輯也算是「無題」,但因為唱片工業體制裡專輯要有個名字,所以就以該音樂單位來命名。
據我的非正式統計,很多同名專輯都是音樂單位的首張專輯來。第一次出版專輯嘛,那就以自己的名字來作為唱片的命名,首張同名專輯彷彿是簡單直接的自我介紹,例子不勝枚舉,隨口數數已可說出 Elvis Presley 、 Bob Dylan 、 Joan Baez 、 The Doors 、 Led Zeppelin 、 Santana 、 Neil Young 、 Kraftwerk 、 Lou Reed 、 Roxy Music 、 Faust 、 Emerson Lake & Palmer 、 Black Sabbath 、 Queen 、 Kiss 、 Peter Gabriel 、 The Clash 、 Blondie 、 Pretenders 、 Iron Maiden 、 Madonna 、 The Smiths 、 The Stone Roses 、 The La’s 、 Elastica 、 Garbage 、 Foo Fighters 、 Weezer 、 Placebo 、 The White Stripes 、 Gorillaz 等經典名字的首張同名專輯來。(也想起美國 indietronic 樂隊 +/- (即Plus/Minus),他們在2002年發行的首張專輯喚作《 Self-Titled Long-Playing Debut Album 》,似是在諷刺這個唱片工業的傳統。)
有些音樂單位發展了多年、出版過多張專輯後,卻又會忽然發表一張同名專輯,著名作品有The Beatles的1968年同名雙專輯《 The Beatles 》(又名《 The White Album 》) 、 Metallica 的1991年第五張同名雙專輯《 Metallica 》(又名《 The Black Album 》)、 Blur 的1997年第五張同名雙專輯《 Blur 》等。何以中途來一張同名專輯?說不定是一時想不出專輯名字,又或者是這次的音樂風格好能夠代表自己吧。
通常一個音樂藝人/樂隊,在其 discography 的錄音室專輯名單上,只有一張同名專輯,以免出現混淆。然而一連發表幾張錄音室專輯也是同名專輯,那又是甚麼玩法?這正是我所說的「同名專輯控」。
前英國 progressive rock 名團 Genesis 的靈魂人物 Peter Gabriel ,便是經典的「同名專輯控」。
隨著 Peter Gabriel 在1975年脫離 Genesis 作單飛發展,他以藝術搖滾唱作歌手姿態先後在1977年、1978年、1980年及1982年所發表的頭四張個人專輯,都是喚作《 Peter Gabriel 》,他一連出版了四張同名專輯也成為一時佳話。不過每張都有其暱稱(通常是取材自其唱片封面設計),如1977年的是「 Car 」、1978年的是「 Scratch 」、1980年的是「 Melt 」、1982年的是「 Security 」(來到音樂串流時代這幾張專輯已被喚作《 Peter Gabriel 1: Car 》、《 Peter Gabriel 2: Scratch 》《 Peter Gabriel 3: Melt》《 Peter Gabriel 4: Security 》)。直至1986年他出版第五張個人專輯《 So 》,才是他首次有名字命題的專輯來,此專輯也為他取得重大的商業成就。
那麼美國洛杉磯另類搖滾樂團 Weezer 又算不算「同名專輯控」呢?沒錯他們已先後發表過六張同名專輯《 Weezer 》,但大多數都不是連續地出版,而且他們的同名專輯又早有「顏色專輯」的稱呼方式,所以來得並沒有那麼 control freak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