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性失聰】關於買碟開年:每年拆利是後都可以豪爽一次買唱片

撰文:袁智聰
出版:更新:

我自初中年代開始便有一個習慣,就是差不多把全部利是錢都花費去買唱片,而且更是在拆利是之後便第一時跑到新春剛啓市的唱片店裡去,可以每年一度地給我到唱片店「豪爽一次」地消費——「買碟開年」是我這位樂迷多年來的習俗,並且相信會帶來好運。

誠然,我到了這把年紀的父輩中年男子,如今過農曆新年我「派利是」早已多過「收利是」,得來的利是錢也但求利利是是攞個好意頭而已。

然而我也曾年輕過,曾經歷過個沒有幾多零錢的貧苦學生哥年代,新年得來的利是錢是何等意義重大,所以我總忘不了年輕時過年拆利是的興奮心情。而我自初中年代開始便有一個習慣,就是差不多把全部利是錢都花費去買唱片,而且更是在拆利是之後便第一時跑到新春剛啓市的唱片店裡去——「買碟開年」是我這位樂迷多年來的習俗,並且相信會帶來好運。

那些年,香港的唱片店並不會像後來的 hmv 般連大年初一也照常營業。從前本地的唱片店過年一定會休息幾天,通常最早也要年初四、初五才啓市,此時便是已急不及待地拆利是的我出動的時候。

「初四咁嘅樣?」年初四急不及待跑到剛啓市的唱片店用利是錢買碟的樂迷,個個都靚樣。(圖片: Getty Images )

要知道貧苦學生哥年代的我,在一般情況下來到去唱片店購買唱片,都是只能挑選一張起、兩張止,而且第二張也許只是放在特價欄上的特價碟而已。所以農曆新年得來的一筆利是錢,便可以每年一度地給我到唱片店「豪爽一次」地消費。

所謂的「豪」,那其實是並沒有甚麼大不了的消費數字。要知道在80年代那個黑膠唱片紀元,以40元一張行貨外版黑膠專輯 / 70元一張進口黑膠專輯之價位來說,只要拿著400多元在手,那得以一口氣購買六至十張黑膠專輯回來也不成問題。而帶著一疊數張黑膠唱片回家,對一位小朋友樂迷來說,已是很豪很爽很豐收。

電影《 High Fidelity 》裡那家唱片店Championship Vinyl 的一幕:片中白色外套的男子好想買唱片,在店員 Barry ( Jack Black 飾演)的推薦下而選購了一大疊經典專輯。(電影截圖)

從前這些拿利是錢買來的唱片,大部分都是我一直望穿秋水地好想購買但卻沒有餘錢買到的東西,而多數都是希望追溯回來的經典舊唱片專輯;那時我不獨只有光顧一家唱片店,反而我會走遍深水埗/旺角/佐敦/灣仔的店以求尋找到心頭好。點解當時的我這麼渴求多買唱片?原因好簡單:一心只想聽多些音樂。在我心裡是有一張買不完的唱片清單。

我不知道是否那時喜歡音樂的朋友都有我這個想法,但很記得從前大年初四、初五跑到去唱片店,印象中店內都很旺場,好像昔日的年輕樂迷們都同樣是拆了利是便急不及待地跑到唱片店買碟般。

在我的記憶中,從前在農曆新年啓市後的唱片店都很旺場,彷彿年輕樂迷們都同樣是拆了利是後便急不及待地要跑去買碟。(圖片: Getty Images )

後來出來工作,開始有自己的經濟能力,但是我過年拆利是去買唱片的習俗仍改變不了,來到這個時候總是特別有購買慾。畢竟農曆新年多數都是西曆1月尾至2月中的事,而歐美各大小唱片廠牌經過他們的聖誕新年長假期之後,都會陸陸續續在那陣子發行新一年的出品,所以那時又特別多新專輯在我們過年前後出版,從而特別多碟想買。

現在是音樂串流/數碼音樂的年代,雖說有甚麼黑膠唱片回歸、卡式帶回歸現象,但是普遍樂迷都不熱衷購買實體唱片。今時今日來分享甚麼過年拆利是去唱片店買唱片的心得,已猶如在話當年的回憶。

況且大抵你會說,現在要支持音樂的,也可以購買下載數碼音樂、可以網購唱片,那不一定要光顧實體唱片店吧。但是這卻花費不到逗來的實體利是錢(即是現金),除非你是用 PayMe 或支付寶來逗利是吧。

過去幾個月間,先是 hmv 在去年12月清盤,然後 Hong Kong Records 的最後一間店也快將結業,今年拆利是買唱片是否少了很多好去處?要是你是買唱片的識途老馬(或識途少馬),都會有一家相熟的實體唱片店,那不愁沒有買碟地方。

如果你對實體唱片已履行「斷捨離」而不想再擁有唱片收藏,那麼就拿利是錢花費於看現場音樂演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