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家貓「身教」獨處 不再怕一個人住

撰文:吳韻菁
出版:更新:

「獨居者跟貓的親密,一般人是難以想像的。那幾年我跟得巴說的話,大抵比我跟其他人說話的總和還多。」《麥嘜》作者謝立文曾在網誌中,提及他與已離世的貓喵得巴之間的生活滴點。
在香港這個買樓難、租樓難,人與人的情感遭石屎牆隔開的冷漠都市裏,獨個兒與動物生活的人過得可好?一個人面對情傷或者情緒來襲時,背後支持他們的又會是誰呢?
攝影: 林振東

「學會了孤獨,懂得了和自己相處,再走出來,才會懂愛與被愛。」詩人和畫家蔣勳把獨孤說得透徹。

家有兩隻貓,卻要離港個半月。一個人住遇上這種情況,可幸仍能向媽媽求救。Jan從貓咪身上學會自處,從媽媽身上學會愛。

「去旅行前,有想過找朋友來照顧貓咪,一輪篩選後,還是決定找媽咪幫忙。」Jan簡述去旅行前安排照顧貓咪的細節,聽來似乎是不孝女搵媽媽笨,但母女之間的愛,卻非旁人容易理解。

母親藉着貓咪說愛你

兩母女居住的屋苑相連,步行只需15分鐘,Jan媽咪每天都會到她家中照顧兩隻貓咪「服務員」和「咇咇」。「媽咪一向不喜歡我養動物,不是因為她討厭動物,而是她認為我連自己也未照顧到,說什麼照顧小動物。其實我日子過得不錯,不過是在飲食上照顧不了自己。」Jan笑道。

Jan媽從前是復康中心助理,負責照顧病童,現已退休。雖然未養過動物,但Jan一教她如何照料貓咪,她也即時學會了。「她好識照顧人,平日也常煲湯拿過來給我,最近我轉為茹素,她就開始學煲素湯。我離開香港時,她每日來餵貓咪,為牠們清潔便盆。後來還學會訂罐頭,又怕兩隻貓太熱,買了把風扇,更叫我不用擔心。」

最近,Jan因感情煩惱到外國旅行散心,沒有為旅程定下完結日期,連自己也不知何時是回家之日。「媽咪不時會傳來服務員和咇咇的照片,又會說服務員想念我了,着我快點回家。我知道她是借貓咪過橋喚我回家。她對我說過,Jan不用怕,不開心便回家,我們陪你一起行這段路。」相信服務員和咇咇也願意當母女之間溝通的橋樑。「她已退休,本應安享晚年,卻仍然願意為子女付出愛。」

情緒波動大,Jan選擇一個人住,愛貓服務員是安慰心靈的良藥。

貓如家人 無聲陪伴的治療

當45日旅程完結後,Jan回來重新學習一個人生活。「我情緒起伏很大,需要一個人獨住。以前是因為需要個人空間,現在是擔心影響別人。」Jan在家中牆壁噴上一幅色彩鮮艷的噴畫,這是她在情緒激昂時所做的創作。夜闌人靜,情緒來襲有時又不禁落淚,兩隻貓似是懂人悲喜,一直陪伴左右。「我喊得大聲,『服務員』會走過來坐在我身旁。見到兩隻可愛的毛毛行過來,也想摸吓,心情會好一點。」訪問期間,每次提到「服務員」,牠也會稍稍望過來。Jan雖照顧不了自己的飲食,卻堅持要好好照顧兩隻貓的起居。「牠們好鍾意食罐頭,開罐頭是牠們每天最高興最期待的事,所以我一定要做到。」

咇咇每日最高興就是吃罐頭,Jan堅持即使照顧不了自己,也要好好照顧兩貓。
服務員在書架上跳來跳去,架上全是文化研究書籍。

家貓改變生活 學習獨處

提起「服務員」和「咇咇」,Jan笑問「服務員」的名字是否很難聽,似在作弄牠。不過她又覺得「服務員」這名字,十分貼合貓咪性格。「每次有新朋友來探我,牠都主動招呼別人,在別人身上磨蹭。PR性格,似我,我的工作就是公關,最鍾意跟別人聊天。」

Jan又說「咇咇」的野蠻任性,如同自己的另一面,正如英國文化評論家John Berger所說的一樣。「寵物養到後來,就和牠們的主人相像。」

從Jan對貓咪和自己的觀察,似乎頗了解自己的個性,而貓的平靜也感染到Jan。「為了照顧牠們,我不可以到朋友家中過夜,反而多了獨處和思考的時間。我要向貓學習,牠們好像很懂得自處。」兩隻貓在Jan的書架上跳來跳去,書架上,擠滿Jan修讀文化研究的參考書,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人的條件》、馬國明教授的《班雅明》。「同居時有兩個人愛錫牠們,現在只有自己一個,我比之前更懂得對牠們付出愛。」Jan緩緩地道。

「學會了孤獨,懂得了和自己相處,再走出來,才會懂愛與被愛。」詩人和畫家蔣勳把獨孤說得透徹。

黑貓崇祟已魂歸天國,Jan把牠的照片張貼在牆上。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