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一本】重新審視心傷感覺 受委屈了別忘記對自己要慈悲
當有人令你憤怒或困惑,我們要在二十四小時內告訴對方。
阿Juu,三十多歲,醉心閱讀,也醉心學習令性愛滿足及建立長久美好的關係,透過了解潛意識、情緒和說故事技巧療癒別人的心。
這本書有什麼特別之處?內在小孩是指什麼?
書名好有意思,《和好》,與自己make peace,才有機會與身邊的人make peace。一行禪師說過,每個人都是和平主義者,因為內心是一個小戰場。書裡說,每個人有內在小孩,需要我們呵護和理解,有時我們難以說出「我受傷了」,特別當受傷「太埋身」,心理學某理論叫「Externalization」,將受傷感覺和自己分開,讓你好好檢視,好好觀察。內在小孩正正是一種「Externalization」,讓將痛苦、委屈、受傷害的感覺內化為你需要關顧的內在小孩,願意說出來,然後用一種距離和柔軟方式面對自己。你試想像,怎樣對待受驚的小朋友呢?面對自己的內在小孩,你不會想呵責她,批評她,你反而想呵護她,有時我們忘記對自己慈悲。
你會與內在小孩對話嗎?
每天不妨預留時間給自己,與自己相處。我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是睡前攤在床上,與自己好好對話,與內在「驚青弱雞」和需要呵護的自己對話,對她說:你今日已經做得很好,給你個擁抱。「驚青弱雞」、沮喪脆弱等不好的特質都是自己的一部分,你可以接受,從而見到自己更強大一面。以前我不知道「內在小孩」存在,對自己苛責,要求好高。如何定義自己?看你工作表現、讀書成績,說話是否言之有理等,好多時將焦點放在別人怎樣看你,好微妙,所以你看不到自己好的一面,接受不了自己差的一面。忘記成為一個人之前,要允許自己弱雞、驚青,好或不好都表現了人的豐富性。見到自己的內在小孩,對人多了一種理解和呵護,因不只你有內在小孩,其他人也有。
這書所說的,和佛教思想有共通的地方?
好幾年前參加「梅村」逢星期天舉行的禪修課,第一次接觸一行禪師的佛教思想。當時在思考人生意義等問題,被「And when I rise」一首歌觸動,歌詞好簡單,講樹葉掉下來,生命不一定好深刻,就如此簡單,即「如實」。書裡其中一章,你如何接受「如是」人生?你見生命和事物本如此,就接受。它也講到,內在小孩是一種象徵,你看見自己卑微弱小的一面,是圓就是圓,是方就是方,如果見到只有三分的恐懼,就是三分,不要放大,或者用悲傷去取代恐懼,它講的也是「如是」。
佛教有講「Middle Path」,所有事物你不必行得太極端,也聽過一句話,好多時我們向外追求,讀許多書、不斷旅行,睇盡世界才覺得自己明白世界,但佛教好「激進」,你不需要向外找,你要找的,自己已經擁有,你本來已經很完滿。覺得好堅!好革命性!佛教說你本身就是一個完滿的狀態,花一世人為了找回完滿狀態,你本來已經「俱足」,Go back to yourself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