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場戰爭風口正在改變 美國急於擺脱 拱火容易熄火難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加沙戰爭進入第四個月,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第四次在中東訪問。布林肯說,中東領導人決心防止加沙衝突擴大,基本都認為有必要「為巴勒斯坦人制定一條政治的前進道路。」布林肯還說,「地區未來需要整合,不是分裂,不是衝突,」「為此,我們需要看見建立一個獨立的巴勒斯坦人的國家。」布林肯此番訪問以色列之前,已訪問了土耳其、希臘、約旦、卡塔爾,阿聯酋。

不到100天的時間布林肯跑了四趟中東,重視度是可想而知的了。布林肯之所以如此不辭辛苦,並非是為了強力支持以色列取勝,而是為了避免戰爭外溢。儘管此前一直強調堅定的支持烏克蘭和以色列在戰爭中取勝,可跡象表明美方在應對這兩場戰爭中的口風正在改變,顯然是支持不下去了的感覺。

美國評估局勢 不想耗下去

烏克蘭戰爭,本就是美國直接「拱火」的結果。從一開始美國就強調要在烏克蘭打持久戰,並堅定支持烏克蘭最終贏得戰爭。美國也確實也算盡心盡力的努力。然而,巨大的付出並沒能改變烏克蘭戰場的態勢。俄羅斯也沒拖垮,反而是美歐先顯露疲態。烏克蘭的大反攻基本上已經失敗,這嚴重打擊了美國的取勝信心。也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意外爆發了以色列與哈馬斯武裝的戰爭。戰爭一起,拜登不加評估的就立即表態對以色列是無條件的支持,同時還立即派出了兩個航母戰鬥群提供支援,以及源源不斷的提供武器彈藥。

儘管美方一再強調有能力同時應對這兩場戰爭,可一個烏克蘭已經夠受的了,再加上一個以色列,就算「印美鈔」的速度可以跟上這兩個戰爭的消耗,可美國的製造能力可是跟不上趟。重要的是,儘管烏克蘭戰場外溢的風險在下降,可畢竟還是沒有解除危險。而以哈戰爭外溢的風險卻在醖釀之中。

目前,反以色列武裝不同程度上介入到了戰爭之中。在以軍恐襲式擊殺了在黎巴嫩境內的哈馬斯重要人物之後,原本就一直在參戰的真主黨武裝恐怕會沒個完了。同樣的,一個高級軍官在敘利亞被以軍擊殺後,伊朗方面也誓言要報復。還有,也門胡塞武裝對紅海的封鎖式襲擊行動,令美國是無可奈何。近來美國聯合了幾個盟友國家發出了戰爭警告。如果真的採取行動,那就等於是直接外溢了。就算最終不會外溢,這些也都註定了是一場持久戰、消耗戰。就算美國能夠消耗得起,可對美國的戰略牽制也是巨大的。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去年12月再度訪美尋求軍事援助,在華盛頓國防大學舉行的會議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站在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旁邊。(Reuters)

美國已經放棄了烏克蘭

日前,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戰略溝通協調員柯比(John Kirby)表示:美國的援烏資金已經用盡,期望盟友繼續提供。這還不是主要的內容。主要的是柯比表示,美國對烏的支持是要讓烏克蘭能夠「自主更生」。從此前的堅定支持取勝,到現在的自力更生,這基本上是180度的大轉彎。很明顯,這是要烏克蘭自已的命運自己作主了。

由於以哈戰爭,對烏克蘭戰場的支持肯定會受到嚴重的影響,澤連斯基日前的美歐之行,只得到了淡倉支票,就已經表明了已經進入了拋棄烏克蘭的節奏。

儘管拜登一再指責是國會不批准支持條款。實際上這是想把責任「甩鍋」給國會。如果認為烏克蘭戰場上還有取勝的可能,或者說對美國的意義重大,共和黨人也不會如此拒絕。實際上美國也確實沒有能力同時長期的應付兩場戰爭了。看不到贏的希望,或者說一場註定失敗的代理人戰爭,也就沒有必要繼續打下去了。

重要的是,要拋棄烏克蘭還不能給外界落下口實。一方面希望的是烏克蘭好自為之;另一方面也更希望歐洲接手這個爛攤子。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近日強調必須允許巴勒斯坦平民重返家園,不得被迫離開加沙。2024年1月7日,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問卡塔爾,與卡塔爾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會面。(Reuters)

美國不會再「堅定的支持」以色列

轉而再看以色列這邊,布林肯高頻道的走訪中東諸國,顯然並非是為了強力支持以色列取勝,而是為了避免戰爭外溢。從目前的狀態來看,戰爭打了4個月,可哈馬斯還是有能力作戰。問題是以軍的傷亡已經超過了預期。重要的是國際社會特別是伊斯蘭世界已經是非常憤怒了。

反以武裝一直在不斷襲擾以軍和美軍。伊朗、土耳其、埃及以及沙特等國的火氣在不斷升溫。就算不直接介入,也會給反以、反美武裝以強力暗中支持。這就演變成了美國與伊斯蘭世界的代理人戰爭了。

目前對美國來說,最頭痛的因素之一就是不管是烏克蘭的澤連斯基,還是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並不服從拜登的領導,也就是美國根本控制不了局面,這太難堪。因此,目前美國可不會再提「堅定的支持」了,也不會想打持久戰了。而是希望儘快的結束戰爭,可自己又說不出口。

2024年1月8日,美國總統拜登到訪2015年發生槍擊案的查爾斯頓教堂舉行競選活動,現場一名抗議者要求加沙停火。(Reuters)

美國急於擺脱戰爭也易

這兩場戰爭已經顯然走向了持久戰的趨勢。拱火容易熄火可就難了,急於擺脱戰爭困境,對美國來說很可能是越陷越深。

在烏克蘭戰場上,美國顯然是想把負擔甩給歐洲,可歐洲也不會上當。美國堅定的支持,歐洲當然也會硬撐。美國給淡倉支票,歐洲自然也會效仿。在美歐猶豫不決患得患失的情況之下,俄羅斯結束戰爭的要價恐怕會更高。如果任由俄實現了所有的甚至是擴大的行動目標,美歐是肯定不會接受的。而俄方取得優勢的情況之下,不擴大要求也是不可能的。

一旦此時美歐弱化了對烏支持,很可能直接導致烏國的投降。一旦烏軍的戰爭意志被打壓下去,可就再難提起了。從美國角度,儘管想擺脱烏克蘭戰爭的拖累,可也更怕澤連斯基突然投降。那可就不是「偷雞不成蝕把米」了。沒能削弱拖垮俄羅斯,反而令對手變得更強大。所以,無論如何還得繼續打持久戰。而如此一來,也就等於是把主動權直接交給了俄羅斯的手裏。

在中東,以色列與哈馬斯都不聽美國的。而其它的中東國家同樣對美國是強烈的不滿。打下去,怕戰爭外溢。不干預,又怕以色列吃大虧。打與不打都不可取。關鍵是,以哈戰爭之前,中東的地緣政治就在向「去美國化」演變。以哈戰爭又進一步疏遠了美國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關係。

總之,打與不打下去,美國在這兩場戰爭中失去的都太多。不管是歐洲還是中東盟友,與美國的關係只能是越來越來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