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布林肯訪問擊殺真主黨指揮官 還有誰能阻止以色列擴大戰爭?

撰文:葉德豪
出版:更新:

1月8日,正當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問阿聯酋和沙特、即將轉往以色列之際,以色列國防軍據稱在黎巴嫩南部擊殺真主黨精銳拉德萬部隊(Radwan Force)指揮官塔維爾(Wissam al-Tawil),並聲稱在敘利亞接近戈蘭高地一處殺死哈馬斯指揮官阿卡沙(Hassan Akasha)。

掌摑布林肯一巴?

布林肯這次由上周末起的中東之行,即時目標就是要制止區內衝突擴散,長遠一點的目標則是要為加沙戰後架構同區內國家作充分商討和準備。在布林肯預計將在當地時間1月9日到達以色列之前分別越境在黎巴嫩和敘利亞擊殺真主黨和哈馬斯高層,可算是內塔尼亞胡(Benjamin Netanyahu)直接掌摑布林肯一巴作迎接。

對此,人們不禁想起2010年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訪問以色列之時,內塔尼亞胡故意挑這個時間來公布在約旦河西岸興建新猶太定居點的消息,直接給反對定居點建設的奧巴馬(Barack Obama)當局打臉。今天拜登已為總統,但歷史似乎又再重演了一遍。

以巴衝突:圖為2024年1月7日,美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訪問卡塔爾多哈,將前往與該國首相兼外交部長阿勒薩尼(Sheikh Mohammed Bin Abdulrahman al-Thani)會面。(REUTERS via Pool)

加沙戰爭的可能擴散從10月7日起一直是各方憂慮之所在。除了受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組織(Houthis)對紅海商船的攻擊,以至伊拉克親伊武裝同美軍的互相攻擊之外,黎巴嫩已走上了戰爭升級的前線。以色列最近的言行也不斷將以、黎邊境的局勢變得愈來愈緊張。

真主黨不願升級

自10月7日的哈馬斯襲擊之後,黎巴嫩真主黨一直同以軍在以、黎邊境互相交火。但雙方行動相對克制,有能力攻擊以色列全境的真主黨將襲擊範圍局限於邊境地帶,而以色列政府在交火之初已將邊境地帶十餘萬平民撤離。

真主黨精銳拉德萬部隊(Radwan Force)指揮官塔維爾(Wissam al-Tawil)。(Reuters)

但以色列到去年12月開始多次警告黎巴嫩真主黨對以色列北部邊境地帶的攻擊不能容忍,要求國際社會執行2006年聯合國安理會1701號決議的要求,將真主黨等「非政府軍力」撤出以黎邊境地帶,否則威脅會親自出手打擊。事實上,以色列對真主黨的連月攻擊並不手軟,至今已殺死了超過150名真主黨武裝份子(當中包括十多位在敘利亞擊殺的武裝份子),此數字直追2006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一個月戰事所造成的真主黨死亡人數(約250)。

踏入2024年之後,以軍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Beirut)擊殺有份創辦哈馬斯軍隊的哈馬斯政治局副主席薩利赫·阿魯里(Saleh al-Arouri),更引來了一直不願引發另一場以黎戰爭的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警告真主黨的報復將「無可避免」。

1月5日,黎巴嫩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發表電視講話。(Reuters)

不過,納斯魯拉也要考慮到黎巴嫩此刻的經濟和政治困境。他一邊表示要回應以色列的攻擊,另一邊卻表明要考慮到「黎巴嫩的處境和國家利益」,更暗示若然加沙停戰,有可能與以色列一了百了的談判解決兩國邊境爭議。

大家不要忘記,在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之前的一年左右,黎巴嫩其實已同以色列達成了地中海水域協議,好讓雙方和平分配和開發天然氣資源。

納斯魯拉的態度是一直堅持不要讓局勢升級。

為何以色列持續挑釁?

1月8日以色列擊殺真主黨指揮官塔維爾的行動,可算是進一步測試真主黨容忍底線的挑釁。其一,他不是藏身黎巴嫩的哈馬斯人員,而是真主黨的人,讓真主黨更難不升級行動回應。其二,根據以色列媒體報道,塔維爾與納斯魯拉屬親戚關係,是後者的姐夫或妹夫。

以色列的挑釁也不限於黎巴嫩。路透社1月8日就引述消息報道,以色列在敘利亞也大大加重了針對包括真主黨內在的親伊朗力量的死亡襲擊。一名當地支持阿薩德政府的軍官稱,以往以色列襲擊輸送武器的貨車時,會先作射擊警告,讓車上的人下車後才炸毀貨車,但如今以軍的轟炸卻不顧殺人。12月25日,以軍更在敘利亞殺死了一名伊朗革命衛隊(IRGC)高層。

在以黎邊境開火的以色列軍人。(Reuters)

為何說以色列這種境外刺殺是一種挑釁?這是因為這種刺殺高層的行動並非以色列攻擊的慣例,而且刺殺高層對於哈馬斯、黎巴嫉真主黨的實際運作,往往都沒有實際影響。這些行動因此只具的挑釁意味。

為何在加沙戰爭未果,以色列卻不擔心挑起黎巴嫩這一邊的另一條戰線?

在以色列,這可算是三鼓力量合流所形成的結果。首先,以色列內部一直有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強硬派。

其次,在10月7日哈馬斯襲擊之後,以色列早就同黎巴嫩真主黨在邊境持續交火,以色列戰時內閣中的前國防部長甘茨(Benny Gantz)和現任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等人似乎是在策略上認為戰爭反正已經開打,加上黎巴嫩國內經濟自顧不暇的背景,不如「順道」搞定以黎邊境的局勢,乘機迫使真主黨按照2006年安理會決議後撤。

主持以色列戰時內閣的內塔尼亞胡、國防部長加蘭特(Yoav Gallant)和甘茨。(Reuters)

同時,在10月7日之後,以色列民情也對周邊的安全威脅有高度警覺,不少人都會將黎巴嫩真主黨同加沙哈馬斯的威脅作類比,因為會支持任何防止真主黨未來變成「北方哈馬斯」的行動。

如今,隨着以色列逐步從加沙收兵,可見其對消滅哈馬斯軍力漸有信心,到不久的未來在中部、南部也不必透過大規模轟炸和地面清掃來剿滅哈馬斯剩餘力量,而可改以針對性的特別行動來取代。《紐約時報》8日更引述以色列官員消息,以色列有意在加沙利用本地的地方領袖、家族領袖、安全官員等來重建加沙的基本治安和管理人道物資發放,甚至不介意這些本土精英很可能同哈馬斯有關連。

加沙戰場的鬆動,就給以色列北方前線帶來了可以操作的空間。

從內塔尼亞胡當局在布林肯訪問前夕擊殺黎巴嫩真主黨高層的「一巴掌」來看,美國對於以色列的管控能力是有限的。雖然美國已經撤走10月7日之後趕到地中海針對黎巴嫩真主黨的福特號航母戰鬥群,以色列的行動明顯顯示出他們有不必美國保護的信心。

2023年10月11日,美軍核動力航母「福特號」(USS Gerald R. Ford)在地中海東部進行海上加油。(Reuters)

能夠制止以色列的,只能是黎巴嫩真主黨或伊朗的退卻,接受2006年安理會決議的條件,從以黎邊境撤走,由政府軍或聯合國部隊進駐,去除以色列以安全為由的藉口。而布林肯這次訪問所至的其他中東國家,也可以透過參與加沙戰後管理,作為換取以色列不升級局勢的交換條件,畢竟沙特今天也在期望同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組織達成和議,不願看到區域局勢惡化,而以色列也不想接手加沙兩百萬平民的日常管治負擔。

不過,目前整個阿拉伯世界和穆斯林世界反以色列情緒高漲,要向以色列讓步、同以色列合作,恐怕不是這些國家的為政者敢冒的政治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