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紐約時報》:與其說是普京的戰爭,不如說是針對普京的戰爭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紐約時報》長篇報道《普京的戰爭》中文版本近日在華文輿論場廣泛流傳。當不少人只是從俄烏衝突遲遲沒有結束這一結果推斷俄羅斯軍隊後勤補給、戰術指揮、兵種配合等方面存在問題時,《紐約時報》這篇引述大量一手消息的報道為人們的判斷寫下了堅實的註腳。

採訪對象從普通士兵、高級官員到普京(Vladimir Putin)親信、和普京有接觸的鉅富商賈、陣亡士兵家屬等,查閲的資料有電子郵件、戰場地圖、軍事帳簿和宣傳指令文件信件、通話紀錄等,種種細節都極盡所能渲染了俄羅斯軍隊的戰鬥力不如預期,俄羅斯軍隊腐敗,普京剛愎自用。《紐約時報》的報道將這場衝突描繪成了普京沒有考慮俄羅斯軍隊的厭戰情緒和實力情況下的獨斷專行。

筆者不否認《紐約時報》作為美國主流大媒體在報道上的專業水平。大量的細節佐證,體現了媒體人的謹慎。在俄烏衝突這樣的戰事面前,大部分媒體獲得的都是各方的宣傳訊息,重要的戰況和戰報很難輕易獲取。《紐約時報》能夠收集這麼多資料,試圖管窺窺豹,對於比媒體知之更少的大眾,是及時雨。

戰場之外的經濟鬥爭異常激烈。歐盟官員稱歐盟停止了90%的俄羅斯石油進口。(REUTERS)

整篇報道沒有主觀指責俄羅斯或者普京的直接評論。但是所有素材的選取和疊加,都是圍繞着對俄羅斯的唱衰和批判來展開的。在大量的事實面前,人們願意相信《紐約時報》映射的普京狂妄自大、普京錯了之類的說法。這是相當專業的批評手法。

而從國際政治的視野來看,《紐約時報》的報道有三重值得商榷之處:其一,目前這種素材的提供,不足以全面認識這場戰爭和評判交戰雙方的情況。文章大篇幅在談論俄羅斯方面的糟糕情況。而對於烏克蘭一方做了什麼,美國以及北約做了什麼、情況如何,並沒有同體量的表述。這種有選擇性的事實報道,刻畫了一個偏頗的整體印象。

其二,報道渲染了俄羅斯單方面的敗相。這不是客觀事實。俄羅斯進行的戰爭是一場特別軍事行動,烏克蘭進行的是全面軍事動員。俄羅斯以目前的投入來說應對烏克蘭的舉國之力相對吃力,但是隨着戰事擴大,俄羅斯是否投入更多的資源以打贏戰爭未可知。戰爭有鐵的法則,小國捲入大國對抗,並被一方出兵打壓,烏克蘭的做法都不能稱之為高明,戰事是在烏克蘭進行的,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這場戰爭是俄羅斯的失敗或者損失。

ECFR去年的一個民調問題:和平的最大障礙來自烏克蘭還是俄羅斯?紅色:俄羅斯;藍色:烏克蘭/歐盟/美國。(ECFR)

其三,報道整體來看批評俄羅斯的意圖是明顯的。在這場戰爭面前,評價誰對誰錯,已經沒有意義,現在各方只有立場、站位和出發點,而不是對錯。談對錯,論是非,背後都有一套標準。以己之標準衡量對方,往往就會得出對方錯誤的結論。

俄烏衝突的根本原因是俄羅斯和美歐為首的北約爭奪勢力範圍,北約不斷東擴導致俄羅斯還擊。烏克蘭在俄羅斯和美歐之間不斷搖擺,反覆折騰,是地區局勢不穩定的導火索。俄軍悍然進入烏克蘭將矛盾衝突推向了燃爆的高峰。

在冷戰結束之後一直持續的地緣對抗格局下,很難說誰對誰錯。複雜問題從來沒有簡單解決的辦法,更沒有站在一方壓倒對方批判對方的解決辦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紐約時報》先入為主評判俄羅斯有錯,本身就是歐美話語體系價值觀驅動下的媒體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