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准中資收購德晶片廠 朔爾茨訪華前夕的「善意之舉」?
繼德國內閣批准中資收購漢堡港其一碼頭的24.9%股份後,德國《商報》(Handelsblatt)最新引述政府消息來源報導,柏林將擬批准中國收購德國半導體技術公司埃爾默斯(Elmos)的晶片生產工廠。這是否為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11月4日訪華釋出的友善舉措,還是有更現實的考量?
據報道,德國經濟部正在審查將埃爾默斯晶片工廠出售給北京賽微電子集團的瑞典子公司Silex的事宜,並表示預計未來數周將獲得批准。報道又指,假如批准出售晶片工廠的決定屬實,將意味着德國政府或違背國家情報機構的國安建議。不過,德國經濟部及埃爾默斯公司至今未就事件發表任何評論,而政府內部成員對於政府計劃批准該收購案都表示「不可思議」。
成立於1984年的埃爾默斯,是位於德國西部多特蒙德(Dortmund)的半導體產品製造商,主要為汽車行業提供特定應用的集成電路。去年12月,賽微電子曾發布公告稱,其全資子公司Silex擬以8,450萬歐元(約6.62億港元)收購該汽車晶片製造生產線。今年8月,埃爾默斯亦曾宣布,交易將如期獲得批准。
至於Silex,該公司目前正在生產自家的晶片,主要是簡稱MEMS的微電子機械系統,其中包括為醫療技術、電子消費、電信、工業和汽車領域的客戶提供傳感器和執行器。如果成功收購埃爾默斯,將為Silex提供額外的產能,可用於處理來自更多客戶的訂單。Silex行政總裁Edvard Kälvesten曾表示相關的收購是,「公司成功增長戰略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局早前曾警告政府不要批准這宗交易,並指出在晶片領域增加對中國的依賴是很危險的。德國安全部門也認為,晶片市場不僅涉及技術知識的外流,還涉及到生產能力,應當警惕外國覬覦之心,尤其中國有意在晶片領域進行收購,以填補西方公司退出後的空白。
最近,總理朔爾茨的連串親中舉動,包括贊成中遠集團入股漢堡港,以及計劃中的訪華之旅等,經已在政府聯盟內部引起相當大的不滿,並引發關於原則問題的公開辯論。如今,收購晶片廠一事在美國聯手盟友在晶片領域打壓中國之際,勢必引發該國更加激烈的爭議。
「技術過時,不擔心收購」?
事實上,在德國政府「紅綠燈聯盟」中,由綠黨(Die Grünen)主導的經濟部的態度非常關鍵。然而,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在這次收購案中,顯然並不想對抗總理府,而其解釋是埃爾默斯的晶片技術已沒有價值,對中國人來說幾乎沒有任何好處。
埃爾默斯去年底宣布將放棄在多特蒙德總部的生產線,主要是希望透過出售計劃放棄晶片生產,轉而從製造商中購買晶片並自行進一步加工。該公司九成的的晶片都是為汽車工業生產的,公司管理層預計現有的晶片生產線未來將無用武之地,因為汽車行業需要更小的晶片尺寸,需要使用更複雜的工藝生產的晶片。
由於埃爾默斯屬於規模次一級的晶片公司,規模明顯小於位於慕尼黑的世界最大汽車晶片製造商英飛凌(Infineon)。這多少解釋了德國政府何以不擔心收購會造成問題,因有關的收購絲亳不會使德國處於可能的不利地位。有政府官員亦透露:「如果沒有投資者,多特蒙德的晶片生產將沒有未來前景。來自汽車行業的現有客戶將越來越多地轉向其他供應商,屆時也將出現存亡危機。」
然而,有意見認為,無論如何晶片依然是極為重要的領域;尤其是自疫情之後,全球晶片屢屢出現生產瓶頸和交付困難。儘管技術已經過時,但埃爾默斯的業務最近一直做得很出色,集團預計今年全年的銷售額將超過4.3億歐元(約33.57億港元),較去年增加約三分一。
全球經濟動盪 中德關係或更牢固
今年正值中德建交50周年,總理朔爾茨的訪華,(德方上周宣布後,中國外交部28日確認朔爾茨下月4日訪華)這無疑會是對加深兩國關係的一個契機。隨着越趨激烈的地緣政治動盪和俄烏戰事,將國際關係的鐘擺推向一個極端,中德關係未來有較大機會在地緣政治、價值觀與經貿合作利益之間尋求平衡。
本月21日,朔爾茨在歐盟峰會結束後宣佈,他將於下月初率領一個政府代表團訪問中國。這是自2019年11月以來首位訪華的歐盟國家領導人。不過,中國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汪文斌稱,目前就訪華行程沒有可以發布的消息。
鑑於中遠入股德國漢堡港口引起了德國國內的爭議,政府內部以至執政聯盟等均表明反對,導至最終同意收購的24.9%股權,遠低於原定的35%。其中,綠黨和自由民主黨近日曾公開反對有關計劃,6個主要政府部門亦表明反對,理由是中遠集團已是港口的主要客戶,給予股權會增加其影響力。綠黨籍的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亦對收購案通過表示失望,認為應全面阻止中資入股德國的主要碼頭。
最終中遠的收購雖然落實,但股份比預期大幅減少,對於中方而言不是最理想。因此,朔爾茨政府或希望通過是次出售不涉敏感晶片技術,來緩和對華關係,以示在經濟領域中兩國仍有不少的合作空間。誠然,中德合作最大的基礎仍是經濟。據德國聯邦統計局今年初公佈的資料顯示,中國連續六年成為國家最重要的交易夥伴。去年,德國和中國雙邊貿易額達2,454億歐元(約1.91萬億港元,約佔德國進出口貿易總量一成),較2020年增長15.1%。即使受新冠疫情影響,德國對華貿易額在2020年也增長了3.5%。
此外,中國德國商會早前對德國公司進行的商業環境調查報告顯示,由於中國經濟持續復蘇,71%的德國企業計畫增加在華投資。今年6月,德國經濟研究所的一項研究也顯示,接近110萬個德國就業崗位直接依靠中國市場來消化德國的出口。
在與俄決裂的當下,德國面臨「捱貴電」、「捱貴氣」的問題,加上美國等抬頭天然氣售價,對其國內工業已構成嚴重影響,德國難道還要與另一大國為敵?德國當前面臨嚴峻通脹和經濟衰退的挑戰,這使得維持穩定的對外經濟合作更形重要。對朔爾茨而言,答案是明確而務實的。
德國商界因此希望朔爾茨此行,能尋求再次鞏固兩國合作的基本盤、確保供應鏈和市場穩定,尤其是對中國市場十分依賴的汽車機械製造及化工電氣等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