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攤牌|時間未到 何時會攤牌?

撰文:陸一
出版:更新:

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引發的效應持續發酵。解放軍在圍繞台灣六大區域「環島軍演」之後,西方聯合軍演動作頻頻。美國海軍 「安提坦」號(USS Antietam)和「切斯勞維爾」號(USS Chancellorsville)巡洋艦日前穿越了台灣海峽。政治層面,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恫嚇使美國國會兩黨對抗衡中國、支持台灣的立場更為一致,目前在國會涉台法案中,參議院外委會預訂9月審理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最引人注目,這個意在「重構」美國對台政策的立法被一些中國學者認為直接挑戰美中建交的基礎,中國必定會做出比佩洛西訪台更強烈的反應。

坦白說,無論網絡上的聲音多麼喧囂,就佩洛西訪台中美「交手」的情況看,一個顯然的事實:中美兩國在目前這個時點,都沒有意願為台海一戰。美國並不希望通過慫恿台灣獨立而和中國打一場「預防性戰爭」;而中國大陸一方,也沒有意願馬上開戰,武力統一台灣。

中國大陸這次獲得了不少實際的好處。軍事上,軍機和軍艦,不僅僅越過了海峽中線,還前所未有的接近到了離台灣本島只有幾十甚至十幾公里;導彈在台北上空飛躍。但最主要的是試探出了台灣和美國的底線。在這種情況下,台軍完全不敢採取激烈的對抗手段。東部戰區也表示了,類似的台海方向的戰備警巡將會常態化。台軍這次不敢對抗抵近巡航,未來常態化後,必然也不敢對抗。而美國方面,很顯然「躲得遠遠」的,整個演習期間,沒有任何意願通過軍事支持的方式給台灣撐腰。這也體現了美國主流政界的態度。

北京在處理佩洛西訪台一事上,體現了極大的克制,權衡了軍事行動的利弊,最終給了一套「組合拳」,但確實避免了中美在這個時候直接正面衝突。事實上,五角大樓也一定在密切關注北京動作,研判北京的決定。雙方的策略都是「切香腸」——在不摧毀目前兩岸現狀的基礎上,向前擠壓對方的空間,試探對方的底線,以獲取更多的利益,在未來博弈中獲得更大的主動權。美方也必然會繼續出招試探底線。比如說9月參議院要審理的《2022年台灣政策法》該法案在對台外交、經濟、教育等領域做出新的規定,幾乎條條都是可被視為「挺獨」的措施,這個法案已經觸碰到了中國的底線,如若通過必將遭到中國的強烈反彈。如此,北京會如何做?避免直接正面衝突,不表示沒有準備好正面衝突。如果美方一再觸線,是否會逼到中美提前攤牌?

8月3日,到訪台灣的佩洛西跟蔡英文會晤。(AP)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攤牌?攤牌不一定是戰爭。如果雙方的矛盾不可調和,而其中一方認為,為了達到目的,就可以冒兩國斷絕關係甚至戰爭的風險,這時就兩國之間就會發生攤牌。攤牌時,如果雙方都不願妥協,就可能發生戰爭。

那就要問,中美是否已經到了「為了達到目的,可以冒兩國斷絕關係甚至戰爭的風險」?

中美在未來20至30年內都將處於結構衝突期,這是必然的。其性質跟冷戰,跟修昔底德陷阱的張力沒有「本質」上的差異,所以當然不能低估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這點必須清楚。

但之所以形容中美關係如同「新冷戰」,在於中美的結構性矛盾源於「老大」對崛起的「老二」之不信任和敵意:西方依然是活在以權力博弈格局為主導思想的政治格局中,這種權力格局容易演變成力量的衝突;也在於新興國家的崛起必然改變既有秩序,這本就很容易陷入一種衝突認知中,既存霸權國家是既有秩序的最大受益者。這與歷史上的美蘇、英德、英西一樣,是原有的戰略佈局、軍事、政治、經濟利益受到了挑戰,是既存霸權國家「慾望和恐懼相互摩擦」所產生的結局。

台海軍演:2022年8月4日,央視發布4日舉行軍演、發射導彈的畫面(CCTV via AP)

中美關係與「修昔底德陷阱」的差異在於:一是二戰之後的全球化,它將各種傳統關係都引入改變中,這種改變依然在進行。所有前例都沒有今天中美這般緊密的經貿、社會、科技交織,不存在今日「互惠互利,難以割捨」的共生關係;

二是在兩國之外,全球經濟佈局也已緊密相連,而「在認識到分歧的同時以和平手段尋找共識」已經成為國際普遍接受的原則——雖然美國依然是頑固派。

這也就意味着,以「修昔底德陷阱」包裝當下中美關係——事實上,現在全球輿論都如此形容——將更容易為中美貼上「必有一戰」的標籤,乃至陷入自我催眠和自我實現。

中美關係的本質,是「矛盾衝突」和「相互利益」。有矛盾、怕矛盾;得到利益、失去利益;既是直接利益、又是間接或環境利益;既是直接損害、又是間接或環境損害。如何管控「矛盾衝突」和「相互利益」這兩種關係之間的多層聯繫性關係格局,是相生相剋的作用所在。若是「矛盾衝突」的因素高於「相互利益」,那麼兩國的紛爭、摩擦和敵意就會增加,反之亦然。這兩個因素從來都一直存在於中美關係裏,只是不斷變換主次、共同作用、裏外共振。這其實就是我們現實中的中美關係。

中美關係:圖為2021年11月16日,中國北京一個商場的電視播放美國總統拜登(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舉行視像會晤的畫面。(Getty)

近年來,中美綜合國力差距進一步縮小,中國發展階段決定其愈發走向世界,握有愈來愈多的規則制定權,中國企業在各產業逐漸形成優勢地位,乃至在部分產業形成絕對領先地位,結果是中美「矛盾衝突」因素明顯蓋過「互相利益」,以特朗普2017年上台,並於2018年發起對華貿易戰為標誌點,兩國進入新階段,摩擦愈發頻繁,愈發激烈。乃至「中美難逃一戰」的說法才變得不再那麼危言聳聽。

而後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中國是唯一一個在新冠疫情肆虐的一年實現增長的世界主要經濟體。這讓美國更加緊張。所以,拜登上台後,不僅延續特朗普政府政策,而且進一步將中國定位為「最嚴峻的長期挑戰」。,他還加快了印太戰略步伐,重操他最熟悉的同盟戰略,構建「反華同盟」。讓外界更加認為中美之間風雨欲來。

基於這樣的基本認識,再去嘗試思考,中美何時攤牌?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是解決政治問題的最終手段。攤牌也是政治的延續。為什麼一個國家要攤牌?那必然就是用其他的政治經濟手段都無法解決問題了,要不惜使用戰爭手段來解決。

中國的目標很清晰,就是要崛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國家要取得與國力相稱的政治和軍事地位。目前,中國無疑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政治問題、軍事問題,經濟問題,得一步步解決問題,繼續發展。今天,用和平的政治手段無法解決問題嗎?中國的經濟已經到了不攤牌就沒法更上一層樓了嗎?顯然沒有到這個時候。

近年來,在國際格局和新舊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美國誇大中國實力、強調中國將「主導世界」的「恐華」論調顯著升温,也成為美兩黨出台對華強硬政策的重要依據。(Getty)

其實美國也一樣。如果美國有信心在不攤牌的情況下就能遏制住中國,美國也不想冒戰爭的風險攤牌。然而,近年來,在國際格局和新舊力量對比發生變化的大背景下,美國誇大中國實力、強調中國將「主導世界」的「恐華」論調顯著升温,也成為美兩黨出台對華強硬政策的重要依據。歷來,通過炮製「恐懼症」,製造一個對手,進而打壓之,是美國的一貫伎倆。但此番對華,是「製造一個對手」,還是對華的非常「不適」已經到了「恐懼」的地步,就會對美國究竟會如何做有直接影響。

其實,只要兩個國家都保持高度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兩個國家越自信,攤牌的日子就越遠。在「修昔底德陷阱」中,兩個不願意向對方臣服的國家中的任何一個失去了自信,攤牌乃至戰爭就不遠了。對未來衰落的恐懼,才是大國博弈中一個國家選擇戰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