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失算 劍指中國只會加速北約分裂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日前北約領導人在馬德里峰會期間簽署並發表新「戰略概念」,在闡明未來10年的優先事項時,把中國列為「系統性挑戰」(systemic challenge)。內容強調中國對北約的價值觀利益和安全造成了挑戰,並對中國國防建設、經濟政策、技術發展等領域多加指責,同時表示要保持對華建設性的接觸。

北約上一次在2010年發布新戰略方針時並未提及中國。十二年來的這一變化是非常重要的調整。且北約首次邀請韓國、日本、澳洲和新西蘭領導人與會。從北約秘書長和其他官員的表態來看,除了討論應對俄羅斯以外,此次峰會再次討論中國,對中國進行消極、甚至激進的角色定位。

彭博社發文稱北約峰會迎來亞洲新夥伴,北京的神經可能又要繃緊了。香港中文大學專攻中國政治的副教授詹晶談到北約對中國的關注時說,新進展肯定會讓中國感到不安,覺得被包圍和受到威脅。

英國《獨立報》引述美國官員指出,亞太領袖獲邀列席北約峰會,反映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有效連繫」美國在歐洲和亞洲的工作,也是俄軍侵烏如何令拜登政府有理據去提升全球各地的夥伴關係,同時顯示俄軍侵烏未有搶走對中國的關注,相反是「鞏固民主世界對於中俄的應對」。

中國的激烈反駁似乎印證了北約上述變化讓北京如鯁在喉。

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6月30日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北約峰會新聞發布會上發表講話。峰會在30日結束。(AP)

在分析人士看來,北約的主導者本來就是美國,北約能有此調整是美國意志的產物,尤其是拜登政府主導的產物。特朗普時期美國同盟友的關係緊張,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曾經怒斥北約已經腦死亡,拜登作為傳統精英上台後重振盟邦體系,2021年6月的北約公報已經開始批評中國的「野心和自信行為」,對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與北約安全相關領域構成「系統性挑戰」。

此次參加北約峰會的亞洲四國都和美國有雙邊軍事同盟關係,且是美國印太戰略的主要參與國。美國整合東西方盟友以求發揮更大效用的意圖是明顯的。美國試圖將中俄劃為一個陣營,將歐洲國家願意同美國一起對抗俄羅斯的意願平行轉移到對應中國上來。

北約內部除了美國和中國存在結構性矛盾,其他大多數多家和中國並無結構性安全利害衝突,土耳其甚至積極謀求加入中國為核心國家的金磚組織和上合組織。當美國提出中國構成系統性挑戰時,其他北約國家更多是給拜登一個面子,不少北約國家比如法國德國軍事上依賴美國,但是經濟上或者從全球政治的角度出發,並不一定會同意對抗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中)、韓國總統尹錫悦(左)、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右)6月29日在馬德里北約峰會期間,舉行三國首腦會談。坐在拜登後面的官員分別是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國務卿布林肯及防長奧斯汀。會談僅僅25分鐘。(AP)

未來如果美國將中美之間的矛盾延伸為中國同北約的矛盾,一旦需要其他北約國家付出軍事代價,極有可能催發北約急速分裂。因為中國不是俄羅斯,俄羅斯威脅對歐洲國家來說是迫在眉睫的,但是中國沒有在地緣方面對歐洲有競爭和擠壓,不少北約成員國視中國為重要的經濟夥伴,有全球視野的法國德國更不會輕易放任北約捲入同中國的軍事對抗。

且應該注意到的是,美國印太戰略中十分重要的一個國家印度並沒有參加北約峰會。一直意圖拼湊美日印澳「四邊機制」,藉此圍堵中國、維護美國霸權的美國這次卻沒有邀請印度參會,不得不說是美國整合東西方盟友的一大缺口。美印簽署不少軍事協議成為準盟友,但還不是盟友,印度在國際局勢中更多是漁利觀望者,而並非戰隊者。

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和澳洲的共同防禦條約都是雙邊的,且已經存在了約數十年。日韓歷史矛盾重重,美日韓盟友尚且難以歸攏,更別提日韓澳新等盟友和北約盟友的合作,將是更為複雜的一盤棋。美國是否有能力駕馭統帥眾盟友還是未知數。

因此,美國東西方盟友的整合並不能說明針對中國組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包圍圈,這個包圍圈的成色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