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接班人是「阿斗」? 德國或迎來「綠色風暴」
4月20日,經過長達10日的政治戲碼後,德國基民盟(CDU)黨魁拉雪特(Armin Laschet)終於成為了基民盟與其巴伐利亞姊妹黨基社盟(CSU)的「聯盟」總理人選,正式成為在位16年即於卸任的現任總理默克爾的接班人。
就在同一天,在此前一周內進行的民調顯示,「聯盟」民望大跌7個百分點至21%,而綠黨民望則上升5個百分點至28%,成為全德民望最高政黨。這位暫時看起來還像個「扶不起的阿斗」的拉雪特,能否在本年9月大選後「成功」接班,恐怕是未知之數。
「聯盟」之所以民望大挫,普遍認為其直接原因是一連上演10日的基民盟—基社盟「同室操戈」鬧劇。
拉雪特本年1月以極微差距壓過基民盟保守派,成為追隨默克爾中間務實路線的繼承者。然而,這個德國最大州州長的民望極低,於是就引起了基社盟黨魁、巴伐利亞州長索德(Markus Söder)「入主柏林」的挑戰。雖然外界猜測良久,但索德到4月11日才宣布有意參選,令到馬上打亂了基民盟的布局。
由於德國本年來疫情大漲、疫苗接種緩慢、基民盟和基社盟議員口罩採購涉貪醜聞連爆,曾獲得疫情紅利而民望一度接近四成的「聯盟」,在此次「爭位」風波之前民望已急挫至28%上下。於是,在對上其他黨總理人選都有極高支持度的索德就成為了「聯盟」的潛在救星,然而「聯盟」二戰後執政總時間長近50年間都從來沒有出過基社盟總理,索德的基社盟身份就成為了最大的障礙。
基民盟難得宮鬥劇 執政專業形象盡毀
起初,基民盟黨內大老表示一致支持拉雪特,希望勸退索德。豈料索德自知基民盟的國會議員擔心拉雪特會害他們失去議席,傾向支持自己,於是堅持要由看更廣泛的基民盟代表來決定總理人選誰屬。
由於基民盟並沒有正式的總理人選選舉機制,以往都由閉門作業內部解決。這次「閉門作業」卻變成了在媒體上充斥小道消息、為時長近十天的宮廷內鬥劇,與默克爾16年來為基民盟建立起的穩定和專業形象大相逕庭。
更嚴重的是,採行雙黨魁制「一山藏二虎」的綠黨,在4月19日卻一致選出了年僅40歲的女黨魁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作為總理人選。宣布結果的人也正正是另一位黨魁哈貝克(Robert Habeck),而且此決定早在復活節前確定,黨內大老卻能保密消息,直到「適當時機」才宣布。此等黨紀,將基民盟完全比下去。
同一天,基民盟行政委員會為總理人選進行非正式投票,在40張有效票中,拉雪特獲得以77.5%支持之勢擊敗索德。然而,如果計上棄權票,拉雪特得票只得67%,舉一周多前「一致支持」相距甚遠,諸如德國經濟部長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之類的默克爾盟友也站到了索德一方。而且,這次投票對於基民盟大老而言更是「同黨」與「異黨」之間的選項,拉雪特在此等條件之下也只得六成多支持,可見這不只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分裂,更是基民盟的內部分裂。
在投票結果出爐後,索德沒有即時表態;此時外界更盛傳索德將迫使較傾向支持他的「聯盟」國會黨團進行另一場非正式的總理人選投票。如果事情發展到這樣,在兩個非正式投票結果相異的情況下,這場宮鬥劇的續集將會陸續有來。
然而,眼見綠黨「隊形齊整」,索德自知須為「聯盟」大局着想,也不能不退。於是,到了4月20日(即基民盟大老投票翌日),他才宣布退出競逐,表明「只有團結的基民盟—基社盟才會成功」。而拉雪特在「勝出」之後也特別感謝基社盟,以及他和索德之間的「個人情誼」。
然而,拉雪特的勢弱已是路人皆見之事。根據上周公布的兩個民調:認為拉雪特適合當總理的受訪者只得29%,而索德的支持則高達63%;另一個民調更顯示有高達72%的保守派受訪者認為索德是更佳人選。基社盟的秘書長就指索德是「人民心中的候選人」,不過在基民盟多數支持之下,只好服輸。
「聯盟」之失乃綠黨之得
相較於「聯盟」兩派的分裂,過去以內鬥聞名的綠黨,此刻卻似乎從基民盟手上奪來了穩定和專業的政治戲份。
數十年來,綠黨一直由「現實派」(Realo)與「基本教義派」(Fundis)的路線之爭所困擾,直至2018年選出貝爾伯克和哈貝克兩位中間派當領袖才告一段路(兩人在翌年冬季黨代表大會,更分別獲得97%與90%的黨代表支持)。如今,兩派相爭的戲碼已由綠黨搬到了基民盟—基社盟中上演。經過10日宮鬥之後,拉雪特與索德紛爭雖解,卻似乎難改「聯盟」已被損毀的形象。
在此形勢之下,外界本年初預期的「黑綠聯盟」(即「聯盟」與綠黨組成聯合政府)已失去其必然性。除非疫情和疫苗接種狀況大佳、拉雪特突然民望急升,「聯盟」得票大概會比2017年上屆大選更低,甚至失去第一大黨的地位。
主打減排的綠黨本來就不願與傾向支持汽車業(即幾乎等同於較寬鬆排放規限)的中間偏右「聯盟」合作。如果綠黨自己成為了第一大黨,或者席位落後基民盟不多,將更有望與社民黨(SPD)及自由民主黨(FDP)組成「紅綠燈聯盟」(同樣是三個黨的代表顏色;自民黨顏色為黃色),並以最大黨之勢奪走總理一職。
德國的政治形勢在此也對綠黨有利。相較於「聯盟」的拉雪特(甚至是索德),以至民望已大大落後綠黨的中間左翼社民黨的總理人選、現任財長肖爾茨(Olaf Scholz),年僅40歲的綠黨總理人選貝爾伯格是唯一能夠代表世代更替的候選人。在疫情和外部經濟情勢都突顯出德國既有制度的缺失之際,民眾求變心切,於選戰中對上這一群白種老男人,對貝爾伯格來說當然是極其有利。
而且,對上這些政策面目模糊的總理人選,貝爾伯格的綠黨變革性政策立場清晰。加上在綠黨「現實派」已成主導的格局之下,這些變革也再非革命性的變革,而是德國人能夠接受的循序漸進。這也成為了綠黨的選舉優勢。
綠黨已進入主流
回顧過去,綠黨在1980年代的西德成立,由反核、反戰、環保主義者和馬克思經濟思想的倡導者組成,一直處於國家政治的邊緣,在1998年至2005年曾為社民黨執政聯盟的小黨,卻因其議席比前者低四五倍,影響甚微。加上現實政治與「馬上變綠」的基本教義派之間的路線之爭,綠黨一直未能打入主流。
然而,到了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之後,綠黨才逐漸打入主流,更於2011年奪得首個州政府控制權——這更是作為產業重地(例如歐洲最大軟體公司SAP的總部就設於此)、有1,100萬人口的德國第三大州巴登符騰堡(Baden-Württemberg)。
此州的綠黨州長克瑞特許曼(Winfried Kretschmann)年屆72歲、曾是共產黨人,如今卻是以黨內親商派的身份自居,其州政府的執政聯盟更是中間偏右的基民盟。克瑞特許曼的政治路線所象徵的正是綠黨向中間靠攏、從兩方爭取選民的「左右逢源」趨勢——在巴登符騰堡,約三分之二的基民盟選民指如果克瑞特許曼參選總理,他們會支持他。
回看今天,雖然不少人仍對綠黨的「管治經驗」和「立場極端」有憂慮,然而今天的綠黨在全德16州中的11個都是該州政府的聯盟政黨,其盟友從基民盟、社民黨到前共產左翼黨(Die Linke)都有,且在國會上議院有實質否決權,早已不是昔日抗議型政黨的吳下阿蒙。當中,類似克瑞特許曼的中間路線更成為了綠黨的成功之法,甚有取代默克爾中間路線之勢。
德國的新中間路線?
相較於以往馬克斯主義式的反市場傾向,如今的綠黨主張市場主導,只求消除其中的外部性、尋租行為和寡頭壟斷。2018年,綠黨更建立了專門的經濟委員會,邀得德國企業巨頭的領袖參與,是為綠黨「走向市場」的代表性舉措。
雖然綠黨此刻仍主張提高最低工資、落實每周工時30小時上限、全民基本收入(UBI)、租金管制、取締煤電和內燃機汽車、歐盟碳邊境稅、加重碳排放成本等等傳統上對企業不友善的政策主張,可是隨着企業自己都向綠色政策傾斜——例如寶馬(BMW)就聲言要在2030年半數銷售量為電動車的目標——而綠黨也主張放棄德國中間兩黨傳統上的財政保守政策,去支援新創企業,和配合歐盟集中在科技、半導體、人工智能、5G網絡等項目的投資。這些都有利綠黨爭取商界支持。
在意識形態的層面上,綠黨已成為德國最主力反對極右的勢力,有助爭取嫌棄「聯盟」對極右抵制不足的溫和保守派選民支持;同時,綠黨也放棄了以前強硬的和平主義,認為德國除了要配合北約盟友發展軍力之外,「在一些情況下」也有出兵在外的準備。而且,在外交之上,綠黨主張合符倫理的外交政策,對中國和俄國站在德國政治光譜中的最強硬立場,有呼應拜登政府外交路向的可能。
如今這個改頭換面的綠黨,在政策上順着德國政治中線的新轉變而走,相較於傳統政黨也算是旗幟鮮明且主張清晰,此刻遇上主政16年的默克爾「幾乎」後繼無人,以及「聯盟」抗疫紅利的失落,似乎已是一隻腳踩進了德國聯邦總理府的門戶。本年9月大選,這場「綠色風暴」會否吹襲柏林,一舉吹倒「聯盟」這個唯一尚未完全失落的德國傳統政黨,值得我們留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