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襲擊伊朗只是配角「過場戲」 核協議成敗決定權在美國

撰文:周萱
出版:更新:

近幾日中東局勢變化叢生,伊核協議命運幾經波折。先是承諾重返協議的拜登政府在上任兩個半月後,終與任期僅剩兩月的溫和派伊朗政府從4月6日起開啟間接談判,雖然雙方在解除制裁範圍方面仍存顯著差距,但都承認談判具建設性。
不過正當外界展望談判穩步推進時,力阻伊核協議復生的以色列趁機搞事,4月11日對伊朗核電廠發起攻擊,所釀損失恐需9個月才能修復,引發伊朗威脅將濃縮鈾豐度提高到前所未有的60%,原本謹慎樂觀的氣氛突然變得晦暗不明。究竟伊核協議還有幾分生機?

此前,美伊雙方4月6至9日在維也納的間接會談取得了一定進展,雖然兩方分別住在一馬路之隔的兩家酒店,需要通過來回穿梭的歐盟外交官傳話,但也成立了兩個工作組分別聚焦雙方重返協議,以及同步協調雙方措施,避免「你先動我才動」的幼稚戲碼。

當然談判還是相當棘手。伊朗要求拜登悉數取消特朗普政府施加的約1,500項制裁,既有伊核協議承諾取消的範圍(例如針對核項目的制裁),也有以人權問題或恐怖主義等名義施加的繁多制裁(譬如將伊朗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制裁伊朗央行在內的所有主要銀行等)。美國則明確承諾取消前者,至於關鍵的後者,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引用國務院高官指美方正在逐條審查各項制裁是否「正當」(legitimate),是的話會予以保留。《華盛頓郵報》又透出風聲,指願取消「影響伊朗在伊核協議框架下追求更廣泛經濟利益的制裁」。

簡單來說,拜登政府會保留一部分制裁,但應不會嚴重影響伊朗經濟。而究竟放生哪些項目,無疑還需美方內部評判以及與伊朗挨個拉鋸。不過無論如何,拜登政府表面上不執着構建一個「更好更全面」伊核協議(包括遏制彈道導彈項目、要求伊朗改善人權),想必讓伊朗鬆一口氣,雙方都形容談判具有「建設性」,伊朗總統魯哈尼(Hassan Rouhani)還展望兩國開啟「新篇章」。

伊朗納坦茲核電廠(Natanz)4月11日遭以色列攻擊,損失慘重。(美聯社)

以色列:激進配角難左右大局

但以色列的攪局打亂了談判進程。在談判第一日,以色列便炸毀了一艘疑屬伊朗革命衛隊的船隻。眼見此舉未激起反響,該國又趁4月11日談判間隙日高調襲擊納坦茲(Natanz)核電廠。據報道,是次襲擊將核電廠主要和備用電網炸出一個大洞,幾千台離心機因此損毀。這毫不意外地激怒了伊朗的強硬派,承壓的談判負責人阿拉奇(Abbas Araghchi)宣布將啟用1,000台更強力的離心機,將濃縮鈾豐度從現有的20%提高至前所未有的60%,離武器級別的90%濃縮鈾更近一步,同時伊朗也對色列商船進行了報復。

事實上,外界都對以色列趁機發難並不意外,該國一直傾向更激進地遏制伊朗核能力,對於僅旨在延遲伊朗核項目的伊核協議百般不滿。奧巴馬曾在2015年直白形容,「除了以色列,全球所有國家都支持伊核協議」。

但本質上,伊核協議的命運還是掌握在美伊手中,以色列難以左右大局。我們可以預計,只要拜登能像奧巴馬一樣有達成協議的決心,就可約束住這個激進的盟友。

此前,在強硬的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Mahmoud Ahmadinejad)不斷推進核項目時,以色列除了與美國在2010年合力以「震網」(Stuxnet)病毒癱瘓千台伊朗離心機,還在2010年至2012年期間暗殺四名伊朗核科學家,但在奧巴馬表示強烈反對這種暗殺行為後(他2012年9月甚至沒有接見訪美的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色列也最終選擇收手,不在為談判製造障礙。

因此,只要拜登能向以色列發出足夠嚴厲的警告,必然能約束住其搞事行為。但這也進入了談判真正困難的水域。畢竟重返協議的最大阻礙,還是來自美伊自身,且尤以美國為主。

以色列雖然致力於阻礙伊核協議的締結,但只要美國發出足夠強力的信號,便可制止其過激行為,圖為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在襲擊完伊朗核電廠次日,與到訪的美國防長奧斯汀會面,(美聯社)

伊朗戰略定力還能維持多久?

先看伊朗方面,該國還是保持了過往的戰略定力。無論是去年初美國暗殺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Qasem Soleimani),還是去年11月底以色列刺殺伊朗頂級核科學家法赫里扎德(Mohsen Fakhrizadeh),伊朗的回擊都相當克制的,軍方、教士和溫和派內都有聲音警告不要落入特朗普政府和以色列的挑釁圈套,從而被捲入戰爭。

此次伊朗方面回應也是如此,它將濃縮鈾提升至60%的豐度表面上氣勢洶洶,但考慮到其已從1月開始製造20%豐度的濃縮鈾,且由於濃縮鈾豐度增加的難度並非呈線性關係,20%豐度已離90%武器級豐度只有一步之遙,因此60%豐度與20%在本質上沒有顯著區別。

而且,在伊朗剛有幾千台離心機損毀的情況下,提高豐度的威脅也像是無牙的老虎。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正好在伊朗宣布提高豐度當天發表的年度威脅評估,也指「伊朗沒有在開展關鍵的核武器發展活動」。

更重要的是,伊朗核談判代表還是於4月13日如期返回了維也納,準備進行下一輪談判,儘管談判時間因歐盟外交團隊中有人確診新冠而推遲,這已表明了該國談判決心依然堅定。

但伊朗的戰略定力,歸根結底還是來自軍方和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Ali Khamenei)方面對於重返協議抱有一定希望,給了溫和派政府嘗試的空間和動力。而溫和派顯然願做出比其官方立場更多的讓步,例如路透社3月底有報道指出,伊朗政府願意雙方逐步回到協議而非堅持美國一口氣取消所有制裁,例如伊朗願以停止制裁20%豐度濃縮鈾,先換取美國解凍伊朗國外150億美元資產的一部分,據悉哈梅內伊也初步同意這個計劃。

立場溫和的伊朗總統魯哈尼任期僅剩下兩個月,未來很可能由強硬派接棒。(美聯社)

不過時間不等人,如果溫和派未能快速拿出結果,軍方和哈梅內伊顯然會逐漸耐心耗盡。考慮到伊朗即將在6月18日進行總統選舉,屆時完成兩屆任期的魯哈尼必須下台,而如今幾名最具實力的候選人都是軍方出身,立場更為強硬。

例如被認為勝選機率最高的前國防部長、空軍出身的德吉汗 (Hossein Dehghan)近月多次指責拜登的對伊政策與特朗普無異,要求拜登盡速取消所有制裁以及保證未來不再任意退出協議,還打算要求美國賠償制裁帶來的損失(伊朗官方曾估計相關損失達到1萬億美元)。這些言論足以預示着一旦德吉汗上任,美伊談判將變得更加棘手。溫和派時日無多,強硬派即將接棒,伊朗過去幾年表現出驚人的戰略定力,很可能一去不復返。

拜登能把握住最後的機會窗口嗎?

但歸根結底,能否重返伊核協議的主動權還是在拜登政府手中。目前拜登面臨多方面的難題,先是技術方面,面對特朗普政府布下的制裁「地雷陣」,需要挨個審查1,500條制裁具體內容並評估是否取消,本身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人力,有匿名官員抱怨特朗普政府是存心為重返伊核協議製造障礙。

第二則是政治方面,美國右翼媒體已開始蓄力攻擊拜登,例如《紐約郵報》指責拜登「對伊朗屈服,沒得到任何回報」,前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也在霍士新聞(Fox News)上攻擊拜登「拆毀特朗普的中東和平政績」,一旦等到此後具體的取消制裁措施出爐,尤其是拜登若希望救活協議勢必需要撤銷對伊朗革命衛隊的恐怖組織認定,無疑會引起更響亮的攻擊分貝,如何頂住政治壓力也至關重要。

但如果拜登有足夠決心,技術和政治方面的困難都可以克服。畢竟一旦其未能把握住機會窗口,趁伊朗溫和派政府相對好打交道時速戰速決解決伊核協議,之後的發展大概率不利於美國戰略布局。

伊核協議命運掌握於美國總統拜登手中。(美聯社)

目前,美國正在撤出中東,例如拜登4月13日承諾在今年9月11日撤軍阿富汗,配合將外交和軍事資源更多轉向印太的策略,而如果伊核協議遲遲不得到解決、伊朗轉而採取激進武裝行動引發中東動蕩,逼迫美國不得不在中東投放更多資源和精力,這就與其主要戰略目標背道而馳。另外,目前中俄伊三國關係越發緊密,如果伊朗下屆政府確定返回協議無望,很可能會徹底倒向中俄,而由於伊朗本身石油資源豐富,可以幫助強化中國的「石油人民幣」機制,衝擊石油美元霸權。

因此,伊核協議究竟能否復生,以色列的攻擊並不能左右局勢,伊朗國內正在收窄的機會窗口值得注意,更重要的,還是拜登政府能否把握大局果敢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