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核協議|拜登回到「間接」的談判桌 中國不僅是調解者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修復了特朗普執政時期的很多外交漏洞,重新回到了特朗普退出的一些國際協定或組織,比如巴黎氣候協議和世界衞生組織,也撤銷了針對穆斯林的旅遊禁令。但唯獨對中國和伊朗,拜登政府並不急於改變前任的極端強硬政策,態度一直是先和盟友協商,並考慮國內輿論,尤其是共和黨人的反對意見。
所以,一番盟友外交鋪墊後,拜登政府和中國在阿拉斯加舉行了對話,而且白宮對內強調並非戰略對話,而是一次性對話。對於伊朗而言,白宮也是謹小慎微。從4月6日開始,美伊代表在奧地利維也納開展面對面討論,中國和俄羅斯、英國、法國及德國五個伊朗核協議締約方擔任調解人。按照白宮的説法,這是間接對話,而非正式的美伊外交談判。
伊朗方面也拒絕與拜登政府直接對話。也就是説,中俄和歐洲國家代表美伊兩國開展討論。這是典型的穿梭式外交。
從外交層面來看,這是拜登上台以來開展的首場實地國際談判。但是,如果從美伊關係現狀和國家實力差距來看,這種非直接的外交對話,其實應該算是拜登政府做出的一種讓步。
一方面美國政府違反國際協議規則在先,伊朗政府有理由要求美國做出讓步。拜登政府也一直承諾要有條件回歸該協議;另一方面,美國退出伊朗核協議後,伊朗重啓了鈾濃縮活動,並將濃縮鈾提升至20%的純度,這又回到了奧巴馬時期那樣美國不得不談的地步。拜登民主黨政府和國會左翼勢力也不希望和伊朗發生衝突,更不希望以色列莽撞之舉將美國捲入同伊朗的軍事衝突當中。
這種讓步非常難得。拜登想要回歸的伊朗核協議,經歷特朗普四年,已經被很多人視為有缺陷的協議,或者説是一個問題協議。拜登如果過早回歸,只會被共和黨抓住把柄,認為拜登政府向敵手讓步。此次美伊對話之際,一些共和黨參議員就致信拜登,反對這種外交接觸。很多共和黨希望繼續利用對伊制裁迫使伊朗改變地區行為。
雖然伊朗和中國是兩種不同形式和內容的挑戰,但拜登政府面臨的對伊決策困境和對華決策困境非常相似,都要考慮地區盟邦感受和國內輿論壓力,稍有不慎就會陷入被動。如果觀察美伊之間的討價還價、互相試探的過程,也可以對中美接下來的外交接觸尋找一些提示。
拜登競選時就曾承諾回到伊核協議,前提是伊朗首先重新履行其承諾。他上台後,國內外也在等待看他如何履行承諾,如何應對伊朗要求美國先解除所有制裁的要求。但無論如何,先接觸是第一位的。
對華關係也是如此。拜登競選時曾明確提到,特朗普對華政策「全是錯誤的」。但他上台後又繼承了部分特朗普對華強硬政策,然後在此基礎上加入了自己或者民主黨外交的「元素」,主要是開展盟友外交和價值觀外交,並加大國內基建、醫療和教育投資,以此樹立美國對華談判的「優勢地位」。
美國提出阿拉斯加對話,其實也算是拜登政府的試探行為,也是中美雙方打破僵局重啓對話的一種嘗試。只不過,對話讓美國出乎意料,中國不但絲毫未展現出讓步的跡象,而且有力反駁了美方的對華指控。
所以,拜登政府應該能夠意識到,對於伊朗和中國,美國消極接觸和持續制裁的手段並不奏效,矛盾雙方終究還是要回到談判桌。通過此次中國擔任調解者,白宮更應該認識到,中國是地區穩定秩序的維護者,而非破壞者。在伊朗核等地區問題上,中國是美國的重要外交夥伴。
雖然拜登政府主張在該對抗的領域開展對抗,但中國所展現出的地區及全球擔當,更應該得到美國積極的回應。這也有助於兩個大國重建互信、化解矛盾,讓雙邊關係重回正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