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對外援助遭質疑 中國該怎麼辦?
隨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已經基本控制住疫情的中國開始加大對其他國家的援助力度,然而收穫的國際輿論卻並不樂觀。
來自中國的醫療物資多次被質疑存在質量問題,中國對外援助的行為本身也被打上了「政治宣傳」、「口罩外交」的標籤。
外援醫療物資質量遭質疑
荷蘭衛生部3月28日發表聲明稱,此前收到130萬片標明「KN95」等級的中國製口罩,但經過兩次測試,發現口罩未能緊貼臉部及過濾病毒功能不合格。對於首批60萬片已分發到各地醫院供醫護使用的口罩,荷蘭當局緊急下令全部收回,並將更嚴格地檢測從中國訂購的口罩。
中國商務部與外交部對此進行了澄清,稱荷蘭公司向中國相關企業採購的這批口罩為用於個人防護非醫療用途口罩,出口報關手續也是以「非醫用口罩」名義履行。
與此同時,有捷克醫學專家表示,從中國採購的新冠病毒檢測試劑盒錯誤率達80%。不過中國駐捷克大使館隨後引用捷克衛生部副部長普利姆拉的話稱,所謂80%錯誤率的說法不正確,該批中國快速檢測劑的錯誤率為20%至30%,是指向性檢測,捷方對此早已知情,如果要確診,還需進行PCR(核酸)檢測。
但對於中國產檢測試劑盒的不信任已經散播開來,西班牙衛生部因為擔心檢測結果不準確,撤回了交付給馬德里地方政府的8,000個產自中國的快速檢測試劑盒,並退回另外5萬個沒有分發的檢測試劑盒。土耳其政府則發佈消息稱,發現從中國寄來的快速檢測試劑盒準確率僅有30%-35%,決定放棄對任何患者使用這批試劑盒。
更早之前,中國電商巨頭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曾被曝出「捐贈丹麥50萬片口罩因為質量問題被拒」、「加拿大警告阿里巴巴口罩不符合標準」等消息,但之後均被證實為謠言,馬雲也在公開社交媒體上發聲,「公益需要善心,更需要善能。」
而最新對中國醫療物資說「不」的則是美國。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FDA)官網日前發出一則「緊急使用管理」公告,聲明可以滿足指定性能標準的可接受的呼吸器產品只有六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並不在名單當中。這意味着中國標準的KN95口罩將被拒絕進入美國市場。而在不久前的3月17日,美國疾控中心(CDC)曾公布過一個「優化N95呼吸器供應的策略」,明確包括中國在內的七個國家和地區生產的、與N95同級別的口罩可在美國替代使用。
美國方面對中國口罩態度180度大轉彎令全球觀察人士感到驚訝,畢竟美國是當前的疫情重災區,防疫物資緊缺,對海外生產的口罩需求快速攀升。公開資料顯示,目前美國國內一片N95口罩的售價已上漲至20-25美元之間。據美國CNBC等媒體報道,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發言人表示,在接下來的18個月裏,計劃購買約5億個N95呼吸防護設備和口罩。
「中國製造」此時更應建立口碑
美國的情況比較特殊,對中國口罩關閉審批通道有政治因素的考量,即便醫療物資緊缺,也要「像拒絕華為那樣將中國口罩關在美國市場大門外」。而中國口罩等醫療物資在歐洲等其他西方國家的遭遇,更多遇到的是標準不同的問題。
在醫用口罩中,N系列屬美國標準,KN系列屬中國標準,FFP系列屬歐洲標準,KF系列屬韓國標準。中國國內採用等級較高的KN95型口罩,是能夠過濾掉超過95%的非油性顆粒物,防護效果與歐洲標準口罩FFP2(歐洲口罩標準分為FFP1、FFP2和FFP3三個類別)大致相當。
也正因這樣的原因,中國外交部在回應關於中國醫療用品的質疑時披露,在中方抗疫初期,中國收到其他國家的援助物資當中,也存在不合格產品的現象。
但是,儘管出口荷蘭的口罩、出口捷克的檢測試劑盒的相關問題得到了中方的解釋,近一段時間各國政府通過私人公司從中國企業購買的醫療物資頻頻被曝出各種問題,這是客觀事實。中國並沒能確保其所出口的產品皆質量達標。
長時間以來,「中國製造」的國際口碑一直是負面詞,近年來雖然在一些大型特種裝備、高科技產品上取得突破,航天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但中國出產的輕工業產品仍然沒有擺脱「粗製濫造」、「低價衝量」的印象,與「日本製造」、「德國製造」的口碑天差地別。
當新冠肺炎席捲全球,率先從高風險陰影中走出的中國,先後收到了塞爾維亞、西班牙、菲律賓等國的求援,生產防疫設備的中國企業也接到了世界範圍內的大量訂單,比如生產呼吸機的中國企業已經將生產進度排期到了下半年。
既然中國已經是全球抗疫物資供應的關鍵一環,中國產口罩、試劑盒等產品在某種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國製造」的水準,無論是因為對不同國家標準的掌握度不夠,還是交易環節溝通上的低級失誤,抑或就是純粹的質量不達標,相關企業錯失了提升「中國製造」口碑的機遇期,對中國來說是一次重要的教訓。
「別有用心的善舉」
不過相比防疫產品質量,對中國來說更嚴峻的問題,是當下技術性問題已經發酵為輿論質疑中國的政治話題。
客觀地說,「全球質疑中國」只是被媒體炒作出的錯誤印象。且不論絕大多數亞洲、東亞、非洲國家對中國援助的認可,便是西方國家在官方層面也普遍對中國的援助表示歡迎和感謝。
不僅有塞爾維亞對中國醫療隊施以最高禮遇,與醫療物資質量問題相關的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政府對中國的公開表態也均是讚美之詞,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3月31日在記者會上還特別對中國企業阿里巴巴表示感謝,「在加拿大困難的時候,阿里巴巴送來了50萬口罩和10萬套檢測試劑盒」。認為「中國對外援助包含政治目的」的質疑,主要來自歐美主流媒體及個別政客。
譬如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對中國「慷慨解囊的政治權術」發出警告,呼籲歐盟「捍衛歐洲免受詆譭」,英國內閣辦公室部長高文浩(Michael Gove)日前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去年12月中國就出現首個新冠病毒病例,但來自中國的報告並沒有清楚地說明疫情的規模、特質和傳染性」。美國白宮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Peter Navarro)則認為中國正在以提供物資的方式進行「宣傳」。美國總統特朗普甚至在4月1日白宮疫情記者會上說,中國的新冠疫情數據記錄看上去「輕微」,「誰知道北京是否瞞報」。
媒體層面,與其說是「質疑」,不如說是在實事求是地報道他們所觀察到的現象。英國《每日郵報》3月28日援引英國政府人士的話說,中國向各國提供的援助是「掠奪性援助」。法國《費加羅報》同一天也刊登有一篇題為「中國是怎麼利用病毒發起反攻的?」的評論,稱中國似乎戰勝了新冠病毒,但是中國耽誤了全球疫情防控的時機,現在用中央帝國的姿態吹噓「中國方案」,是發動一場「全球性的反攻」。法國《世界報》派駐中國的記者亦報道稱,目前的中國終於開始「在國際輿論場上,給自己之前在國際遭受的抗疫遲緩,信息公布遲緩等指責展開了大型輿論反攻」。《世界報》另一篇報道則將中國給法國輸送物資的活動描繪為中國宣傳「中國在拯救世界」, 目的是「掩蓋他們否認疫情,說了兩個月謊話的行為」。
捱罵是常態
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中國方面需要明白,援助醫療物品的質量問題被無限拔高,上升至政治問題,是因為不少人希望藉質疑中國來掩蓋自身對疫情的應對失當;中國方面也要明白,中國今日的世界影響力,以及迥異於西方的文化政治體系,決定了中國永遠會是眾矢之的,在這過程中,自己的成績會被淡化,自己的差錯會被放大,這就是今日之現實——因此,中國要懂得在捱罵中保持足夠的自信。
對於不少西方世界的人來說,只要中國還沒有實現「政治民主」,結束「一黨專政」,成績再多,也不過是枝節和皮毛而已,中國終究還是「專制」甚至是「獨裁」的。在這樣的前提下,中國控制住疫情是犧牲了「人權」的,感染人數少很可能是「瞞報」,對外援助更是反向的「和平演變」。
一些國家對中國的發展不適應不接受,是常態。暫時摘不掉有色眼鏡,對中國誤解、質疑、詆譭,也很正常。疫情並不會中斷政治鬥爭,全球「大變局」甚至因此加速。現階段,中國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被推上風口浪尖。這是中國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必須走過的歷程,必須承受的代價。
輿論戰、外交戰、口水仗,這些都在可以承受的範圍之內,只要中國對自身防疫成果有信心,坦然面對罵聲,從容發展自己,繼續在國內保持正確的抗疫措施,在國際承擔起一個世界大國應承擔的責任,這樣即可。畢竟,面對這場全球都「跌倒」的疫情,決定最終前景的,還是要看誰能真正地先「爬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