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變為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 全球化漸成地區化?
根據美國政府周五(8月2日)公布的數據,在2019年上半年,中國已變成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排在墨西哥與加拿大之後。同時,東盟整體的對華貿易額也超越了美國。
這種趨勢,固然有其貿易戰因素,不過卻是全球化漸變地區化的一環。
中美貿易戰中的越南角色
2019年上半年,中國對美出口減少12%,而美國對華出口則減少19%。可見,在雙方的關税戰之下,廠商都逐漸調整自身的供應鏈。如果情況持續,雙方貿易的減少只會越來越加明顯。
枱面上的數據,其實暫時並未反映中國對美出口的減少。以2019年上半年的數據來看,越南對美出口就突然的增加了33%。根據《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由於越南同期的中國進口貨額亦有大幅提升,其中不少實是中國經越南作少量加工、組裝,然後掛上「越南製造」以避開美國關税的出口貨物。
由於越南本身就對美國有大量出口,美國海關短期內也難以檢查。然而,長遠而言,此等漏洞將會被堵塞。因此,不少廠商都表示將「多元化」其供應鏈。這種「多元化」,其實加速了全球化逐漸變成地區化這個早已有之的趨勢而已。
全球化減速 早已有之
雖然全球貿易額繼續有所增長,不過其增長已逐漸減慢,由2017年的5.1%,下跌至本年預計的2.1%。同時,《經濟學人》早前觀察對外直接投資、跨境銀行貸款等12個全球化指標,也發現其中8個,在2007至2018年之間也呈現下降趨勢。由此可見,全球化的趨勢其實早在中美貿易戰爆發之前,陸續有所緩減。
箇中原因極多,而不同產業也有不同趨向。其中一大因素是跨境服務貿易的崛起。根據2017年數據,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為17.3萬億美元,而服務貿易總額已達5.1萬億美元。過去十年,後者的增長速度比前者快60%。同時,根據顧問機構麥肯錫的估算,貿易中商品的價值其實本來也有三分之一來自服務,因此以上數據更有可能被低估。而服務貿易由於時區上或地緣上有接近客戶的優勢,使得全球化逐漸趨向地區化。
另外,各地商品偏好上的差異也加速了地區化的趨勢。其中一個例子就在汽車業。由於近年油價下跌,美國消費者愈加喜愛小貨車及運動型多功能汽車,因此福特汽車就逐漸結束其在美國的小轎車生產,而通用汽車卻離開歐洲市場,轉而鞏固其美國營運。
而網購崛起、貨品日內送達的需求,以及產品偏好的多元化,也使過去集中一地生產大量貨品,再銷往全球的經營模式逐漸變得不合時宜。未來諸如3D打印等一器多用的工業生產技術愈加成熟,也只會加速這種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地域距離的趨勢。
貿易戰只是一段插曲
特朗普上台以來所掀起的貿易戰,只是加速了這個全球化漸變為地區化的過程而已。
在過去,商家只因成本考慮,而將供應鏈不斷拉長、細分,上下游供貨商的分層越分越多,如果供應鏈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廠商連問題出在哪裏也未必了解。例如,2011年日本遭遇海嘯,某全球半導體廠商希望了解其供應鏈可能會遇上的風險,最後要100位行政人員,花上超過一年時間,才能把整個供應鏈的各層環節搞清楚。
貿易戰,只為這種對供應鏈的擔心,加上了政治因素。全球性律師事務所貝克·麥堅時(Baker & McKenzie)四月期間訪問了600家亞洲區的跨國企業,其中接近一半表示正考慮供應鏈的重大變革。由此可見此趨勢之烈。
特朗普的貿易戰,看起來似乎是大刀闊斧破壞全球化之舉,然而事實上這只是原有地區化趨勢的一段插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