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會對華為高舉輕放嗎?

撰文:鄭真
出版:更新:

特朗普在日本訪問期間說,華為事件可能會在美中貿易協議框架內得到解決。在觀察人士看來,迫於形勢壓力,美國可能不得不對華為高舉輕放。

雖然美國政府宣布將對中國科技公司華為的禁令延遲90天實施,直到8月中旬才會生效,但美國將從產業鏈全方位封殺華為已經是業界共識。

美日歐等同華為有商業往來公司的表態,近來頻頻登上各大媒體的頭條。有公布採取禁令的,也有宣布闢謠的,還有美國媒體稱美國將把中國其他高科技企業納入名單。華為引發的中美科技戰,一時蓋過了關稅戰成為輿論熱議焦點。

最新的消息顯示,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日本訪問期間說,華為事件可能會在美中貿易協議框架內得到解決。

目前輿論各方普遍關心的是中美領導人會否在6月大阪G20領導人峰會見面談判,中美關稅戰能否終止,事關華為的科技戰會否持續擴大。

在觀察人士看來,迫於形勢壓力,美國可能不得不對華為高舉輕放。

首先,美國第一階段在全球範圍內遊說其他國家封殺華為的行動已經宣告失敗。

印尼、馬來西亞、泰國、韓國、柬埔寨等中國周邊國家大多是沒有限制華為、甚或已經在使用華為設備。除了美國之外,「五眼聯盟」的其他成員也或多或少對封殺華為的行動表示後悔。新西蘭作為最先跟緊美國步伐的國家,卻因為中新貿易關係惡化,致使其國內負擔加劇,從而改口稱要獨立評估華為的風險,甚至還說沒有將華為設備排除在其5G建設之外。英國官員最近明確稱不會實施完全的禁令。至於法國與德國就更是堅持採取獨立的安全審查政策。

既然勸說的「敬酒」成效有限,那麼目前將華為列為禁令名單,便是以法律手段祭出的「罰酒」。很大程度上,這種得罪盟友和企業的方法,也是別無選擇下的決定。

任正非近日接受採訪透露,美國企業為繼續同華為合作積極備貨,積極同美國政府溝通(美聯社)

其次,美國對華為的封殺是政治動作,反響並不好。

35年前,硅谷半導體行業協會SIA遊說美國政府很多年,要求政府出手干預日本半導體的突飛猛進。美國政府起初堅持自由市場原則,認定政府權力不應染指企業經營活動。後來SIA更改遊說理由,稱美國半導體行業的削弱,將給國家安全帶來重大風險,才說動美國政府出手。

當年美日之間的科技戰是美國企業的自發行為,是資本尋求政治保護。而現在美國打壓華為5G的行為,卻是美國政府主導,在企業界仍未獲得普遍支持。

華為每年從美國供應商進口約110億美元的部件和材料。美國的資訊科技及創新基金會5月曾發表報告稱,如果美國對新興及基礎技術實施更嚴厲的出口管制,可能導政美國企業損失最高達563億美元,威脅7.4萬個職位。在全球化時代產業鏈上下游互相依賴共存的情況下,美國科技公司承受巨大壓力,他們大多並不願意為美國政府的政治行動埋單。

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近日接受採訪說,「我們也能做美國芯片一樣的芯片,但不等於說我們就不買了」,「我們從來都是一半美國公司的芯片,一半是我們自己的芯片」。這種廣結友商的策略安排,也使得華為如今能有眾多美國企業的支持。

華為在行業的產業鏈中並沒有過多擠壓美國企業的利潤空間。這和當年日本在半導體行業令美國企業非常吃痛迥然不同。這決定了美國企業對特朗普的封殺令不會照單全收,可以預估,變通抑或申請豁免,將是下一步美國企業的普遍選擇。

從國際的層面講,其他國家的企業如果忌憚美國政府的禁令停止同華為的合作,表面上受到影響的是企業的商業利益,實際上停止商業合作的後續連鎖反應,將是失業和消費成本上升等,這些對當事國家來說是影響選票和社會穩定的政治行動。

經濟社會發展到今天,沒有絕對的賣方市場和買方市場。如果說美國前期遊說各國禁用華為設備是對美國政治信譽的消耗,那麼從全球產業鏈封殺華為,則是繼續透支自身的經濟信譽。

美國經濟封殺遇到的阻力並不會比政治封殺少,從長遠看,封殺不具備可持續性。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指責任正非在華為與中國政府關係問題上撒謊(視覺中國)

第三,特朗普正處在競選期,他提出要在中美貿易談判中涉及華為問題,是將華為作為了談判籌碼。全世界同華為有合作關係的科技企業現在紛紛向美國政府尋求豁免,不可避免會有進一步的公關和遊說。捐款支持特朗普或許是非常容易實現的一步。

特朗普身邊的鷹派幕僚非常善於圍堵策略,也非常堅定地圍堵中國。但特朗普則有自身的輕重緩急,對外奉行美國優先,對內則是白宮優先、特朗普優先,對於封殺的想法可能並沒有那麼長遠。

中興(ZTE)事件曾經是特朗普對華談判的籌碼,現在特朗普把華為拿出來談,是新的籌碼。只要價碼合適,經過交易之後,特朗普沒有理由繼續揪着華為不放。

更何況,中國政府2018年曾為中興事件出面同美國交涉,現在華為是中國高科技企業中具有重要影響力的企業,無論是出於迎合民意的需要還是彰顯保護企業利益決心的角度,中國政府都不會看着華為任由美國封殺。

對華為高舉輕放或是美國到最後不得不面臨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