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糧草充足」打持久戰 白宮禁令犧牲商界能長遠嗎?
美國近日祭出華為封殺令,以Google為首的企業逐一宣布「斷供」華為。中國對此未見隨對方節奏起舞,不論是國家主席習近平抑或是華為創辦人任正非,都反覆提到要有「持久戰」的覺悟,言下之意是不爭戰術上一日之長短,而是放眼於長遠戰略上十年廿年的國運之爭。
華為憑甚麼打「持久戰」呢?任正非自言早就預見終會遭遇美國打壓,所以在晶片設計和作業系統方面做了「備胎」。一旦美國禁令切斷外部供應,絕對會影響公司運作和利潤,但不會到了「見血封喉」的地步,此因華為坐擁長達一兩年的晶片儲備,有足夠彈藥應付圍堵封殺,而華為亦早已製作和試行自家「鴻蒙」作業系統,用意正是要抵抗美方殺著。
坊間有人指出,即使華為能夠闖得過晶片關和OS關,由5G傳訊裝置到電腦CPU,由晶片設計軟件到晶片設計框架,任何一環一旦遭切斷,同樣會導致運作有癱瘓之虞。確實當下美國禁令正產生相當效力,導致某些關鍵供應商「終止」與華為合作,不過做生意本來是互惠互利,斷絕來往是「七傷拳」,禁令無異於要美國商界犧牲自己來成全白宮的政治目的,問題是美國商界會跟從白宮走多遠走多久呢?
微軟發公開信向白宮「進諫」
「持久戰」的意義在於有戰略耐性和定力,相信以中國和華為的實力,不乏受禁令影響的外商會站到自己一邊。微軟公司雖然暫停與華為簽新訂單,但同時維持原有業務往來,兼且還發公開信向白宮「進諫」,指禁令可能會適得其反,重挫美國的科技發展。又如5G鐳射通訊裝置生產商Lumentum,宣布執行禁令後便需要大幅下調盈利預測,而實則華為是一眾美國電子零件商的大客戶,佔其銷售額可以高達三分一到四分一。
白宮或者不再「投鼠忌器」,以收短期戰術效果,但企業為長遠計難道不會「愛惜羽毛」嗎?有眾多外企傳出斷供華為後,又紛紛「辟謠」澄清,包括德國英飛凌、日本Panasonic和日本東芝等等,另外一些則強調正在調查釐清當中,其間保持供貨正常,例如台積電便採取「拖字訣」。由此可見,儘管禁令一時間弄得風風火火,但長此下去,各大企業摸清禁令「長臂管轄」的盡頭,難道不會「找辦法」繼續賺華為的錢嗎?
禁令對中國補短板有催化作用
即使設想最壞情況,美國封殺令徹底而全面,華為局部業務受重創,要置其於死地恐怕還差得遠。華為的5G電訊設備確實品質優良,部份更持有獨家專利,外企反而要掉過頭來購買使用權,甚至目前只能夠依靠華為發展5G基建,如此就確保海外業務不至於一筆勾銷。更不用說在自成一角的中國市場,華為背後有國內14億名消費者,足以在艱難時刻支撐公司運作和盈利。
根據「持久戰」的戰略目光,最關鍵的始終是補上短板,重整自家主導的供應鏈,這方面禁令反而有催化作用。中國有自己的互聯網體系,要引導APP製作商配合「鴻蒙」不是難事,同時也有自己的電訊零件供應鏈,扶持中芯國際之類本地晶片供應商本就是國策,一切都只是「時間」問題。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相比六四後各方圍堵、九十年代「三角債」和經濟過熱,中國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承受壓力」,手頭有更多選項「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