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特朗普過度自信 一條Twitter重燃貿易戰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上周五(5月10日)結束訪美之行。中美第十一輪貿易磋商落幕之際,美國正式將對中國2,000億商品的額外關稅稅率從原來的10%抬高到25%。自今年中美貿易「休戰」以來,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對貿易談判持樂觀態度,近期甚至表示會「很快」邀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到訪白宮,簽署最終協議。負責進行談判的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及財長姆努欽(Steve Mnuchin)在上月底訪華談判期間,還和劉鶴談笑風生,姆努欽曾表示「中美談判已經進入最後階段」。到上周日(5月5日),特朗普一夜之間轉變風向,萊特希澤更指摘中國在談判內容上「反悔」,美國到底抱持一種怎樣的心理,讓她在外界對貿易談判日趨樂觀下,重回對華極限施壓的方式?撰文:鄭瑞
什麼原因促使特朗普出其不意地改變態度,難有定論。但一個合理的推測是,特朗普再度拿出極限施壓的手段,說明了他對美國經濟充滿信心。
5月3日,美國4月份最新經濟數據出爐,當中新增非農就業人口達26.3萬,失業率降低至3.6%,是1969年以來的最低數值。今年美國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2%,高於經濟學家的預期。
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美國國內對特朗普最大的批評,是擔憂貿易戰會打擊經濟。多數企業也反對加徵關稅,認為會增加原料成本,最終抬高多種商品的價格,對消費者不利。去年10月美股暴跌,也被認為和中美貿易戰的衝擊有關。
正因為此,美國今年第一季度的經濟數據表現不俗,自然讓特朗普十分亢奮,皆因似乎終於可以證明,那些說他做錯的人其實才錯了。特朗普在數據公布當日及翌日連續在Twitter發文誇耀美國經濟表現,首席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甚至在白宮發出的官方短視頻中揮舞手臂大喊:「嘩!低失業率,就業崗位高增長,高工資,消費者信心巨大,生產力超強,還沒有通貨膨脹!我們的經濟實在太棒了!」 雖然庫德洛像球賽啦啦隊一樣的表演有些滑稽,但這應當是特朗普的心聲。
漂亮的經濟數字給了特朗普巨大的信心,這很可能讓他選擇在與中國的貿易談判中繼續施壓。但單單用GDP和失業率來判斷經濟體的抗壓能力,或許會忽略更深層次的問題。
被忽略的結構性隱憂
值得注意的是,拉動美國今年首季的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出口。美國今年首季貿易出口額同比上升2.6%,淨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達1.03%。特朗普在Twitter上炫耀徵收關稅是刺激美國經濟發展的一部分,短期看來的確如此,然而這終究是暫時。
與去年第四季相比,今年第一季進口額大幅下降541億美元。進口額在貿易戰的影響下持續縮水,背後原因是國內消費疲弱。今年4月,美國汽車銷售環比下滑6.1%,第一季商品方面支出下滑0.7%,核心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指數年化季環比初值為1.3%,創2017年第三季以來新低。國內消費佔美國約三分之二的經濟活動。
強勁的就業數據背後,是工資增長不如預期、勞動參與率全面下降及大型企業招聘放緩。4月失業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總勞動力減少49萬人,創一年半以來最高。自然資源與採礦業、資訊業的就業人數環比下跌,加上低薪資地區的就業形勢整體偏弱,暗示美國消費在第二季或會承受更大壓力。
總體來說,推動美國GDP增長的較多為臨時性項目,貿易戰對出口的刺激難以持久。就業數據的變化本就滯後,就業率在經濟放緩初期便不時會上漲。
「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近期在股東會議上表示,沒有任何一本經濟教材可解釋目前美國的經濟狀況。「失業率處在一代人以來的最低點,但通貨膨脹和利率沒有上升,與此同時,美國政府繼續入不敷出。」他認為這些狀況是不可持續的。
作為一名「商人總統」,特朗普可能只看到帳面的數字,並沒有真正分析當中暴露出的美國經濟結構性問題。美國經濟結構的失衡及長期的隱患仍在積累,長遠看,貿易戰既不能幫助美國產業發展,更會損害推動美國經濟的最大動力——消費。僅因一個季度的數據,特朗普就放膽表示「和中國不達成協議更好」,這種過度自信的表現,再次說明他的短視。
中日歐全面反擊貿易戰
特朗普這份盲目自信不但表現在中美貿易戰上,更可能讓他在與日本和歐盟的貿易談判上採取更激進的手段。然而,美國在貿易上對盟友們的施壓似乎並不順利。
美日之間已進行了兩輪貿易談判磋商,美國以對日本汽車增收20%至25%的關稅為威脅,單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但從首輪談判的結果來看,日方已拒絕在農業問題上讓步;日本財務大臣麻生太郎在談判後亦表示:「我們不能將任何有關匯率的問題與貿易政策掛鈎。」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訪美期間亦罕見地作出強硬表態,強調日本是特朗普上任以來在美國投資最多的國家,並且糾正特朗普關於日本向美國汽車徵收關稅的說法。
歐盟則更為強硬。美歐之間由於波音(Boeing)與空中巴士(Airbus)兩家航空製造企業的非法補貼糾紛,已從起訴對方「不遵守裁決」,走到互相放話威脅報復性關稅的地步。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上月公布了一份總值110億美元的對歐加徵關稅產品清單,歐盟隨即加倍奉還,歐盟委員會已起草一份清單,向總值約200億歐元(約合226億美元)的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關稅。
和去年鋼鋁關稅的加徵相比,今年日歐對特朗普的施壓措施表現得更為強硬,特朗普如果全面開戰,將會面臨全面反擊。與此同時,在美國的威脅下,日本和歐盟這兩個傳統盟友正在向中國走近。
去年是中美貿易戰激烈開打的一年,同時是中日關係迅速回暖的一年,除了安倍訪華,成為時隔七年再度有日本首相正式訪華外,迹象顯示習近平亦將趁6月參加大阪二十國集團(G20)峰會的機會首次對日本進行訪問。此外,不但安倍對「一帶一路」合作的態度明顯轉圜,原本受阻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和中日韓自貿區亦正加速談判。
今年年初,就在外界認為歐盟將對中國「戰略轉向」,採取更為強硬的外交姿態時,中歐之間一連串高層峰會取得了諸多實際成果,西歐連續三個國家正式加入「一帶一路」倡議,令外界驚訝。在美國對歐威脅貿易戰的同時,歐盟已經開始選擇加深和中國的合作。
一時亢奮掩蓋長期隱患
以上種種趨勢在特朗普看來,或許傷害不到美國。但如果白宮對美國國內經濟的隱患置之不理,同時用更大規模的貿易戰把盟友推向中國,將對美國造成內外雙重的打擊。特朗普或許只在意眼下的帳面,但美國面臨的將是長期的影響。
劉鶴按原計劃訪美,可見中國並沒因此被打亂談判步伐。中國在一年多的貿易戰中始終維持的底線,很難會因為特朗普突然加大籌碼而完全放棄。面對曾經出爾反爾的特朗普,北京必然對其進一步的舉措準備了應對措施。
特朗普對華施壓的算盤,恐怕並沒他想得如此簡單。中美貿易戰升級必然對美國有所打擊,但不會如他所說只有「微不足道」的影響。這背後透支的是美國的信譽和全球產業鏈的損壞,這些問題或許現在並非急迫,但是終將在某個時刻暴露出來。特朗普「美國優先」的最終結果,或許反而是以失去「優先」的位置為代價。
上文刊載於第162期《香港01》周報(2019年5月14日)《一條Twitter重燃中美貿易戰 特朗普過度自信的代價》。
相關文章:【貿易戰】美方極限施壓 中方極度克制 關稅威脅不改談判趨勢【中美貿易戰】關稅戰硝煙下的談判 習近平和特朗普的博弈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