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驚無險的天宮一號 幾乎墜落南美洲大陸 何以難預測?
「三、二、一,點火」、「與神舟飛船完成太空交會對接」……天宮一號曾經劃下中國航天科技的新一頁,最終卻以「失禮」的姿態謝幕,不受控地墜落地球。甚至何日何時墜落何地,全球沒有任何專家能夠準確預測。
當今太空科技計算精密,何以如此?
距離天宮一號墜落的時間愈近,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的預測範圍愈收窄。到4月2日清早6時多,已經能夠預測天宮一號會在早上8時42分落入巴西對開的大西洋海域,而且不會早過8時24分。
結果天宮一號卻是那麼的「反叛」,完全不依中國專家的預測,提早在8時15分墜落南太平洋,距離巴西以至大西洋還有一段時間。
實際墜落 | 預測墜落 |
8時15分 | 8時24分至9時01分 |
南太平洋中部 | 巴西對出大西洋 |
想知道為什麼天宮一號如此「失禮」,首先要明白它在太空的「生活姿態」。
作為一個太空實驗室,天宮一號跟其他人造衛星、太空站等一樣,都是在發射升空後借助地球引力,不停圍繞地球而運行。由於它們通常離地球表面350至400公里,仍在廣義的大氣層之內,還是會面對一定的空氣阻力。
換言之,他們在圍繞地球的飛行之時會動力減少,愈來愈接近地球表面。所以,地面的控制中心要定期遙控,增加天宮一號的推動力,讓它保持在適當的高度飛行。
沉睡中的天宮一號不再受控
天宮一號2011年發射上太空後,原本任務是與神舟飛船的交會對接,預計在2013年結束任務。但因為天宮二號未知能否如期發射,中國衡量過天宮一號的性能後,決定讓它改用休眠模式留在太空,繼續不停圍繞地球飛行,縱使它再沒有其他任務。
中國未必料及的是,2016年3月再次喚醒天宮一號時才發現連線失敗,地面控制中心再沒辦法遙控天宮一號做任何事情,包括加推動力等。於是,天宮一號就展開了一場真正的無人導航歲月,在地球上空不停繞行,同時飛行軌道愈來愈低,愈來愈接近地球表面。
中國政府在去年5月通知聯合國,天宮一號的飛行速度每天遞慢,預料最快在2017年10月,最晚在2018年4月重返大氣層並墜落地球。由於衝過大氣層時天宮一號將會燃燒,中國估計即時有殘骸墜落,亦不會帶來甚麼破壞。
三大因素千變萬化
自那時開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歐洲太空總署等各地專家密切留意天宮一號的飛行速度及高度,希望透過計算而得出它最終的墜落時間及地點。但有幾大難題,令到這個預測非常之難,例如:
大氣層阻力:大氣層內的阻力千變萬化,無可能準確預測。例如今次天宮一號墜落前,太陽幅射曾經改變大氣層空氣密度,令預測要一再修改。
墜落姿態:天宮一號墜落之時的姿態以至有沒有翻滾等,全部都會影響它遇到的風阻大小,繼而影響墜落需時多久。
飛行速度: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速是27萬公里每小時,不用1.5小時就圍繞地球一圈。速度之快,真正是墜落時間差之分秒,墜落地點失之千里。
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為例,他們到墜落前最後時刻,仍然預測天宮一號會在8時42分墜落大西洋,最終早了半小時,而地點亦因此是相距甚遠的南太平洋中部。可以合理預計,如果比最終遲一段時間才墜落,可能會擊中南美洲國家。
受控下返回地球已成國際共識
天宮一號原本重8.5公噸,比起其他太空站不算大。歐洲太空總署估計它在消耗燃料後重7.5噸左右,相信衝過大氣層後所餘無幾。但如此墜落地球始終算是一次冒險,畢竟它已經不受控制。
回看此前,亦曾有其他太空儀器重返地球之時失控,例如俄羅斯的「Progress M-27M」無人太空船和「Phobos-Grunt」火星探測器。但亦有不少例子,包括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在2001年完成任務後,仍然受地面總部控制,殘件最終落在南太平洋;1979年美國太空實驗室在半可控的情況下墜落,地面控制中心嘗試減低擊中民居的風險,結果意外地落在澳洲珀斯。
自2007年起,國際已經有一致標準,人造衛星在結束任務、返回大氣層之時都應該受地面控制。美國太空總署亦都計劃,所有大型太空船都要具備返回大氣層的能力,確保任何未燃掉的殘件都一定落入海洋而非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