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2.0|迎戰美國鷹派內閣 中國製造如何突圍?
特朗普強勢歸來,再次揮起關稅大棒,威嚇要以逾60%關稅,狠打中國商品。2.0版中美貿易戰的戰鼓將響起,勢必比第一回合還激烈。中美之間還有多少迴旋餘地?特朗普團隊有人能當和事佬嗎?中國準備好應戰了嗎?
「沒有免費的貿易」。
這是美國極端貿易保護主義者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2023年著作的書名,直接反映他的貿易主張。
77歲的萊特希澤更為世人所知的職銜是,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第一個任期的美國貿易代表、中美貿易戰總設計師。有中國智庫稱他為,對華貿易「伏地魔」。
萊特希澤上述著作的全名是《沒有免費的貿易:改變航向,對抗中國,幫助美國工人》(No Trade Is Free: Changing Course, Taking on China, and Helping America's Workers)。全書分五篇十八章,第二篇的七章是全書重點,專門談如何應對中國。
萊特希澤認為,中國不僅是佔美國便宜的貿易伙伴,還是美國「致命的對手」。他奉行美國優先政策,主張通過徵收高關稅促使製造業回歸美國,對華貿易政策的長期目標是「戰略脱鈎」。
為落實這一策略,他提出的手段包括,不再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對中國進口產品徵收額外關稅;強化對華出口管制,擴大管制範圍;停止中美在安全與技術領域的合作;堅持市場準入全面對等原則等。
據傳,特朗普已屬意這位對華鷹派智囊回鍋再當美國貿易代表。一般相信,萊特希澤即使不出任貿易代表,也會是特朗普團隊重要幕僚。在他主導之下,特朗普2.0版貿易政策將披上更濃重的經濟民族主義色彩,中美貿易戰惡鬥勢必更激烈。
萊特希澤在書中隱約透露他有未竟事業。他稱,「如果不是中國隱瞞冠病疫情源於實驗室」,美中兩國簽署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就可能成為「更加平衡、可持續和爭議較少的美中關係基石」。
所謂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指的是中美雙方2020年在特朗普執政時期簽署的貿易協議。中國按規定須在兩年內,在製造業、服務業、農業和能源領域,增加採購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和服務。不過,特朗普同年11月輸掉總統選舉,上述協議也就不了了之。
特朗普對那場選舉失利耿耿於懷,曾抱怨是「中國病毒」害的。四年後,共和黨紅潮席捲美國,特朗普東山再起,又與萊特希澤一樣迷戀高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和服務徵收高關稅可謂板上釘釘。
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揚言要向所有進口商品徵稅10%到20%,對中國商品徵收60%或更高的稅。
接受《聯合早報》採訪的學者和進出口商大多認為,特朗普拋出整數60%,說明這是個選舉語言,除為爭取選票,也為日後與中國談判時掌握主動,給美國創造更多討價還價空間。
特朗普團隊最終會設置多高的關稅牆,除看總統個人喜好和目的之外,也取決於他與內閣成員及私人核心圈的互動。
在華商業利益千絲萬縷 馬斯克或為中方「可用的牌」
與萊特希澤的極端保守主義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處在光譜另一端的世界首富、特斯拉總裁馬斯克(Elon Musk)。
馬斯克在特朗普競選中不僅砸下約2億美元,還親自站台拉票。選舉結束後,特朗普的孫女在社媒發布視頻顯示,特朗普在拍全家福時,特邀馬斯克和兒子入鏡,可見已把馬斯克當自己人。馬斯克還獲官位賞賜,與印度裔美國企業家拉馬斯瓦米(Vivek Ramaswamy)共同領導新設的政府效率部。
對中國而言,在與特朗普的較量中,馬斯克或是一張可用的牌。馬斯克在中國有千絲萬縷的商業利益,中國是特斯拉全球第二大市場,特斯拉有一半以上車子在中國製造。
馬斯克過去兩年兩度訪華,並獲中國總理李強接見。他去年5月與時任中國外長秦剛會面時,表示反對中美脱鈎斷鏈。拜登政府今年5月宣佈將對中國電動車關稅提高至100%時,他也反對並稱支持零關稅。
關鍵一問:在萊特希澤代表的極端貿易保守派和馬斯克的貿易自由派之間,誰能對特朗普形成較大影響力?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執行院長朱鋒研判, 「肯定是以萊特希澤為主,馬斯克恐怕只是個補充」。
朱鋒向本報分析,萊特希澤是「美國貿易保護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標誌性骨幹人物」,他的貿易觀跟特朗普的「美國利益優先主義」高度一致。
朱鋒說,如果特朗普委任萊特希澤為貿易談判代表,他不僅會成為特朗普對抗全球化時代自由貿易規則的最有力幫手,也將是重要的政策設計師。一旦掀起關稅大賽,不僅影響美中關係,「特朗普2.0版的時代會使得全球化徹底走向終結」。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中國研究員宋文笛則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在特朗普第二個任期,馬斯克對特朗普的影響力將大於萊特希澤,馬斯克能扮演美中之間的潤滑劑或協調者角色。
宋文笛分析,特朗普有了四年執政經驗後,用人方面會更加重視忠誠度和契合度,對政策官的依賴度較低,馬斯克作為核心圈私交,將能發揮更大影響力。所以,就中長期而言,「美中貿易戰不會像大家預期的,惡化那麼多」。
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資深研究員黎良福則分析,特朗普本質上是個商人,他不受制度或任何人約束,在拍板決定時考慮的是自己「心中的交易」。「他心中的交易是什麼,不好預測。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不關心政策實質成果,更在乎自己的利益。」
黎良福認為,特馬關係是兩個商人之間的相互利用,馬斯克只是特朗普要考慮的其中一個因素,特朗普還得顧及他個人、家族商業帝國和核心圈成員的利益。
中國須修煉經濟內功 或積極拉攏他國抗美
在特朗普勝選後,麥格理集團預測,中美貿易戰若擴大可能導致中國出口在下一年減少約8%,國內生產總值(GDP)掉兩個百分點。
中國經濟此時尚未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房地產危機、地方債務、消費疲軟、外資撤出、通貨緊縮擔憂加劇、青年失業率高企等,都讓市場信心難以回到正向循環。
第二回閤中美貿易戰的戰鼓偏偏又將響起,面對特朗普這個讓人捉摸不定的老對手,中國準備好經濟彈藥了嗎?
新加坡華僑銀行亞洲地區研究與策略主管謝棟銘分析,從數據角度看,中國可通過財政刺激措施規模的調節,把60%高關稅造成約1%的GDP損失給補回來,「這不是特別難」。
他指出,當下中國經濟主要是自身問題,「身體比較弱,突然外面開始下雨,家裏屋頂還有漏洞」。
所以謝棟銘認為,中國近期出台的政策方向是正確的,包括端出規模達10萬億元人民幣(1.86萬億新元)的地方化債資源,用來防止地方政府債務爆雷。「內功先修煉好,調好身子、修好屋頂,才能應對更大的風雨,否則接下來衝擊會很大。」
在上一輪貿易戰中,中國採取向美國產品徵收報復性關稅的應對措施,同時讓人民幣貶值,使中國出口商品相對便宜。人民幣兑美元從2018年到2019年底貶值約10%。摩根士丹利估計,這抵消關稅上調約三分之二的影響。
謝棟銘分析,這一回如果美國對華關稅加徵至60%,中國以牙還牙採取報復性關稅的空間不大,因為中國對美國存在3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傷害肯定也不對等。人民幣貶值的預期則更好管控,因為私人部門外債規模並不大。
雖然中國政府還未出台刺激消費等增量措施,但官媒釋放了政策風向標。《經濟日報》11月11日刊登中國國家發改委署名文章強調,未來一個時期,「國內市場主導經濟循環的特徵會更加明顯」。
一般相信,中國為應對美國壓制,將發力拉攏全球南方、一帶一路、非洲和亞洲等新興地區,較激烈的手段是拋售美國國債。
黎良福判斷,中國還會積極拉攏歐洲,力抗美國,甚至不排除中國可能動用非行政手段反擊,如對稀有戰略金屬礦產實施出口管制,以及搜查在華的美國諮詢公司等。
宋文笛則認為,中國要「搞定」特朗普並不難,因為特朗普要的是「感覺勝利而不是實質勝利」,他在乎的是做成買賣並大肆宣傳,只要能滿足特朗普的國內政治需要,就能削弱美國對華徵收高關稅力道。
宋文笛說,中國可以鼓勵企業到美國投資設廠,或派各級政府採購美國農產品,後者可能更直觀有力。「幾天就報道這樣的新聞」,讓特朗普可以宣傳,「美國產業在我領導之下,大量征服中國市場」。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李明江則指出,這一波中國對美採購將比2020年更難操作,因為除了農產品,中國真正需要的是科技產品,美國又實施「小院高牆」,不願把科技產品賣給中國。
傷敵一千自損八百 中美再鬥全球遭殃
貿易戰必然造成兩敗俱傷。聯合國貿發組織報告就指出,特朗普政府於2018年掀起的對華貿易戰,對美中和世界都是「一盤輸棋」。
特朗普2.0版中美再鬥,必然也將出現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局面 。問題是,誰會傷得更重?
中國今年出口佔GDP的比重接近20%,回到疫情前水平,仍是經濟一大支柱。李明江和謝棟銘均評估,如果美國對華徵收關稅衝上60%,中國將面對更大的經濟壓力。
謝棟銘分析,60%高關稅肯定掐住中國出口,GDP損失是實實在在的,美國消費者雖得承受高物價,但「這些影響可能沒那麼直接,有更多的傳導線條」。
李明江也說,特朗普多次表明要「讓美國再次偉大」,要吸引製造業迴流,他不在乎跟中國經濟部分脱鈎,但中國經濟會遭受很大沖擊,「你看,誰反對貿易戰的聲音更大些?」
或推動中國機制改革 擴大產品國際競爭力
不過,黎良福認為,從政治角度看,美國要付出的代價大於中國。美國消費者無疑是最大輸家,他們得為高關稅埋單,但四年後政府可能會因選民的投票轉向而付出代價,「中國的政治代價比較小,社會基本在政府牢牢掌控中」。
朱鋒判定,特朗普如果發起瘋狂貿易戰,必將導致中國的國際營商環境進一步惡化,但也可以從積極的角度來看。「這將是推動中國自身體制機制改革,以及擴大中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窗口。」
「中國製造」繞道入美漏洞難堵
「不能一棵樹上吊死,對吧?」
56歲的中國外貿商人章新國,多年來經營出口嬰兒濕巾到美國的生意。他無奈地告訴記者,特朗普放話要對華徵收60%懲罰性關稅後,他不得不嘗試打開更多市場,計劃到一帶一路國家敲門,也會到沙特阿拉伯和歐洲推銷,不再只押注美國市場。
章新國說,嬰兒濕巾屬非敏感產品,但也受貿易戰影響,好幾年前被加徵關稅,價格上漲只能由美國消費者承擔。他說,在正常情況下,外貿能賺10%利潤就很好,關稅如果一下猛增至60%,相當於虧掉50%,「怎麼算都沒辦法做,只能放棄」。
另一位54歲外貿商人劉朝陽則告訴記者,因為出口到美國的脱水蔬菜和香料佔公司整體出口比重較低,他在上一輪中美貿易戰中沒受到太大沖擊。
劉朝陽向美國進口商了解到,美國稅制有很多細則,雖然關稅大棒狠狠打下,但地方政府或州政府後續可能提供補貼,「30%的稅經過補貼後,可能就降至百分之十幾」。
劉朝陽估計,特朗普不會貿然加徵60%關稅,一是他可能只想利用關稅向中國施壓,爭取中國履行2020年簽署的第一階段協議,二是全球製造業供應鏈根本繞不開中國。
要堵繞道實際操作太難 美國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特朗普在首個任期掀起貿易戰後,大量企業採取「中國+1」及繞道貿易的應對方法,即另在東南亞國家或墨西哥設廠,或通過轉運和輕度加工,規避美國對華徵收的懲罰性關稅。
劉朝陽說:「換了個馬甲,最後其實還是找到中國來。什麼零部件,小商品、化工、重工、鋼鐵,就是中國最便宜。老爺子搞製造業回歸?只是回到墨西哥。美國沒佔多少便宜。」
韓國媒體《朝鮮日報》5月報道,韓國貿易協會國際貿易通商研究院發布《中國對美迂迴出口趨勢分析》報告稱,中國經墨西哥的對美出口額從2018年的53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105億5000萬美元,幾乎翻倍。同期,經越南的迂迴出口額也從15億7000萬美元增至30億2000萬美元。
上述「洗產地」模式,早引起美國政府注意。特朗普在競選期間揚言,若當選將向墨西哥徵收高達200%關稅,以防止中國車企在墨西哥製造並出口到美國。另據彭博社報道,特朗普時期國家安全顧問奧布萊恩在2020年底訪問河內時,向越南領導人表明,必須遏制非法繞道出口中國商品的行為。
李明江說,如果特朗普真對着幹,理論上是可以利用政策堵住走後門漏洞。一是提高對產品原產地比率的要求;二是提高來自越南或墨西哥等地的產品關稅;三是更具針對性,向在墨西哥或越南等地的中國品牌加徵關稅。
黎良福則分析,雖然理論上可堵漏洞,但美國須權衡經貿以外的利益,例如還要不要拉攏越南,作為抗衡中國的東南亞夥伴之一?
有近30年外貿實戰經驗的劉朝陽確信,要堵住繞道貿易的實際操作太難了,美國官員最後只能睜隻眼閉隻眼。
「怎麼可能?永遠要記住一點,商人永遠會找價格便宜的東西。」
本文轉載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