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貿易戰已經開始 美國差的不是那100%關稅
據《華爾街日報》5月10日報道,拜登政府正準備在未來幾天內提高對來自中國的清潔能源產品的關稅,其中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徵稅將提高四倍,從現有的25%提高到100%,對所有進口到美國的汽車徵收2.5%的額外關稅。除了《華爾街日報》外,《紐約時報》、路透社、彭博社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等主流媒體也報道了關於拜登政府最快會在下周二(5月14日)宣佈對華新關稅的消息。
除了提高對電動汽車的關稅外,預計拜登政府還將宣佈對涉及來自中國的關鍵礦物、太陽能產品和電池等戰略性行業的產品徵收新關稅。這個消息其實流傳有段時間了。
中國官員批評說,美國的做法是「錯上加錯」,中方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捍衛自身權益。中國官方公開批駁,也從側面說明,這個事兒八九不離十。正在競選連任的美國總統拜登4月17日在賓西法尼亞匹茲堡對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United Steelworkers)發表講話時說要對中國的鋼鋁產品加徵三倍的關稅。
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也正式啟動了對中國造船業的新一輪301關稅調查。在5月9日,美國商務部又把37家中國高科技企業、研究機構列入貿易黑名單。這意味着,新一輪的貿易戰,已經開始。
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稅提高到100%不過是噱頭
按照《華爾街日報》報道,拜登政府將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徵稅從現有的25%提高到100%。以全球電動車企業競爭的態勢來說,作為毛利率在15%左右的汽車產品加徵25%的關稅,沒有哪個企業在這種關稅前還有競爭力。事實上,這個稅率就已經幾乎阻止中國汽車出口了。這個關稅加到100%或300%與25%之間並沒有大的差異。
2023年中國純電動汽車的出口總額較前一年增長了70%,金額達到341億美元。最大的出口地是歐盟,2023年購買了價值134.6億美元的中國電動汽車。中國乘聯會數據顯示,歐洲市場佔中國汽車對外出口的38%,遠超其他任何單一大洲。而出口到美國的電動汽車總額只有780萬美元。也就是說,中國電動汽車僅僅憑藉25%的高關稅就已經被美國阻擋在外了。
所以,其實在美國市場中,是不存在中國汽車與美國汽車競爭這一回事的。拜登提出100%關稅的更大的意義在於,聽起來很震撼,這完全是他的選舉需要罷了。拜登在此時發動這種關稅保護,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為了競選連任鋪路。
拜登和特朗普二人幾乎所有的競選活動全部在幾個搖擺州舉行,也是美國著名的鐵鏽帶。他們二人不僅同時支持了美國汽車工人工會的罷工,還不斷地表達對製造業加徵關稅的政治主張,都是為了獲取這一地區的選票。
但這些「噱頭」,或許對選舉有用,真能改變真正的「局」嗎?
加徵關稅有用嗎?
早在奧巴馬時代,美國就已經意識到產業「空心化」問題,想着吸引製造業迴流。2013年3月29日,當時還當着總統的奧巴馬,跑到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說,鼓勵美國更廣泛地使用「美國製造」。奧巴馬的演講本將氛圍渲染得很好,但原來碼頭起重機上的美國星條旗背後露出了美國製造最尷尬的現實:起重機上赫然印着「振華」和ZPMC的中英文商標,顯示出「中國造」。
特朗普執政期間更加赤裸裸地針對中國。在打壓中國的同時,特朗普千方百計吸引製造業、高科技產業迴流。這裏就有特朗普視為重要「戰果」的項目:富士康美國工廠、台積電美國工廠。
當時,特朗普親臨富士康美國工廠奠基儀式,宣稱是「世界奇蹟」,但現在早已經爛尾。而2020年台積電宣佈到美國建廠,原本工期預定成4年,但是,現在基本沒戲了,據說要2025年才能投產。要知道,在大陸台積電南京工廠,從宣佈建廠(2016年)到投產(2018年)只用了短短2年。
台積電美國建廠用了台灣四五倍的成本建工廠就不說,現在台積電在美國遇到的最大困難是:沒人可用。一個是美國沒有那麼多工程師、熟練的產業工人,第二個是美國人完全不能接受加班。全球有名的科技媒體Tomshardware有篇報道直白地寫道:台積電不受美國員工歡迎。
這個問題,其實在不斷的波音事故上也能看到。起飛過程中突然起火、半空里門塞脱落、輪胎掉了、降落時側翻……波音事故不斷。這些事故,背後卻都在指向一個問題:波音內部非常缺工程師。問題根本是美國工程師極端短缺。工程師主要對應的STEM學科(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簡稱),美國學生不願意念,太辛苦,即便是念,畢業了也去搞諮詢、金融等多金的行業。有數據說,美國大學STEM專業的畢業生人數,每年在大約50萬左右,而中國是470萬。
就在日前,中國教育最高主管部門還召開了卓越工程師培養現場交流推進會,推進工程碩博人才培養改革。根據報道,從2022年起,中國在30所高校增設了41個工程碩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單列了近1.7萬名碩博士計劃和推免指標,高校聯合中央企業建設了32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中國卓越工程師培養,其實是中美角力,最終天平所向的關鍵砝碼。
加徵關稅,如果有用,早就能顯現出來。美國製造業再回不去,沒有辦法同中國競爭,距離是那幾十個的稅基嗎?答案其實明眼人都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