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訪歐被指搞分化?真正目標:化解美歐圍堵
若中國要分化歐洲,真正的用意也是為了鬆動美歐同盟,以破解美歐聯手圍堵中國的企圖。為期五天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歐洲三國行,以習近平到訪匈牙利受到炫目的高規格接待,以及中匈關係升級至「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而來到小高點,再走向尾聲。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撰文:韓詠紅
匈牙利是北約成員國中,與中國及俄羅斯關係最密切的國家,這個人口不到1,000萬的中等國家也因此被其他歐洲大國視為逆流,甚至被認為是歐盟中的「特洛伊木馬」。
而習近平在匈牙利受到貴賓般的待遇則是意料中事。在抵步前,習近平就在匈牙利媒體發表長篇署名文章,讚揚兩國友誼像匈牙利的托卡伊美酒一樣「芬芳甘甜、醇厚綿長」。當習近平的專機進入匈牙利領空後,匈空軍戰機升空護航,總理歐爾班夫婦更親自到機場迎接。
中匈確定「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意味着匈牙利與中國的親密程度超越了俗稱「巴鐵」的巴基斯坦,但低於塞爾維亞、越南、老撾、古巴,這四個實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家。塞爾維亞也是在本周習近平到訪期間將塞中雙邊關係升級,成為首個和中國「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歐洲國家。
當然,這些雙邊關係的名號層級都不及中國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中國官方稱中俄是「結伴不結盟」,實際意義是僅次於結盟。
習近平在時隔5年後再踏足歐洲,由於他近年已大幅減少出訪次數,這次難得的歐洲行因而受到極大關注。西方媒體做了連篇累牘的報道與解讀,大家尤其警惕的是,習近平此行會如何分化歐洲?還有評論認為,這是習近平「重燃歐洲新冷戰之旅」。
習近平的目的地是歐洲三國:法國、塞爾維亞與匈牙利。其中,法國早就嚷着要「戰略自主」,不願當美國的跟班,但在貿易與俄烏戰爭問題上又與中國存在分歧,法國因而是各方觀察習近平歐洲行是否取得突破的指標。塞爾維亞與匈牙利則早就歸屬於中國的朋友圈,中國公司正在建設長達350公里的塞匈鐵路,就是三方密切關係的證明。
對於習近平的來訪,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也有所求,並且是軟硬兼施,但軟為主。他對習近平展開的魅力攻勢,包括精心準備多份珍貴禮物給習近平:一本1742年出版的《漢法詞典》、1856年出版的雨果《沉思集》,據說售價超過5000歐元(約4.2萬港元)一瓶的路易十三干邑白蘭地、明星運動員簽名的運動衫等。
馬克龍還邀請習近平到法國西南部偏遠山區、比利牛斯山海拔2100米的外祖母出生地,讓習近平分享他的童年回憶,回報習近平去年陪着他,在習近平之父習仲勛居住過的廣州松園品茗聽曲。
馬克龍這番落力招待,得到什麼嗎?在貿易上,中法兩國達成協議,擴大豬肉至豬內臟對中國的出口,中國暫緩對法國干邑加徵關稅。據路透社引述法國外交人士說,習近平明確表示無意向俄羅斯提供武器,並準備調查為俄提供軍民兩用物資的問題。
不過,針對俄烏戰爭問題,習近平強勢反駁稱,「反對利用烏克蘭危機甩鍋、抹黑第三國,煽動『新冷戰』」。至於馬克龍試圖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聯手,針對中國電動車出口問題向習近平施壓,更是碰了一個大釘子。習近平斷然指出,不存在所謂「中國產能過剩問題」。
相比之下,習近平在塞、匈的訪問則順利得多,兩國都張開雙臂歡迎更多與中國的貿易和中國投資,包括鐵路、綠色能源合作等。
對於習近平本次歐洲行,最為關注的或許不是歐洲各國,而是美國。歐洲媒體擔憂中國分化歐洲,但是中國又何必分化歐洲呢?若中國要分化歐洲,真正的用意也是為了鬆動美歐同盟,以破解美歐聯手圍堵中國的企圖。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領導人此行可以說頗有斬獲,在爭取法國方面是略有推進、不讓情況繼續惡化已是成績,而中國與匈牙利的關係,將持續對北約構成牽制。
此行中,習近平選在北約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25周年之際到訪塞爾維亞,並且在當地媒體上發文強調「我們不能忘記」,就是向西方發出的明確信號,即中國和俄羅斯一樣反對北約擴張,也認同俄羅斯對北約不斷東擴而產生的安全疑慮。
中國對俄羅斯的這種立場,將使得中國與其他歐洲大國的矛盾難以解除。不過,種種跡象顯示,中國並不追求完全緩解與這些國家的矛盾,但也不希望關係再惡化。至於習近平的塞爾維亞、匈牙利之行,則表明一個簡單的事實:中國還有許多國家可以去,圍堵中國是圍堵不住的。
這算不算是對歐洲的一種分化呢?嚴格說是做不到加劇分化,也構不成新冷戰。中國會利用經濟實力,在自己的影響範圍里繼續發展,對於其他不同立場的國家,中國也會繼續與它們保持既矛盾又互相交織的關係。
本文獲《聯合早報》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