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義:沙特、波娃、卡繆
存在主義,沙特、西蒙波娃、卡繆,通通都是我們經常聽見的名字。無睡意哲學終於來到存在主義時期,再次帶大家溫故知新。
我們分別在哲人觀點(存在主義:在必然性和虛無主義中掙扎求存)、Memes(【你的存在】存在主義專題)等各個地方討論過存在主義思潮,相信大家對「存在先於本質」、「人被判定為自由」等概念相當熟悉了。儘管如此,無睡意哲學課的宗旨是對該學派作初步探討,所以其他一眾存在主義哲學家,我們留待日後有機會再討論。事不疑遲,讓我們進入沙特、波娃、卡繆的哲學世界。
(此文較長,如有特定搜尋內容請用ctrl+F / cmd+F)
一、沙特:第三條路線 - EP74
尚—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被公認為「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大師,他倡導的存在主義思潮在世界各地的流行程度,哲學史上大概沒有其他哲學思潮能比擬。沙特憑著努力學習,於1924年考入人稱「哲學家搖籃」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哲學。在哲學思考中,沙特極力把現象學和辯證法思想結合起來,形成自己所謂的現象學本體論(phenomenological ontology),旨在揭示人的存在和自由。
沙特最重要的哲學作品當屬前期的《存在與虛無》和後期的《辯證理性批判》。除了這兩部主要的哲學著作外,他在中期還寫下了《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對自己的思想作更加通俗易懂的申述,不過這部著作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回擊來自四方八面反對存在義的論敵。沙特並不純粹只是一個哲學家,他也被認為是一個出色的文學家,寫下不少不朽的文學作品,其中作品《詞語》使沙特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有趣的是沙特最後拒絕領獎。他還寫下《嘔吐》與《牆》等一系列作品。完整文章:第三條路線 - EP74
二、沙特:存在與虛無 - EP75
《存在與虛無》(英︰Being and Nothingness / 法︰L'être et le néant)是沙特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寫成的大部頭著作。有人認為沙特這部著作簡直是天書,因為它深奧難懂,似乎這部書不是為了普羅大眾所寫,更像是寫給學院哲學系的人看的。而且這部書的也厚重得驚人,但正是這部著作足以令沙特在西方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席位。
要說沙特最重要的哲學術語,應該是「自在的存在」(英︰being-in-itself / 法:être-en-soi)和「自為的存在」(英︰being-for-itself / 法︰être-pour-soi)。自在與自為的定義,簡略說之,「自在的存在」故且當是客觀外在的東西,無法言說,且被抽空所有人為賦予的價值和規定,但它是充實而完整的。完整文章:存在與虛無 - EP75
三、沙特:存在先於本質 - EP76
在《存在與虛無》(英︰Being and Nothingness / 法︰L'être et le néant)這本早期的著作中,沙特力圖利用現象學(phenomenology)和辯證法(dialectic)來建立自己的哲學思想。人們可以隱約感覺到這部呼喚人們行動的著作,背後隱藏著沙特無奈和唏噓的嘆息,尤其是讀到沙特在書中後半部份寫下的句子︰人終究是一種無用的激情(man is a useless passion)。這句語的意思是人不斷行動,希望獲得充實感和滿足,但人永遠不可能獲得完全的滿足。
沙特曾經表示自己一生中有兩次受到絕望的引誘,第一次是二次大戰德軍佔領法國期間,第二次是1975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但他反覆思索後,認為人終究是有希望的。所以在後期著作和言談中,他不再流露悲觀的情緒,他後來甚至說︰我將在希望中死去。可見沙特對人類始終抱有信心。完整文章:存在先於本質- EP76
四、沙特:誕生及死亡 - EP77
我們都經已出生,並活於世上。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它是一個完全偶然的事實。出生是「非人」的,即它並非人通過自己自由的行動和選擇造成的。
因此,出生是荒謬的。「為何我會出生﹖」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誠然,我們可以追溯到父母的相遇或更遠的事實根據,但這種對客觀事實根據的追溯並非問題的答案,因為我的存在就不只是一個客觀的存在,而是主觀性的存在,即沙特說的「自為存在」。因此,困擾是在於「為何我作為一個自為存在來到世上?」,真正說來,沒有答案的正是這個問題。對這個問題真要說點東西的話,沙特認為只有一個答案:這是偶然的,真正的純粹事實。這是一種絕對偶然的事實,甚至不是機率上的偶然,它無法被計算。它也不是當代思辯實在論(Speculative Reality)所說的偶然性,因為例如米亞蘇(Quentin Meillassoux)會認為真正來說,偶然性的存在本身並非一事實,而是理性的法則,在此我們不作深入討論。完整文章:沙特:誕生及死亡 - EP77
五、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是存在主義大師沙特的非傳統伴侶,原因是兩人相互認定對方為終生伴侶,但兩人終其一生都沒有婚姻關係。沙特和波娃在各自人生中有不少情人,不過兩人終生都維持伴侶的關係。有一次沙特戀上了一名女生使波娃心生不滿,此後沙特曾表示願意和波娃結婚,但被波娃拒絕。波娃主張男女感情應該有情即合,無情則散,無須強求對方施捨感情予自己。
波娃努力喚醒女性追求自由和自主,擺脫女人作為男人附庸的地位。她被公認為西方女性主義的重要思想家,其著作《第二性》(法︰Le Deuxième Sexe / 英︰The Second Sex)被譽為女性主義的「聖經」。事實上這本著作在1949年在法國剛出版,便引來多方讚譽,亦引來相當多的詆毀,梵蒂岡更把這本書列為禁書。但這正好肯定了《第二性》在思想史中的不可忽視的地位。
完整文章:西蒙.波娃:第二性 - EP78
六、卡繆:薛西弗斯之石 - EP79
阿爾貝.卡繆(Albert Camus)被認為是存在主義思想家其中一員,當然大部份人會認為他只是個文學家而不是哲學家,不過正如他自己所言,一個文學家必須同時是哲學家。他是一位能夠把文學作品和哲學思考同時結合的人,人們能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不少深刻的哲學內涵。卡繆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可惜在1960年因車禍而去世。他為後世留下了不少優秀的文學作品,例如《異鄉人》 (法︰L'Étranger / 英︰The Stranger)、《鼠疫》(法︰La Peste / 英︰The Plague)等,亦有不少哲學隨筆如《薛西弗斯神話》(法︰Le Mythe de Sisyphe / 英︰The Myth of Sisyphus)與《反抗者》(法︰L'Homme révolté / 英︰The Rebel)。
薛西弗斯在各種文化裡也相當有名,那永不休止的荒謬性被香港樂團My Little Aiport比喻為每天上班的無窮無盡,需要蔑視自己的命運來對抗上班的邪惡(也是「辦公室的哲學家」系列的中心思想……)。詩人邱剛健也借此概念發揮:「他的信仰禁止他自殺。他續續自殺〔…〕他會受懲罰,來世變作薛西弗斯的石頭,/永遠在困惑為甚麼他要一而再,再而三,永不停止地被一個不死的人推到山頂/再滾下來。」——〈薛西弗斯的石頭〉邱剛健
完整文章:卡繆:薛西弗斯之石 - E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