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馬庫色、班雅明、哈伯馬斯
無論是文化研究與哲學科,在研究近代概念時也不會遺下這星期【無睡意】的主角——「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作為第一代領軍人物的阿多諾,與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合著出版的《啟蒙辯證法》質問和批判歐陸自啟蒙運動開始的思想史;馬庫色同樣批判啟蒙運動,認為如今的人都成了「單向度的人」;而班雅明則從藝術等角度入手,提出「靈光」與「漫遊者」。
一、阿多諾:文化批判 - EP68
批判理論的鼻祖「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指的是德國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Ins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IfS)的學人。各種代表人物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班雅明(Walter Benjamin)等,他們的思想體系可謂之百花齊放,呈現大相逕庭又互為輝映的「星叢」(Constellation)思想體系。
每位思想家的思想體系都呼應著時代歷史及人生體驗。法蘭克福學派的學人也不免於此。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隨即美國與蘇聯兩大勢力的對抗在歐陸展開,形成冷戰時代的分庭抗體。戰後美國推動的歐洲復甦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亦稱為馬歇爾計劃 The Marshall Plan),歐洲大陸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都在等待重建復甦。完整文章:文化批判 - EP68
二、阿多諾:暴政的根源 - EP69
人們普遍稱18世紀為啟蒙時代(Enlightenment),啟蒙時代的最大特點是高舉人的理性,認為理性高於非理性情感和宗教信仰,而且相信理性推動歷史,歷史本質上就是理性不斷進步,不斷克服非理性的過程。後來19和20世紀人類的科技取得長足發展,理性的發展達到了顛峰。然而,後來兩次世界大戰爆發,人們在戰爭中目睹血腥的大規模殺戮,其中還有惡貫滿營的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知識份子不能不面對這個詰難︰如果歷史本質上是理性不斷發展,而這個發展趨勢又是必然的,那麼第二次世界大戰及其所伴隨的法西斯和野蠻是理性發展的必然產物嗎?
在某些實證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看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極權主義的出現可能只是在歷史長河中的偶然事件而已,不能歸咎於啟蒙理性,至少不能完全把罪責歸到啟蒙理性的頭上。總之在他們看來,啟蒙理性跟二戰沾不上邊,他們甚至認為二戰的出現根本上是人們背離了啟蒙理性的指導原則。在他們眼中,二戰的野蠻彷彿是從天而降的隕石,純粹是一場偶然的災難。但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完全不接受他們的觀點,他們在《啟蒙辯證法》(Dialectic of Enlightenment)表示︰二戰及其所伴隨的野蠻,本質上屬於啟蒙理性發展的必然結果。完整文章:暴政的根源 - EP69
三、馬庫色:學生造反之父 - EP70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是另一位法蘭克福學派(The Frankfurt School)的重要成員,他曾在佛萊堡大學(Universität Freiburg)學習,曾師從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並在海德格的指導下,完成了博士學位論文〈黑格爾本體論與歷史性理論的基礎〉(Hegel's Ontology and Theory of Historicity)。但後來和海德格發生政治分歧而離開,以後遇到了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因而加入法蘭克福社會學研究所。納粹上台後,他先後逃亡至日內瓦和美國,戰後仍留在美國執教。
馬庫色的思想有濃厚的黑格爾主義色彩,同時他又是馬克思主義者,所以有人認為他是黑格爾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在1964年所著的《單向度的人》(One Dimensional Man: Studies in the Ideology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和一系列的著作,對1960年代的西方學生運動產生深遠影響。他因而被認為是學生運動的精神指導,後人普遍稱他為「學生造反之父」。完整文章:學生造反之父 - EP70
四、馬庫色:愛慾的解放 - EP71
馬庫色於1955年寫成《愛慾與文明》(Eros and Civilization)一書,這本書算是首批揉合精神分析和社會學的批判理論作品。
有別於坊間對本書的草率介紹,馬庫色並不是單純地將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用以補充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足之處。這種「補充說」的意義是何其含混,並誤當馬庫色是東湊西併的「理論化學家」。至於馬庫色的方法論到底是怎樣,他在書裡寫得已相當清晰:他是激進地推演精神分析理論,試圖把這門學科暗藏的社會學面向給發掘出來。
簡言之,馬庫色試圖運用佛洛伊德的理論來解答馬克思主義者關心的社會學問題。比方說:「為什麼革命總是伴隨反革命?」、「為何會有極權國家出現? 」等一系列問題,馬庫色的思路都也符合當時的思潮。上年紀五十年代,人類經過二戰的浩劫,世界格局正處於冷戰的嚴峻時期,有很多左傾的知識分子都感到唏噓,尤其看到標榜自己為正統馬列主義者的蘇聯,在史太林(Joseph Stalin)治下變成極權主義國家。對於西方馬克思主義者來說,革命的理想突然從現實中墮落,世界猶如地獄。故此,包括馬庫色在內的法蘭克福學派才另僻路徑,希望從傳統的馬派理論之外找到新出路。完整文章:愛慾的解放 - EP71
五、班雅明:靈光與漫遊者 - EP72
班雅明較為人熟悉的概念,來自於兩個文本:一是《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德︰Das Kunstwerk im Zeitalter seiner technischen Reproduzierbarkeit / 英︰The Work of Art in the 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中的「靈光」(Aura),另一是《拱廊街計畫》(德︰Das Passagen-werk / 英︰The Arcade Project)的「漫遊者」(Flaneur)。這兩個概念至今天仍影響著文化研究、城市地理學。
現在我們每天都面對來自科技一波又一波的衝擊,通訊與複製技術更無遠弗屆地為我們帶來洪水氾濫般的聲畫資訊,對我們的美學觀、藝術哲學及植根於人類視覺上的各種意識形態,帶來不可逆轉的典範轉移(或譯範式轉移,Paradigm shift)。班雅明的藝術批判理論至今天不僅仍然適用,更可說是愈來愈應驗,在這裡我們即將進入他的藝術世界。完整文章:靈光與漫遊者 - EP72
六、班雅明:歷史的天使 - EP73
二十世紀初葉,在二次大戰爆發前,歐陸以西有法西斯之崛起,東有史太林蘇維埃政府的鎮壓,那是極權主義的年代。1939年,德蘇簽署《互不侵犯條約》(Hitler-Stalin-Pact / Nazi-Soviet Pact),實為國際利益與東歐戰略空間的分贓,日後被時任歐盟議會議長布澤克(Jerzy Buzek)評為「人類歷史上兩個最惡劣的極權主義互相勾結」(the collusion of the two worst forms of totalitarianism in the history of humanity)。
1940年,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被蓋世太保(GESTAPO,即秘密國家警察)追捕時,在法國、西班牙邊境波爾特沃(Portbou)服毒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於《流難者W.B.自逝》(Zum Freitod des Flüchtlings W. B.)悼念這位摯友:「將來就此埋入昏暗,良善之力/微息。你全看在眼裡/如你殘敗之身毀去」。完整文章:歷史的天使 - EP73
七、哈伯馬斯:大辯論者 - EP96
2015年8月,美國國會圖書館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頒發給哈伯馬斯(Jürgen Habermas)與泰勒(Charles Taylor),肯定他們在人文思想及公共知識界的貢獻。不僅表示他們的哲思能力受到學界認可,也包括肯定他們在跨領域人文學科整合之貢獻;尤其在面對當代迫切且深遠的社會問題時,如何以哲思學術能力,提供一套以政治及道德為基礎的論證。這使得哈伯馬斯與泰勒不只是擁有哲思能力的鴻儒,也是擔負社會責任的公共知識份子。
在《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德︰Strukturwandel der Öffentlichkeit/英︰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認識與旨趣》(德︰Erkenntnis und Interesse/英︰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溝通行動理論》(德︰Die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英︰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等著作之出版,奠定了他在現代學界的重要地位。
哈伯瑪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學人,他於波恩大學以一篇研究德國哲學家謝林(F.W.J. Schelling)的論文獲博士學位,之後當了兩年自由撰稿的記者。於1956年前往法蘭克福大學擔任阿多諾的助手,但之後與霍克海默的矛盾日益加劇,並於1971年辭職。他於1971年前往普朗克科學技術世界生存條件研究所任所長,但之後又在1983年重返法蘭克福大學任教,直到退休。完整文章:大辯論者 - EP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