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何謂啟蒙? - EP38
啟蒙運動(Enlightenment)是歐洲近代影響最為深遠的事件之一,時至今天仍有不少哲學家提倡重新理解和檢討啟蒙運動對人類的影響。要界定啟蒙運動的時間和含義是非常困難的事。很多學者對於啟蒙運動的發源地、產生的時間和歷史分期都莫衷一是,對於甚麼是「啟蒙」這個問題,同樣都是眾說紛紜。
粗略而言,啟蒙運動的起點在英國,繼而在法國達到了頂峰,接著在德國出現了對啟蒙運動的檢討。首先,讓我們先大概瞭解甚麼是啟蒙運動,然後再介紹康德自己對於啟蒙運動的理解。
啟蒙運動
啟蒙運動崇尚理性,以理性為絕對權威。因此對於一切非理性、迷信和盲目的教條反感,都大加批判。啟蒙運動思想家崇尚理性的力量,認為只要充分運用理性,就可以為人類帶來福祉,令整個社會都邁向幸福。後來的法國啟蒙運動思想家甚至認為,歷史的發展是由理性推動,如果人類能好好運用理性,人類歷史就會朝向好的方向發展。
不過,啟蒙運動本身亦有自身的缺點。就啟蒙運動本身的含義而言,啟蒙意味著「照亮」,這等於指責普通人都未有好好運用自己的理性,或者智力低下,長期處於昏暗、愚昧無知的狀態。同時,啟蒙運動思想家認為理性可以合理地安排社會秩序,所以他們有時會自居成人類啟蒙救星。
康德身處的時代,大概是啟蒙運動發展的中、後期。對於甚麼是啟蒙,康德也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在1784年寫下《回答這個問題:甚麼是啟蒙?》,給出了自己的理解。
甚麼是啟蒙?
康德在這篇文章中醒目地指出啟蒙運動的精神就是「要敢於認識(Sapere aude!)」。接著他給出自己對啟蒙運動的著名定義:「啟蒙就是人從他咎由自取的受監護狀態中走出來」。康德在文中使用「咎由自取」,暗示了他不同意部分啟蒙思想家認為普通群眾因為智力低下而沒能力運用自己的理性。在康德看來,人人都有同等程度的理性認識能力,只是他們普遍甘心依賴權威人士替他們設計好所有社會組織與生活方式,而非自己去獨立思考。所以在康德看來,人類之所以未能運用理性並不是理性上的不足、先天地缺乏理性等,而是個人求知意志力不足,所以每個人對他們的受監護狀態都負有一定的責任。
康德使用了「受監護狀態中走出來」,暗示了啟蒙運動本身應該是一場解放運動。不像大部分啟蒙運動思想家所言,要解放人類的理性,使其不受非理性教條約束;康德主張解放是人要從權威手上奪回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康德語重心長地指出:人們會慣於權威和知識分子替他們設計各種方案、讓他們代勞,自己就可以很舒適地過活。
但是康德馬上就道出,那些監護人其實害怕大眾開始獨立思考、變得聰明,所以監護人會時刻提防群眾從他們的監護中走出來。康德鼓勵人們要從權威甚至在少數精英分子手上奪回表達自己思想的權利。康德認為很多知識分子其實都抱著以下想法:如果讓大眾獨立思考,每個人都有自由運用理性表達自己的思想,那會造成社會混亂。康德認為這不過是知識分子誇大其辭,並非真有其事。
公用理性 與 私用理性
康德認為人要敢於運用自己的理性。他區分了兩種理性運用︰公用理性和私用理性。所謂公用理性,指一個人作為世界公民,要在公眾面前表達自己運用理性的思考成果,不受制於任何特定的目的,只為理性本身的思考運用,並且要為之承擔責任。而私用理性則是指理性於某個受託的職位下表達自己的思想,因而受制於該職位。例如一個牧師在教堂可以對信眾批判他所屬的教會,但他的言論仍要與他的職位相符。但如果這位牧師,運用他的理性在社會大眾面前指出教會的缺失或者撰文向社會大眾批判教會,這就屬於公用理性。可以說,在康德看來啟蒙並非指一個人擁有多少知識,而是指它的知識要在更大的程度上表現在理性的運用。
啟蒙的影響
自康德對於啟蒙運動提出自己的看法後,不少德國哲學家也相繼給出了自己對於啟蒙運動的理解,黑格爾(G.W.F. Hegel)就是其中一位。他於著作《精神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Spirit)中討論到啟蒙運動,而至今依舊仍有不少哲學家持續討論著這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