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台灣和沖繩淪為戰場 01記者主題演講:誰不給和平機會?

撰文:趙觀祺
出版:更新:

日本共同社5月1日發布民調,指將近九成日本民眾擔憂「台灣有事」(緊急情況)的可能性。事實上,此股憂慮早先已在日本民間發酵,擔心一旦「台灣有事」將受到牽連,包含沖繩在內日本各地和平運動人士2022年組成「不讓『台灣有事』發生·沖繩對話項目」,主旨即強調「不要讓台灣和沖繩成為戰場」。

第二回座談會於4月29日在《琉球新報》大樓演講廳舉行,《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張鈞凱受邀發表主題演講「何為『台灣有事』?」台灣方面與談者還包括《苦勞網》前記者、出版工作者張智琦,以及香港理工大學助理教授李鎮邦。沖繩方面與談者則有石垣市住民表決尋求會的宮良麻奈美,以及東京成蹊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小松寬。

沖繩國際大學教授前泊博盛發表開幕致詞。大會司儀神谷美由希表示,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對於活動順利舉行發來祝福。據主辦單位說法,現場加觀看線上直播參與人數超過500人,討論時間長達四個小時之久。中場休息時間現場播放台灣著名藝術家袁廣鳴2018年的作品《日常演習》,以無人機拍攝台北「萬安演習」化為空城場景,展現「日常中的戰爭」或「戰爭的日常化」意象,引發日方觀眾好奇。

「不讓『台灣有事』發生·沖繩對話項目」,第二回座談會於4月29日在《琉球新報》大樓演講廳舉行,《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張鈞凱(右四)受邀發表主題演講「何為『台灣有事』?」(直播影片截圖)

美國零和博弈思維助長衝突

《香港01》駐台首席記者張鈞凱主題演講開宗明義表示,「台灣有事」一詞「走紅」於台灣,來自於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生前的推廣,但概念過於模稜兩可,召喚的是冷戰時期日美台「軍事同盟」的情感結構,以及奠基於此的歷史記憶與未來想像。

張鈞凱以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的台海兵推報告《下一場戰爭之第一戰》(The First Battle of the Next War)為例,說明美國精英的思維,充分展現西方「零和博弈」的思路。這正是他們對於「中國崛起」感到憤怒、焦慮,甚至恐懼的來源之一,認定中美「終須一戰」,而戰場就在台灣,同時還流露出不自覺的悲觀主義

相對於此,張鈞凱認為,中國大陸面對分裂已然超過70年的台灣,並沒有像美國那樣直接扔下炸彈就「完事」。而是不斷申明「和平統一」大政方針,幾代領導人在「和平統一」之路給出承諾並累加下來;又或者為解決台灣問題設計出「一國兩制」的構想,並給出了「兩制台灣方案」的倡議,可以看出中共不同於台灣所習以為常的思路邏輯與行事作風。解放軍兩次「圍台」軍演都看得出來,北京在武力上要做到的是避免「外力干涉」,目的就是要拒止、威嚇美國甚至日本軍事力量的介入。

「台灣有事」誰在鼓掌喝采

回到台灣問題的本質上,張鈞凱強調兩岸事務是「內部事務」而非「國際事務」。然而,所謂的「民主化」在台灣,一來有着很強烈的「脱中」、「去中」的工具性傾向,二來「民意」其實是受到執政政客由上至下很大的牽引力量所左右,特別是近來又出現了「抗中保台」的說法,以及民進黨高層「不能懷疑美國」的論調,在台灣連民生社會議題的公投,到最後都只能被捲進去「藍綠統獨」的二元對立漩渦之中──這是台灣「民主」「不能說的秘密」。

張鈞凱感嘆道,在這樣的「民主」品質中,人們的認知受到政治人物的說法所左右,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就是人民被注射了麻醉劑,想法被麻痹了,一廂情願以為只要「民意夠高」、「民調夠高」,那麼「主觀願望」就能取代「客觀事實」。比如只要民意夠高,台灣就能實質「獨立」?只要民意夠高,台灣就能順利加入聯合國或世界衛生組織(WHO)?只要民意夠高,一旦兩岸發生戰生,美國和日本就會立刻派兵參戰援台?但,真的是這樣嗎?

不過事情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張鈞凱舉例從美國阿富汗撤軍、俄烏衝突「曲線援烏」,一直到近來官員赴台宣揚「全民皆兵」、「不對稱作戰」,甚至傳出各種「譭棄台積電」、「打巷戰」等五花八門的論調,都讓台灣人在思想上、身體上感受到戰爭的煙硝味,從而對美國「無條件的愛」慢慢走向「半信半疑」之間

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1月9日發布台海兵推報告《下一場戰爭之第一戰》。(報告封面截圖)

在演講的結尾,張鈞凱提問「台灣有事」難道必然等於戰火叢生?他以親身經歷為例,疫情解封之後,這半年來去了兩趟中國大陸,也接觸到大陸涉台事務的一些朋友,並未感受到如同在台灣或日本媒體看到的台灣「即將」有事,反而是一片詳和,陸方亦有意積極恢復兩岸民間的交流。他說,長時間的資訊不對稱,政治上的對立壁壘,媒體上的誇大曲解,確實令區域之間產生了很深的敵意與惡意,但只要常來常往,打開心房看見彼此,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解消被政客建構出來的無端敵視與仇恨。

張鈞凱總結,兩岸問題或台灣問題的解決,有其內在的邏輯和渠道可以推動和展開,可是在安倍的「台灣有事」論,或美國政客精英的視野中,變成了似乎只能依循「國際」管道和「戰爭」爆發來解決,從而使得「和平」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中文有一句古話「殺君馬者道旁兒」,在「台灣有事」的情境中,值得追問誰是在旁邊鼓掌喝采,最後害死馬兒的人呢?

台灣的「疑美論」其來有自

演講結束後,成蹊大學亞太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小松寬對講者提出三項質問:

1. 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是否讓台灣對此更為不安?

2. 如何說明中共軍演依然體現「和平統一」的善意?

3. 台灣與日俱增的「疑美論」,背後是否有「中國因素」?

央視旗下公眾號「玉淵譚天」4月9日下午發布了一則由東部戰區融媒體中心製作的動畫影片。影片顯示,來自陸上、海上和空中各個方向的火力直撲台灣本島,覆蓋範圍廣,打擊力度大。官媒解讀,這一動畫製作精準地描述出解放軍陸、海、空火力從不同區域對預定目標進行多波次的精準打擊。(截圖自微博視頻號/東部戰區)

張鈞凱對此分別做出回應。首先,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多元一體」的國家,兩岸的現狀算不算是另類的「一國兩制」?當北京提出「台灣方案」的倡議後,台灣又有什麼應對方案呢?台灣需要思考的是,究竟糾結於「拒統必獨」還是「反戰和平」,倘若是後者,那麼任何和平的選項是否都可以納入考慮。

其次,「軍事服務於政治,兩次『圍台』軍演對於台灣而言,這是大陸方面仍不放棄和統的政治善意」,來自於張鈞凱採訪台灣軍事評論家高雄柏博士的說法。對中共來說,「戰爭」與「和平」是辯證的概念,和平必須要有武力作為後盾,當其致力於和平統一的號召時,如果面對美國的軍事介入,當然需要有更完善的武力準備作為因應。

再者,台灣自戰後就是一個高度「親美」的社會,1970年代前後出現的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至今依然在台適用。正是在此土壤上長出「疑美」的氛圍,更值得人們留意和在意。台灣人民在政客的引導下,相信在開放「萊牛」和「萊豬」的讓步下,可以換得「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可是結果非但不是如此,美國政客反而到台灣來要求「延長兵役」、「海岸布雷」、「男女皆兵」等等,自然助長了「疑美」想法的萌生。

反戰竟成「中共同路人」?

座談會第二階段由與談者圍繞主題發表看法。台灣方面代表,張智琦認為沖繩給台灣上了一堂「和平」課,由於民進黨政府在媒體和網路上有大量協助宣傳的側翼,加上美國和西方媒體的煽風點火,台灣目前已經形成了一股越來越強的「備戰」氛圍,不但認為持續和美國合作加強軍備是好事,甚至鼓吹戰爭有勝算,為了與中國對抗,戰到一兵一卒也願意。即使有少部分的人站出來反對戰爭、尋求和對岸談判交流,也遭到集體攻擊、污名化和抹紅成「中共同路人」(如對民間學者「反戰聲明」的圍剿)。

但張智琦指出,民進黨陣營主張的備戰思維,其實是對戰爭抱持着不切實際的想像,也忽略了戰爭的代價。就這點來說,沖繩的過去和現在,對台灣具有深刻的借鑑意義。

李鎮邦則表示,「台灣有事」的口號主張在台海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情況下,美日(主要是日本)應採取的態度和做法,這種主張假定了一個虛構的時間點,存在着沒事與有事的分裂,因此忽略了台灣與中國大陸從未存在着沒事的狀態,相當一部分的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主張兩岸統一,因此「台灣有事」作為一種新發明的政治修辭,有特定的目的和受眾。

此外,參與台灣「釣魚台教育協會」研究計劃的李鎮邦,也從台灣漁民的視角提出看法。他表明,在過去的40年間,台灣的漁民,特別是南方澳和蘇澳地區的漁民一直承受着「有事」的狀態,因為日本官方對釣魚島附近和台灣東部海域的主權宣稱,台灣的漁民遭遇了經濟和社會上的重大損失,在廣闊的海洋上尋找不被驅離的縫隙,這種特殊的狀態塑造了漁民特定的政治態度與認同,也對新造的「台灣有事」修辭有自己的解讀。

日本軍備擴張徒增軍事危機

沖繩方面代表,宮良麻奈美從日本自衛隊以「預防台灣有事」為名,正式進駐石垣島談起。石垣島居民已透過公投的方式表達不安與反對,她質疑美日安保體系加強日本西南諸島的軍備擴充,究竟是要保護誰?

宮良麻奈美認為,日本自衛隊在石垣島強化軍備,代表日本右派政客意識形態的展現,既有政客挑釁,又有媒體的偏差報道,反而增加了軍事危機,且令周圍鄰國地區徒增困擾,又有誰來負責呢?

小松寬回顧了冷戰時期日美軍事一體化的歷史,表示美日台至今陷入了「同盟困境」,台灣在國際上有被拋棄的不安,而沖繩則有被捲入戰爭的不安,台沖可稱之為「命運共同體」。

小松寬建議,沖繩應作為亞洲和平的橋梁,借鏡「國際廢除核武運動」(ICAN)舉行和平首長會議經驗,他還舉了馬英九政權於2012年提出的「東海和平倡議」為例,主張「對話」不是「示弱」的表現,當事地區可以發表宣言形成國際輿論,表明東亞區域和平不應倚靠武力,停止煽動好戰氛圍,進而促成國際規範。

日華議員懇談會總會2022年3月22日傍晚於日本東京舉辦年度大會,蔡英文受邀以視頻方式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進行對談,雙方談及烏克蘭情勢。(台灣總統府)

對話踏出和平行動的第一步

與會聽眾透過提問單的方式,詢問與談者關於俄烏戰爭對「台灣有事」的借鑑之意。

張鈞凱回應,兩岸是內戰遺留下來的問題,與俄烏兩個主權國家的性質並不一樣,而且中國並非俄羅斯,習近平也不是普京(Vladimir Putin)。俄烏戰爭應該透過和平談判方式尋求解決,但英美兩國先前卻兩度阻斷了和談的機會,如今美國有意在台海複製烏克蘭「全民皆兵」的經驗,而歐洲則開始尋求戰略自主,「和平不會自己掉下來」,台海周邊地區也應該要有自主的和平主張。

座談會主持人、媒體工作者津田大介最後做出結論。他表示,大家應該思考到底為了誰強化軍備?又是誰因此得到好處?當事人持續發出反戰的聲音,而且是從並非高高在上的人民角度傳遞出去,「對話」是行動的第一步,從台沖兩地的情感結構可以產生感動和共鳴。津田大介振奮地呼籲,「為和平努力!」

「不讓『台灣有事』發生·沖繩對話項目」由哪些人士發起?

新川明(沖繩時報前社長)、泉川友樹(沖繩大學地域研究所特別研究員)、上里賢一(琉球大學名譽教授)、岡田充(媒體工作者)、岡本厚(岩波書店前社長)、我部政明(琉球大學名譽教授)、神谷美由希(ZELO沖繩共同代表)、高嶺朝一(琉球新報前社長)、谷山博史(日本國際志願者中心前代表理事)、玉城愛(全沖繩會議前共同代表)、本田善彥(日本在台媒體工作者)、前泊博盛(沖繩國際大學教授)、元山仁士郎(「邊野古」縣民投票會前代表)、與那霸惠子(名櫻大學前教授)等。項目協辦單位:琉球新報、沖繩時報。

「不讓『台灣有事』發生·沖繩對話項目」第一回座談會有哪些人士與談?

台灣方面:林彥宏(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政策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何思慎(天主教輔仁大學教授)。沖繩方面:高嶺朝一(琉球新報前社長)、山本章子(琉球大學准教授)、神谷美由希(ZELO沖繩共同代表)。回應人:岡田充(媒體工作者)、本田善彥(日本在台媒體工作者)、宮城榮作(沖繩時報編集局長。第一回座談會於2023年2月12日在沖繩時報大樓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