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山.01山記】「麥徑40」最終回行千島湖 見證樹蜥變身做石屎
在10段麥理浩徑中,記者一直不太想行第10段的下半段,因為常常聽說屯門的引水道山路很沉悶。在上周末的「麥徑40」活動中,首次踏足這段出名沉悶的山路,但其實細心觀察的話,這段路其實有不少有趣的地方,遠望可見雄偉青山,近看不同動植物,是一條適合新手的長程路線。
今年是香港最長遠足徑麥理浩徑成立40周年,所以《01體育》與「野外動向Hong Kong Discovery」合辦「麥徑40」計劃,由3月起每月走一段麥徑,至上周末(12月21日)舉行最後一次活動,由麥徑終點屯門出發,逆走第10段至元朗大棠,完成整個計劃!
更多活動照片:
麥徑40計劃前,我已經行過大部份的麥徑,唯有屯門到掃管笏的第10段下半段仍未行過,一來屯門離家甚遠,交通不便,二來常聽山友說,這段路在引水道旁,十分沉悶。上周末的活動,終於給我動力去探一探這段路。
由屯門市中心出發,很快就行到麥徑的終點,即是標距柱M200的位置,原來不少參加者都對M200慕名已久,紛紛打卡留影。我係SporTi專頁的Canetti及Hikipedia 山上。山下的Kylie及Avis也來了一起行。行上一段樓級後,開始踏上引水道路。這段路由屯門到掃管笏,長約6公里,是平坦的馬路,伴引水道而行,幾乎沒有上落斜。
從路況而言,這段看來有點悶,但野外動向的導師Antipas對山路兩旁的動植物有敏銳的觀察力,就連有保護色的動物,也逃不出他的法眼。他發現馬路及引水道之間的石壆上,有一條變色樹蜥!
Antipas指,他最先在枯葉沙泥地上見到這條變色樹蜥,那時牠的身體是黃色的,但牠之後跑到石壆上,就變成灰色,與石屎混為一體。各參加者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而變色樹蜥亦相當「合作」,一直伏在石壆上曬太陽。
據漁護署介紹,變色樹蜥是香港唯一一種樹蜥,其頸背表面有特大脊鱗,喜歡在天氣和暖的日子曬太陽。
此外,Antipas發現引水道的對面有豬籠草,見到捕蟲籠及籠蓋,而且適逢豬籠草開花。豬籠草吸引昆蟲入捕蟲籠,之後用籠中的消化液殺死昆蟲。Antipas還向參加者分享,他在馬來西亞見過一款吸引蝙蝠的豬籠草,但牠並不是食蝙蝠,而是蝙蝠的糞便。
除了動植物外,這段路旁會有一些健身設施,增添玩味。風景方面,有幾個位置可以清楚見到整座青山,是個影相打卡的好地方。
行完6公里的引水道路,便進入大欖涌水塘的環塘馬路,再駁山徑,接上漁護署新建的千島湖清景台。雖然當日天色灰暗,影相不太靚,但清景台上人山人海,大家都排住隊影相,很多時影相都難免影到其他遊人。
這條路線的設計,原本打算可以一條路行兩個靚景點,行完清景台,就到大棠的楓香林看紅葉。然而,行到大棠,紅葉凋零,便離開麥徑,沿大棠山道下山,完成全程約16公里路,亦完成了麥徑40的活動。
更多活動照片:
「麥徑40」之前9次活動詳情:
第一次活動:西灣亭---->北潭涌(31/03)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一擊行浪茄 風災後破落中的生命力
第二次活動:西灣亭---->北潭坳(20/04)
【行山.01山記】「麥徑40」行大浪西灣 01SOLar三女將雨中趕路
第三次活動:北潭坳---->水浪窩(25/05)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三回登雞公山 考察行山徑沖蝕實況
第四次活動:水浪窩---->沙田坳(08/06)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四回登昂平 行到爆偈的心路歷程
第五次活動:沙田坳---->大埔道(13/07)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五回仙女惡鬥猴子 拾回膠袋險被襲
第六次活動:大埔道---->城門水塘(24/08)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六回馬騮山 酷熱中看漁護署新建設
第七次活動:城門水塘---->鉛礦坳(21/09)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七回挑戰針山 初秋與盛夏兩個難度
第八次活動:荃錦坳---->鉛礦坳(26/10)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八回登大帽山 影響速度的意外因素
第九次活動:荃錦坳---->大棠(23/11)
【行山.01山記】「麥徑40」第九回與毛孩同行 訪吉慶橋蝴蝶樂園
透過這10次活動,一年內走畢100公里的麥理浩徑,有種不真實的感覺。一年前,還覺得漫漫長路,遙不可及,但不經不覺,每月一次,那就行完了。
這次麥徑40的活動令我增廣見聞,認識了沿路的生態,由第一次活動在浪茄見到蝌蚪,之後第二次在雨中見到像棉花糖的沫蟬幼蟲,到最近兩次認識吊裙草及變色樹蜥。行山不但是行,還能夠豐富知識。
這次麥徑路上,還見到香港郊野上的一些問題,例如行山徑的消耗及水土流失,雖然在第3段及第4段的路上,已經見到漁護署的工友及義工努力的成果,但爛的路仍然有很多。
行完整條麥徑,就會發現香港野生猴子的版圖相當廣,踏入麥徑第5段,行到獅子山一帶,已經有猴群出沒。金山及城門當然是猴群處處,但想不到行到大帽山近荃錦坳都有猴子。儘管當局盡力宣傳,但行山途中仍見到有行山人士餵猴子。
最開心的是,還是在10次活動中結識了很多新朋友,特別感謝野外動向的Jan、Tom、Antipas及Hendy,全靠他們的野外知識,豐富每一次的旅程,令行山變成一種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