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與洩密關鍵人物早已「結緣」 出事全因信錯老朋友?

撰文:梁凱怡
出版:更新:

Facebook「洩密門」事件繼續發酵,創辦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周四(22日)罕有地接受CNN獨家專訪並表示抱歉,事件中另一個關鍵人物,劍橋大學心理系教授科根(Aleksandr Kogan)亦現身接受傳媒訪問,為事件解畫。
科根的版本卻明顯與Facebook的說法有落差,大家各執一詞,而這對「老朋友」,原來早就已經「結緣」。

劍橋大學心理系教授科根(Aleksandr Kogan)曾接受訪問,為劍橋分析事件解畫。(CNN)

科根借Facebook取得數據出版學術論文

當大眾都將焦點集中討論「劍橋分析」如何利用從Facebook得來的數據干預2016年美國大選時,其實科根早在2013年開始已經通過Facebook取得海量數據。

那年科根開發應用程式,透過Facebook取得全球用戶2011年有關「結交朋友」的資料,合共收集570億段「友誼」的數據,用以學術研究。2015年他在國際期刊出版有關研究的論文,劍橋大學形容是科根研究團隊和Facebook的第一個共同研究成果。

Facebook發言人表示當時科根取得的數據只有「數字」,即例如「美國和英國之間結交了n段友誼」。來自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研究總監約拿芬奧爾布賴特(Jonathan Albright)卻認為,Facebook會分享如此龐大的數據,意味他們本身早已有聯繫:「Facebook平常不會分享這種數據,這反映他們之間互信的關係。」

劍橋分析創辦人之一、現已離開公司的懷利(Christopher Wylie)曾指,劍橋分析從未得他人許可下從Facebook收購和使用用戶個人資料,建立心理測量學的模型,並透過此方法去瞄準用戶。(美聯社)

Facebook信錯人?

2014年科根成立Global Science Research,同年劍橋分析聘請他成為顧問。他將同樣的應用程式轉到劍橋分析名下,更改應用程式名稱、商標、描述和使用條款,以問卷形式索取27萬用戶及其朋友的資料,總共獲得超過5000萬用戶資料。

Facebook並不是對此懵然不知,當時他們注意到科根抽取大量數據,啟動安全程序。但劍橋分析創辦人之一、現已離開公司的懷利(Christopher Wylie)指,科根向Facebook辯稱數據只用於學術用途,於是對方便沒有跟進下去。換句話說,Facebook選擇相信科根,未有深究下去。

據科根的說法,應用程式的使用條款由劍橋分析提供,其中已列明數據用會作商業用途,並有權將數據出售,從未有提及過會用作學術研究。但他表明,當時未有考究劍橋分析會怎樣運用數據,亦從不知道數據會用於特朗普的競選活動。

Facebook行政總裁朱克伯格周四(22日)撰文承諾改善公司政策,接受CNN專訪解畫。(美聯社)

錯在過份信任 抑或Facebook衰自己?

自事件曝光以來,Facebook一直都以「受害者」姿態回應事件,副總裁兼副總法律顧問格雷瓦爾(Paul Grewal)上周五(16日)發表聲明時說:「這是一場騙局和欺詐。」朱克伯格又形容科根的行為「違反信任」。外人看來,就好像Facebook被一個老朋友在背後捅了一刀。

Facebook和科根之間的關係仍然是一個謎。2015年科根發表論文,有2名Facebook員工被列為共同作者;發表論文後同年,與科根一起成立Global Science Research的劍橋研究員錢塞勒(Joseph Chancellor)離開公司轉投Facebook直到現時。Facebook亦未有解釋他們是如何走到如此「親密」的地步,令科根只要一句說話,就可以越過Facebook的圍牆。難道只因雙方曾經共事作學術研究,Facebook就天真地完全相信科根往後獲取的資料就只會用作學術用途?

又或者,問題出於Facebook本身。縱使雙方對條款列明的數據用途各執一詞,但Facebook載有如此大量數據,理應做好把關角色,朱克伯格的回應卻對自身失誤輕描淡寫。

約拿芬奧爾布賴特將矛頭直指Facebook,原因是Facebook一手創建這個系統,竟輕易讓第三方得以獲取海量個人資料:「系統設計令他們可以據特定意義分享用戶數據,換取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