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層復原或較預期慢 蒙特利爾議定書有漏網之魚?
去年科學家首次觀測到臭氧層破洞正在復原,預計2050年時能回復至1980年時的水平,但最新一項研究發現,地球大氣中的氯含量上升速度比預期快,恐怕將會減慢臭氧層復原的速度。
各國為避免臭氧層破洞繼續擴大,1987年正式簽訂《蒙特利爾議定書》,承諾逐步淘汰含溫室氣體氟氯氫(Chlorofluorocarbons)的化學品,但議定書未有涵蓋其他含氯的化合物,包括二氯甲烷(Dichloromethane)及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
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是平流層(Stratosphere)中一種只能在大氣中短暫存在的物質,簡稱為VSLS(Very short-lived substances),會對臭氧層構成損害。二氯甲烷於日常生活可應用作工業用溶劑及油漆清潔劑,而二氯乙烷則應用於製作合成物料聚氯乙烯(PVC)的過程中。
科學家一直以來相信,這些化學物在臭氧層復原前,便會先分解。但這項最新的研究結果指出,有關觀點可能錯誤,這些物質的含量上升較預計快,破壞亦更嚴重。
參與研究的科學家派出飛機分析空氣樣本,顯示有關物質主要產自中國,冷風將這些源於中國及東亞其他國家的污染物,吹到熱帶地區後,再吹上12公里高的大氣層。
領導研究的東英吉利亞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奧拉姆教授(Dr David Oram)表示,臭氧層復原速度要視乎空氣污染物排放。他相信,如果繼續排放污染物,將會減慢破洞的修復速度,有研究亦指出時間可能會推遲20至30年。但有其他科學家不認同研究結果,認為有關化合物不能被吹至平流層,並對臭氧層造成破壞。
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科學家斯特拉恩(Susan Strahan)則表示,今次研究指二氯甲烷被吹至10至12公里的高度,於熱帶地區實際仍是對流層(Troposphere),而非平流層。她表示,熱帶地區的對流層高約16公里,因此必須於熱帶地區的平流層進行測量,才能證明化合物對臭氧層構成威脅。
(綜合報道)